来源:【人民网】
光雾山有光和雾,不是光有雾。因为光雾交互,所以气象万千。
“这几年暑假,带着家人来光雾山小住,已经成为我们雷打不动的约定。”7月19日,从成都自驾而来的李洪坐在民宿院坝里,任山风拂面。像他这样的“候鸟式”游客,在光雾山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推窗见绿,清风自来;餐桌之上,笋肉萦香。“这里让人来了就不想走,待着就不想动咯!”李洪的爱人笑着说。
这份让人流连忘返的魅力,正与巴中文旅示范区着力打造的“一五九米仓民宿”项目相契合。光雾山以其清凉气候、淳朴民风和独特韵味,牢牢拴住了游客的心
光雾山镇民宿。巴中市委宣传部供图
美景青山上,夏日享清凉
当城市被烈日炙烤,暑气弥漫每一个角落,人们纷纷开始寻找避暑的良方。
光雾山,凭借其宜人的气候、秀丽的风光,成为众多游客夏日避暑的首选之地。在这里,一家家温馨的民宿,更是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舒适、宁静的栖息之所。
7月18日傍晚,刚结束一周忙碌工作的何先生,驾着车直奔光雾山,一心只想快点扑进山水间的宁静与凉爽里。
“家人早就提前在山上订好了民宿,入夏这一个多月,我每周五下班就往这儿赶。”何先生笑着说,民宿的房间布置得简洁又温馨,木质的家具带着自然的清香,柔软的床铺铺着洗得干干净净的棉布床单,推开窗就是满眼的绿,“往阳台上一坐,山风一吹,浑身的乏劲儿都散了,比家里的空调舒服百倍。”
在光雾山,像何先生这样寻一处民宿避暑的人不在少数。沿着蜿蜒的山路往上,几乎每家民宿的院坝里都停满了来自周边城市的私家车。民宿经营者坦言,6月起周末房源就一房难求,不少熟客甚至包下整个7月的周末。“现在要想订到好房间,至少得提前半个月打招呼,晚一步就没了。”一位经营者表示。
光雾山以它独有的清凉,拥抱每一个奔它而来的人。
城里天气热,山里经济热
“入夏这些日子,我家红叶山庄的客房天天满着,民宿里从早到晚都是说笑声。”老板杨古擦着桌上的茶渍,眼角的笑纹里带着满足。
红叶山庄。巴中市委宣传部供图
避暑旅居是一种将居住与旅游结合的新模式,不仅能让游客在清凉中享受诗意生活,更让光雾山发挥资源优势,编织起一张旅居网络。
在光雾山,民宿不仅是一种居住体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坐在自家客栈的庭院里,大自然客栈的老板谭伟荣语气里透着满足:“你看这日子,一半是柴米油盐,一半是迎来送往,两不耽误。”他望着远处翻涌的绿浪,语气里带着股子踏实劲头:“收益好时能有八十来万进账,都是托这光雾山的福,还有‘一五九米仓民宿’项目给的底气。”风穿过树叶,沙沙响得像在应和。
2018年,谭伟荣怀揣梦想来到光雾山,亲手打造了这座客栈。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倾注着巧思,既能让中老年客人找到熟悉的怀旧气息,又能带给年轻游客新奇的体验。舒适如家的温馨感,是贯穿每个角落的追求。
“‘一五九米仓民宿’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品牌。”谭伟荣笃定地说,“它让更多人认识了光雾山的民宿风貌,也帮我们经营者建立了强大的信心。”
光雾山的绿,浓得化不开;山风里的凉,带着淡淡香。
创意“一五九”,画图展巴中
光雾山镇桃原村的山脚下,村民邓本云仰头望着自家新起的二楼框架,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砖缝里嵌着的水泥还冒着热气,像极了他心里那股热乎劲儿。
搁从前,这热度是想都不敢想的。邓本云夫妻俩常年在外务工,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回家小住。每次归来,看到邻里乡亲经营的民宿生意红火非常羡慕。眼热归眼热,真要自己干?夫妻俩合计过好几回,最后都叹着气打消了念头:“没经验,怕赔本,娃还小……”那些顾虑像山上的藤蔓,缠得人动弹不得。
一条米仓大道,五个民宿组团,目标新(改)建民宿不少于900家——这是巴中的“一五九米仓民宿”项目。它像春风,吹散了这些顾虑巴中文旅示范区提供的建设运营、金融支持、人才培养等系列“保姆式服务”,一下子点燃了他们的希望,也让他们毅然成为第一批“民房变民宿”的实践者。
这个沿着米仓大道铺开的宏大项目,串联起光雾山的云海、关坝的溪流、神门的古林、诺水河的溶洞、空山的草场,规划新建和改造近900家民宿,构建起“一轴两翼五组团”的发展格局。更多山里人的日子像邓本云一样,慢慢热起来。
云山栖雅居,青山待君书。在光雾山,每一个民宿故事都在静静书写,等待着远方的客人前来品读。(实习生孙露萍、张永龙参与采写)
(责编:罗昱、高红霞)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