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游来到大新县的雷平镇,话说雷平,其历史底蕴丰厚,古代曾是太平州的州治,民国时期雷平县县治,再到现在的雷平镇,每一段历史变迁都带有浓厚的故事。读懂雷平镇就完全了解大新县的土司文化史,而雷平至明朝期就是富饶之地,更是大新县土司文化中心,遗留下的历史财富足以设县,为何高开低走降为镇,或许真让人感到惑解,本文就肤浅的书写一下雷平镇。
雷平镇的前身是唐代设置的太平土州,宋代改为太平寨,元代为太平路,明朝洪武年间太平土州升格为太平府。太平州州治起初在榄圩乡的旧州屯,宋朝末期迁至现雷平镇的旧州屯,元初太平州改为太平路,元代设置的太平路对等现在相当于地级市。明朝洪武年间太平路改为太平府,元代之前的太平路实行的是土官世袭制,明朝将太平路改为太平流官知府,为平衡地方土官,太平府将其下的安平土州析出部分辖区设太平州。
安平州为何无私的析出领地设太平州,皆因太平州的世袭土官是李姓,并且是安平李氏土司的分支,说白了就是兄弟分家,官府出面给李氏土司分家也只是顺水推舟,并未起到任何作用。太平土州的首任土官是李以忠,最后一任土官李瞑,总计世袭31任土官,民国17年太平州改土归流,预设太平县,后因经济体量和人口基数等原因没能设县。
太平州参照临县的设置方法将临近的下雷州、安平州和太平州合并设县。按同等行政区合并各取州名一个字组合取新名的规则,太平、下雷、安平三个字提出来的太、下、安三个字连起来设太下安县,或者平雷平县,三字县名听着别扭,就起名两字县名。太下县或者下安县,更有者太安县,听起来都不能体现出新县的文史底蕴,最后只能用平雷平三个字当中参考。
经过一番讨论后经县筹备委员会决定将安平、太平两州提取平字,下雷州提取雷字起名名平雷县。平雷县这名字听起来挺顺耳的,但下雷州的元老们不愿意,古代的下雷州实力比安平和太平两州强,清朝康熙年间下雷州还短暂的升格为下雷府,雷字排在后面对历史不公。新县如何起名专家们在下雷州又经过几轮激烈讨论,耗费10担大米三百斤猪肉和上百斤牛肉的一个星期会议,商议决定将县名其名为雷平县,县治设于太平乡。
初设的雷平县共设5个区,一区辖太平、公益、 左安、怀阳、怀义、共和、定兴7个乡,区公所置于太平乡。二区辖有榄圩、光罗、新排、荣圩、仁旺、正隆、渠隆、太靖、太明9个乡,区公所置于榄圩乡。三区辖有堪圩、新明、钦汤、国防、那岸、隆隘、安平、五安8个乡,区公所置于堪圩。四区辖有宝圩、景阳、那思、三合、芦山、福寿、礼信7个乡,区公所置于宝圩。五区辖有下雷、仁义、惠寿、硕龙、边安、巷口、上房、联信、土湖、三湖、新湖11个乡,区公所置于下雷乡。
民国初期雷平县定位乙等县,足见即便是三个土州合并,雷平县仍旧是个小县,解放后行政区域再次迎来调整,雷平县和万承养利联合县合并设大新县,县治设于桃城乡,太平乡正式结束州治、县治历史。雷平县撤销后雷平这两个字也随之消失,留下的就是太平乡。集体经济时期太平乡改为公社,为迎合当时的社会氛围还将太平公社更名为先锋公社,1962年太平公社改为太平区,1968年复名太平公社,分单干后太平公社改为太平镇,不久更名雷平镇。
原本雷平这两个字在雷平县撤销后就消失,只是分单干后再次出现,皆因整个广西起名太平的乡镇太多,崇左县、平果、武鸣等县都有太平乡,为避开重名再次启用雷平这两个字,更有另一层打算,那就是未来还有复置雷平县的可能。上图是太平关帝庙,是雷平镇太平社区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现已列入县级文保,关帝庙还有丰富的故事,往后有时间聊。
不愧是曾经的县城,振武街上简直能用人山人海来形容,只不过是周末,接孩子放学的家长超多,固然就拥挤起来,若是平时,不知道振武街还能不能这么热闹。振武街周末热闹的另一个原因则是教育资源集中化,现在很多农村的学校都停办,农村生源都往镇上挤能说不热闹?雷平镇户籍人口约5.4万余人,在大新县来说绝对是人口大县,而常住人口仅为3.7万余人,流失人口倒是挺多的,看来雷平镇即便是曾经的县城也留不住人,人口还是往大地方流失。
省道边颇具现代化建设的商住楼,近些年城镇扩张飞快,加上库区移民和扶贫安置,不难免会想起这些楼房是安置房。如果是安置房,雷平镇的村民都得睡觉盖被子偷笑,如果是商品房,以当前疲软的房产行情,开发商掉眼泪都有可能。不过以雷平镇村民的富裕程度和强劲的消费能力,这点房产光靠雷平镇的村民就能消费掉,房子卖不出去是外人想太多,更是杞人忧天了。茶后文,谢谢阅读。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