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号晚上,越南会安古城的会河突然就涨起来了。
之前还热热闹闹的河畔灯笼街,一夜之间全被水漫了,变成了波光粼粼的水面。
游客们穿着雨衣、戴着斗笠,踩着快到腰的水,在泛黄的灯光里放河灯、拍照,笑声一点儿没减。
换别的地方遇到这种水位,大家早慌了神,但会安这儿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我一开始还搞不清,明明洪水都淹到街上了,怎么没人急着跑路?直到跟着逛了一圈才发现,这地方的人早就把洪水当成“老熟人”了。
洪水漫城不慌神?现场全是“反套路”画面
10月27号下午的时候,会河的水就已经漫上白藤街了,当时水深大概半米。
街边的商铺大多关了门,但也不是全歇着,几艘木船在水面上穿来穿去,船夫跟游客聊着天,笑声能传挺远。
有个游客跟我说,本来想取消行程,结果到了这儿发现“水里逛古城”还挺新鲜,干脆跟着船夫到处转。
到了午夜,水位直接涨到一米左右,水顺着白藤街漫到了对岸的阮福楚街。
这时候警方也动起来了,在安会桥附近拉了警示线,还拿着喇叭提醒行人别再往水里走。
但即便这样,阮黄夜市也没完全关张,不少游客卷着裤腿、穿着雨衣在水里走,看到喜欢的灯笼还会停下来买。
我在夜市里碰到个卖灯笼的阿姨,她一边给灯笼点蜡烛一边说:“每年这时候都这样,水来了生意也不能停。
”旁边有个游客买了个红色灯笼,小心地放进水里,看着灯笼漂远了还拍了视频。
这种“洪水天里的仪式感”,我还是头一回见一般地方遇到灾害,大家都想着避险,会安人倒好,还能在水里保留自己的传统。
放河灯本来是会安的传统仪式,说是灯光能带走不安、带来平安。
那天看着水面上飘着的一盏盏灯笼,我忽然觉得,这哪儿是单纯的许愿啊,更像是一种默契就算水漫到街上,生活该有的秩序和美感也不能丢。
从10月26号晚到28号,越南岘港及中部一直下大雨,这是冷空气、热带辐合带还有偏东气流凑到一块儿导致的。
气象部门早就预警了,说流经岘港的武嘉–秋盆河可能会超过三级警戒线,这可是最高等级的预警。
按说这种预警下,大家该紧张才对,但会安的居民好像一点儿不慌。
会安人不怕洪水?千年经验早藏在细节里
我跟一位在古城住了几十年的大叔聊天,他说:“我们从小就看着洪水来、洪水退,知道它的‘脾气’。
”暴雨来之前,居民们就已经把家具、商铺里的商品搬到高处了,有的老店铺里还专门备着木质的“防洪托架”,一看到要下雨,很快就能把货物垫高。
有个开杂货店的女店主跟我说:“我们知道洪水会来,也知道它会退,没必要慌。
”本来我还觉得,光靠经验会不会不靠谱?后来才发现,除了居民自己的准备,官方也没闲着。
当地政府提前调配了冲锋舟,在古城入口设了临时安置点,还通过社交媒体实时更水位,怕游客不知道情况。
如此看来,会安人能这么从容,不是没道理的既有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又有官方的应急措施,两头都顾到了。
不像有些地方,要么只靠政府提醒,居民自己没准备;要么居民想准备,又没地方要信息,最后搞得手忙脚乱。
会安以前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跟水打交道已经有上千年了。
这种地理环境,让这儿的人早就学会了“跟水共生”,而不是跟水对抗。
就说古城里的房子吧,大多是“高脚屋”设计,一楼要么架空,要么铺着防水地砖,二楼才用来住人或者做生意。
有的百年老宅墙体还涂了混合糯米灰浆的防水涂层,既耐用又能防水,这些都是跟洪水打交道练出来的智慧。
现在很多临水城市遇到洪水,第一反应就是建堤坝、搞工程,虽然有用,但有时候反而少了点“柔性”。
会安不一样,它没想着完全挡住洪水,而是想着怎么适应洪水房子按防洪的需求建,生活习惯按洪水的节奏调,时间长了,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模式。
这两年,会安的洪水季反而成了“特色旅游时段”。
有旅行社专门推出了“会安水上探秘”的线路,让游客坐着木船逛被淹的街道,体验雨中放河灯。
我查了下,去年10月洪水期间,古城的游客量比平时还多了些。
这种把“看似麻烦的事”变成“特色”的思路,确实挺聪明的。
而且当地的艺术家还以“水中灯笼”为主题,画了不少画,做了些文创产品。
游客买这些东西的时候,也能了解到会安“与水共生”的理念,这不比单纯说“我们这儿常发洪水”要好多了?
现在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很多临水城市都面临洪水的问题。
会安的经验其实挺值得参考的不是非要跟自然对着干,有时候学会适应,反而能找到新的出路。
会安的洪水不是灾难,而是季节的一部分,这种态度让古城在洪水面前一直保持着活力。
这次了解会安的洪水情况,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有时候,对待自然的态度,比单纯的技术手段更重要。
会安人没把洪水当成敌人,而是当成了生活里的一部分,这种从容和智慧,让这座古城在洪水面前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特色。
未来,会安可能还会遇到更多次洪水,它也需要在保护文化遗产和提升防洪能力之间找平衡。
但我觉得,只要“与水共生”的理念还在,这座古城就一直能在洪水里保持自己的生命力。
毕竟,能在洪水面前依然笑着放河灯的城市,总不会差到哪儿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