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莆田市持续践行“两山”理论,通过河道连通、两岸整治等工程,连接主城区水系,实现企溪-白塘湖-玉湖三大水系贯通,依托“水上巴士”航线网络,形成“生态筑基-机制创新-文化赋能-融合发展”的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坚持生态为先,美化“表”与“里”
莆田市将水生态修复与自然资源资产整合作为开发前提,统筹规划,制定《木兰溪流域系统治理规划》《福建省延寿溪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方案》等文件,系统推进河道新扩建与清淤疏浚。木兰溪流域新增8公里滨水绿道,推动两岸景观提升建设,建设亲水平台、生态驳岸,串联9个码头,实现水系贯通与生态价值重塑,形成“水体+土地+林地”的自然资源资产综合体。依托生态基底吸引文旅开发与产业植入,推动周边土地增值与产业升级,探索“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可行路径。
坚持机制为要,兼顾“质”与“效”
成立专业投资集团整合资源,构建“政府+社会资本+绿色金融”的多元投入模式。采用一体化市场运营理念开发“水上巴士”项目,整合打包沿线河道、土地、林地等资源。科学规划水上巴士各个功能区,构建集生态保护、文旅开发、产业培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发展平台。投资建设阶段以地方财政为主导、国企投资托底、政府采购补充为主要资金结构,同时积极探索专项债、政策性贷款等中长期融资渠道。运营阶段以水上巴士冠名权合作、业态共建等形式撬动社会资本,实现项目全周期可持续运营。此外,对接金融机构,委托开展价值评估,推出自然资源使用权和经营权质押融资产品,推进木兰溪支流生态蓝线保护修复项目。依托“全市一张图”平台精准管控资源要素,提升跨部门协同效率,为同类项目提供“机制先行、资源整合”的操作范式。
坚持以人为本,塑造“形”与“神”
深挖流域文化内核,以“修旧如旧”为原则修缮历史建筑,活化利用古渡、古桥、古村、古庙、古树,将历史遗存、民俗非遗与现代文旅体验相结合,打造差异化IP。重点保护宋代延寿桥、南宋琳桥、明代顶墩桥等古桥,建成绶溪古渡文化展示区。依托千年古荔“状元红”及1500余棵百年荔枝林打造“荔林水乡”IP。沿线保留传统莆田风貌建筑近2000栋,展现宋明清三代官宅、祠堂、宫庙等红砖古厝特色,形成“一村一韵”。以“荔林水乡”“状元文化”等为主题构建文旅场景,同时引入全息投影夜游、非遗民俗展演(如莆仙戏、扒龙船)、网红业态(露营煮茶、汉服体验)等,形成“文化体验+商业消费”的复合型业态集群。
坚持融合发展,统筹“线”与“面”
以水上巴士航线为纽带,串联乡村、景区、产业园区,构建“水上交通+文旅体验+产业升级”的立体发展网络,带动沿线乡村充分盘活土地、林地、古厝等资源,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引进运营公司,发展乡村旅游业。通过各类主题村落举办荔枝节、风筝节等特色活动,开办民宿、农家乐,开展直播带货等,有力带动乡村振兴。北大村、双福村成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以水上巴士、福道为中心,融合马拉松比赛、“魅力山海灵秀莆田”演唱会等活动载体,串珠成链,打造独具特色的“出圈”文旅名城。联动妈祖文化、低空经济等资源,开发“文旅+农业”“文旅+科技”等新业态,推动“品牌赋能-产业升级-城市增值”的良性循环,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以水为媒、串珠成链”的融合发展样本。
来源:水利部官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