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 “+熊猫” 创未来
10月17日至20日,2025年天府书展在成都举行。18日,由四川画报社、成都国之瑰宝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看熊猫杂志社、美丽都市圈大数据实验室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画卷天府·熊猫文化推介会”暨《四川画报》熊猫符号经济专刊首发式,在2025天府书展主会场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行。
推介会现场
国宝大熊猫,是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有着和平、友好的形象,以及祥瑞、幸福的寓意。因为有了文创产品,大熊猫以及大熊猫的生活由陌生的、有距离的转换为可观赏、可触摸、可感知、可使用的对象,大熊猫文化由此进入公众传播领域,实现了相应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感性价值等。
熊猫文创玩偶(成都玄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供图)
画山画水画四川,画出安逸四川;“熊猫+”与“+熊猫”,创造无限可能。本次推介会上首发的《四川画报》“画卷天府·熊猫符号经济”专刊,以“国之瑰宝”“论道熊猫”“文创秀场”三大板块,用丰富精彩的图文,呈现了当下文创事业与经济良性互动的熊猫文化新生态,串接出一幅打通熊猫文创、文博、文艺的美美与共的文化旅游导览图。而众多业内专家以亲历和感悟发表的洞见与心得,更成为当下“熊猫文创版图”上的一个指路方向标。
“熊猫符号经济”专刊封面(点击上图,横屏览阅专刊电子书)
艺术创作应该是
一堂没有围墙的美育课
熊猫IP的生动性
在于它让厚重文化举重若轻
让美学浸润生活肌理
以大熊猫为名
做天府文化的翻译者
文、图/田海稣
田海稣
一级美术师、成都大学教授。成都大运会吉祥物“蓉宝”优化提升主创,2025年成都世运会吉祥物视觉艺术创意·首席顾问。
▂▂
一滴墨千滴水,国风墨苑里,华夏风骨千秋。作为扎根天府沃土的艺术家,我始终以画笔为舟、以创意为桨,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探寻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从“旅行熊猫”的山水之旅,到“蓉宝”的火热出圈,再到“蜀宝”的世运绽放,大熊猫这一灵动载体,不仅串联起我对天府文化的深情诠释,更成为成都走向世界的“文化翻译者”。
文化信使“旅行熊猫”
在十余年创作历程中
我深刻体会到
真正的文化符号
既要扎根于土地的血脉
又要飞翔于时代的天空
既要承载历史的厚重
又要焕发新生的活力——
“旅行大熊猫”
水墨行囊中的天府诗篇
2019年初春,一只背着行囊的水墨大熊猫“旅行熊猫”在宣纸上跃然而生。它悠然漫步于成都宽窄巷子的青石板路,驻足凝望武侯祠斑驳红墙下的摇曳竹影,虔诚仰望乐山大佛穿越千年的慈悲面容——这便是“旅行熊猫”最初的足迹。
创作的初衷朴素而炽热:让国宝熊猫化身行走的文旅使者,以最富东方韵味的水墨为语言,将四川的灵秀山水与厚重人文凝练成可触摸、可感知的诗意画卷。
旅行熊猫的十二幅四川文旅主题作品,绝非简单的风景复刻,而是匠心独运地将神秘古蜀文明的图腾纹样巧妙融入熊猫的背包造型,让三国文化的羽扇纶巾演变为它飘逸的穿着服饰,更将九寨沟烂漫的格桑花语细细点缀在它踏过的每一寸土地。
当9000万四川人民的手机屏幕被“旅行熊猫”的水墨身影点亮,当这一系列作品引爆新浪微博热搜榜,当它化身文创产品斩获“成都礼物特别金奖”的殊荣,我深切感受到民众对这份大熊猫IP真挚而澎湃的热爱。通过一只水墨熊猫的行走与凝视,天府文化的精髓悄然流淌进千万人的日常。它所传递的,不仅是源自“熊猫家园”那份深植血脉的归属感,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巴蜀风情与人文温度。
当“旅行熊猫”国际巡展的脚步踏上纽约时代广场的璀璨舞台,我看到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友人围聚在它面前,眼中闪烁着惊喜与珍爱。他们轻抚画面,好奇地询问它的名字。每一次,我都微笑着讲述它来自中国成都的故事,并和他们一起,用发自内心的声音喊出:“I LOVE DUDU,I LOVE CHENGDU”。那一刻,水墨熊猫不仅是一个形象,更成为连接世界的文化信使。
奔跑的“蓉宝”以温暖的姿态迎接海内外友人
我不断自问
如何让大熊猫
超越“可爱”的原始形态
展现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如何让世界记住成都
这座传统而又现代
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城市——
“大运会蓉宝”
火苗里的城市精神图腾
2020年深冬,我怀着庄重的心情受邀接下了成都大运会吉祥物“蓉宝”的形象优化提升重任。面对大运会这一国际性体育盛事,熊猫形象须承载起传递城市精神的厚重使命。
蓉宝的原型来自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大熊猫芝麻,我多次走进熊猫基地站在它的圈舍前,观察它打滚、啃竹子的憨态,捕捉它耳朵轻颤时的灵动。大家可以看到蓉宝耳畔跃动的火苗、眼眶流转的暖焰、尾尖摇曳的赤色,这些元素绝非随意点缀,而是精心提炼自天府文化的精髓:李冰治水时“火烧宝瓶口”的智慧、川剧变脸时吐纳的豪迈气韵、火锅沸腾中升腾的市井烟火,它们象征着天府文明的筋骨,更是成都“雄起”与“乖”并存的包容哲学。
在优化过程中,我以像素级的弧线精度雕琢蓉宝的圆润身形,确保每一道曲线都流畅自然,将火的意象升华为生动的动态语言:站姿蓉宝张开双臂的拥抱,是火的热烈与开放胸怀;坐姿挥手的问候,是火的温暖与亲和力;奔跑时飘扬的火尾,则是成都“快耍慢活”双重节奏的视觉体现。这些设计细节,都融入了芝麻那“乖”的气质——它不张扬,却自带光芒,就像熊猫基地里那些黑白精灵,永远用最温暖的姿态迎接着来到成都的海内外友人们。
当大运会特许经营创下7亿产值,当外国运动员在赛场高呼蓉宝,满载着大熊猫相关的特许产品回到各自的家乡,我深知这份“乖”已超越视觉审美,成为“成都成就梦想”的精神注脚。它不仅仅是吉祥物,更是城市精神的化身,让全球观众在欢呼中感受到成都的热情与包容,也许他们也会对身在异国他乡的朋友们讲述起成都的故事,告诉他们这里是大熊猫的故乡,这里是一座充满魅力的中国城市。
“蜀宝”等吉祥物被应用在城市各地,让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游客来到天府之国都能更立体地感受到世运会的氛围
我希望通过吉祥物演绎
对世运会运动大项
进行直观的视觉表达
让公众可以更了解每项运动
这些运动形象
不仅是全民运动普及
更是热情的成都
温暖与活力的集中展现——
“蜀宝与锦仔”
运动场上的文化万花筒
2025年世运会前夕,我接到组委会邀请对世运会吉祥物“蜀宝”与“锦仔”开展视觉创意工作,不仅要优化其标准运动形态,还要完成“运动版吉祥物”系列绘制。作为非奥运项目,很多世运会比赛项目对于公众而言还是比较陌生的。
世运会34个比赛大项、68款运动造型的创作,我们不仅要顶着时间短任务重的压力,还要经历从比赛项目研究、吉祥物匹配、姿态与道具创意,到造型绘制、色彩搭配、特效修饰和标准化制定等复杂的创作过程。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场文化艺术与体育赛事的共创。在棒垒球项目中,蜀宝和锦仔佩戴着金沙元素的球帽;在武术项目中,蜀宝的衣服则采用了银杏盘扣造型;在皮划艇项目中,蜀宝划动的是充满国风色彩的中国传统龙舟,正是这些元素的加入让吉祥物成为了“行走的文化代言人”。
除了创作运动版吉祥物,我们团队还创作开发了多款融合成都元素的世运文创产品。我以万花筒为灵感创作的芙蓉花艺术作品,通过丝巾画的形式全新演绎,并囊括了盖碗茶、九眼桥、太阳神鸟等多样的成都代表性符号。2024年10月25日,成都世运会“跟着赛事去旅行”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我向出席活动的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IWGA)主席何塞·佩鲁雷纳先生详细介绍了这幅作品,并将《芙蓉万花筒》丝巾画作为礼物赠予了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
有着蜀宝、锦仔、芙蓉花、雪山元素的世运会艺术托特包,绘有望江公园、双子塔等成都地标的世运会随手拍透卡明信片,有着太阳神鸟、川剧变脸和吉祥物元素的多彩渔夫帽……
作为一名成都人,我希望用手中画笔以艺术之名“翻译”天府文化,借助国际赛事契机让每个远道而来的宾客“跟着世运游成都”。基于艺术与体育的融合表达,这些可爱的吉祥物会应用在各个运动场馆、城市道旗、户外广告、宣传视频等各个地方,让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游客来到我们天府之国,都能更立体地感受到世运会的氛围。
田海稣将世运会《芙蓉万花筒》作品赠予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先生
美育,于我而言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育美”
它从来都不是一个名词
而是一个动词
它让艺术与文化从庙堂之高
流入市井烟火
融入车水马龙的日常生活——
“IP的力量”
从赛事经济到美育星河
从旅行熊猫与四川文旅的跨界融合,到蓉宝衍生品创造的赛事辉煌,再到蜀宝激活全民运动热潮,大熊猫IP的经济价值有目共睹。
矗立在东安湖体育场的蓉宝雕塑,大运会博物馆打造的水墨蓉宝艺术长廊,穿梭于蓉港之间的世运主题列车,这些场景不仅是我的作品,更是全民美育的课堂。
我常言:“艺术创作应是一堂没有围墙的美育课。”熊猫IP的生动性,正在于它让厚重文化举重若轻,让美学浸润生活肌理。
蓉宝原型,大熊猫芝麻(邓颐深 摄)
熊猫的黑白二色
恰似水墨的浓淡干湿
它纯净如宣纸
承载最绚烂的文明画卷
它灵动如笔锋
勾勒最深邃的人文精神——
“文化翻译者”
形与意之间的永恒对话
从旅行熊猫的行囊到蓉宝眼中的火焰,从蜀宝运动服上的太阳神鸟到万花筒中的芙蓉绽放,我始终以“文化翻译者”自勉。
当我再次来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我深切体会到这里不仅是物种的庇护所,更是文明的孵化器。成都熊猫基地数十年来默默耕耘,从繁育科研到幼崽养育,从基因保护到公众科普,每一步都凝结着科研人员的匠心。我常与饲养员和专家们交流,听他们讲述关于熊猫新发现,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却像一汪汪活泉,滋养着我的创作。
熊猫的研究与保护,赋予IP的不只是外形参考,更是生命的呼吸与灵性。而当我们把蓉宝的“火苗精神”带回基地,融入科普展览时,年轻志愿者告诉我:“孩子们因蓉宝爱上熊猫,又因熊猫读懂生态保护。”
这种循环让我确信我们与基地之间,早已超越简单的合作:它是灵感的源头,我是故事的译者;他们守护物种的真实,我传递文化的温度。这种互相赋能,恰似都江堰的滔滔江水与岷山雪原的千年对话,保护是源,文化创新是流,共同滋养着大熊猫这个天府之魂的生生不息。
愿天府风骨随熊猫足迹,趟过千山万水,润泽时代心田,愿每一份相遇,都是东方美学与世界的深情相拥。
本文转自《四川画报》总第415、416期
编辑/陈学军
审核/李春林
终审/陈佳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