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榆林市紧扣“文化赋能、融合发展”主题,以“文化+景区”为核心载体,通过“非遗展演+特色活动+精品线路+消费券”组合拳,整合全市优质文旅资源,全面优化服务供给,打造多元化、沉浸式、高品质的文化旅游新场景,成功构建“主客共享、全民参与、全域联动”的假日文旅新生态,推动农文旅体商深度融合,有效激发消费活力,显著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
榆林市镇北台景区
假期期间,榆林市接待国内游客393.84万人次,同比增长9.65%;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24.21亿元,同比增长12.44%。文旅市场热度持续攀升,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各级媒体多层次、高密度聚焦报道,形成“现象级”传播效应,生动呈现出一座边塞古城向现代文旅名城跃进的时代图景。
顶层设计引领
构建多元融合的文旅活动体系
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文旅消费需求,榆林市坚持系统思维与顶层设计,立足本土文化资源禀赋,贯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思路,将文化作为城市转型的核心引擎,构建起涵盖文艺演出、群众文化、非遗体验、旅游推广四大类别的立体化活动体系,推动旅游体验从“看风景”到“品文化”、从“走马观花”到“沉浸参与”的深刻转变。
双节期间,文旅活动以“边塞古城·时代新貌”为主线,围绕“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新业态场景引爆市场、美食IP拉动消费、主客共享惠民体验”四大维度,通过系统化策划、项目化推进、品牌化运营,推出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旅产品,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文旅发展格局。通过统筹自然、历史、红色、非遗、文博等多元资源,既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也实现了从“观光游”向“体验游”“沉浸游”的转型升级。
传统文化创新表达
让非遗“活起来”
实景剧《陕北有个高西沟》
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
榆林市着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榆林古城“古城迎国庆·各族乐不停”国庆活动、府谷县“月映府州·情暖中秋”文化民俗体验等活动,将传统节日氛围与地方文化特色深度融合。陕北民歌、陕北秧歌、陕北说书、横山老腰鼓等非遗项目在各大景区现场展演,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陕北有个高西沟》通过高水准艺术创作,将陕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当代精神风貌以视听盛宴的形式呈现,提升了文旅产品的品质与感染力。
榆阳区非遗小剧场内,陕北道情、榆林小曲、陕北唢呐等非遗节目轮番上演,豪迈奔放的陕北说书引得满堂喝彩。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以“黄土情·迎华诞”为主题,通过人偶小丑互动、舞台剧《千年黄土情》及非遗演出等,打造了一场融合自然奇观与人文底蕴的文旅盛宴。波罗古堡景区的民歌演出、“绣球传情”互动、“钓蟹争霸赛”等特色活动,为古堡增添了无限魅力。
新业态场景引爆市场
让年轻群体“留下来”
为吸引年轻消费群体,榆林市积极培育和引入“文旅+”新业态,打造兼具文化内涵与时尚体验的新场景,推动文旅产品从单一观光向复合型消费转变。
开心麻花爆笑奇谈大戏《开心聊斋·三生PLUS》在榆林保利大剧院上演,该剧以“地府职场化”的创意设定,解锁假期观演新体验。靖边县波浪谷景区以“中国红”点亮“丹霞红”,设置火焰沙滩表白墙快闪合唱、“中国红+丹霞红”主题美拍打卡、非遗民俗互动表演,赤壁丹霞欢乐大舞台上的霸王鞭、腰鼓、跑驴、划旱船、陕北民歌与古风舞蹈等民俗展演妙趣横生,成为年轻情侣与亲子家庭的热门观演选择。
清涧人生影视城凭借《人生之路》等热播剧的IP效应,打造“80年代”沉浸式体验空间,让游客找回童年记忆,也带动村民端起“文旅碗”、吃上“影视饭”,形成乡村振兴新路径。此外,首届土豆文化周、NPC 角色扮演、实景剧本游、汉服体验等专为年轻人打造的活动遍地开花,极大地丰富了节日的娱乐体验。
美食IP拉动消费
让舌尖记忆“传出去”
“食”是文旅消费中最直接、最持久的驱动力。国庆期间,榆林夫子庙文化旅游步行街热闹非凡,游客品尝地道“榆阳老味道”,刀刀碗饦、羊蹄、羊肉面等美食呈现出一场舌尖上的陕北风情盛宴,成为榆林文旅市场的一大亮点。
榆林市首届长城美食周暨榆林食神大赛
榆林市还深挖长城沿线饮食文化,举办首届长城美食周暨榆林食神大赛,将地方特色美食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带走的文旅产品。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榆林独特的地方美食文化,还通过比赛、品鉴、展销等形式,将美食IP与节庆旅游深度绑定,有效拉动了餐饮消费和农产品销售。CCTV17播出的美食纪录片《榆味无穷》以“铁锅炖羊肉”为切入点,解码榆林饮食密码,赋予寻常美食深厚的文化意蕴,提升了榆林美食的品牌辨识度与传播力。
主客共享惠民体验
让全民参与“热起来”
榆林市始终坚持“主客共享”理念,在丰富游客体验的同时,还注重满足本地市民的文化需求,推出一系列普惠性、公益性活动。全市各级图书馆、博物馆联合开展“亲子手工课”“绘本精读”“民俗体验”等活动,吸引众多家庭参与。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也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提升了整体消费水平,实现“游客满意、市民受益、经济提振”的多赢局面。
全媒体矩阵传播
立体化放大城市品牌声量
榆林高度重视宣传推广工作,构建立体化传播格局,积极运用创新营销手段,精准触达目标客群,提升引流实效,实现了宣传推广的广覆盖、深渗透、强效应。
中央和省级媒体对榆林文旅动态保持高度关注,多频道、多栏目密集报道,充分彰显榆林从“能源重镇”向“文化名城”转型的积极成效。榆林古城非遗民俗展演登上央视《晚间新闻》;中文国际频道《传统节日新玩法》专题片以全球视野解读榆林非遗巡游、AR互动等年轻化表达;CCTV13聚焦红碱淖生态修复工程,报道“秋日观鸟+沙漠体验”生态旅游线路。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西部网和起点新闻等省级媒体对假日期间特色活动进行持续报道。
针对不同游客的偏好和时间安排,榆林市精心策划推出“一核三带”四条主题鲜明的精品旅游线路,并配套推出详细的1日游、2日游、3日游攻略,为游客提供多样化出行选择,有效优化旅游体验,延长停留时间。
邀请千万级粉丝量的旅游达人“小黑诸鸣”来榆林深度体验,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超2500万次,成功在网络上掀起“跟着小黑游榆林”的热潮。达人以其独特视角和影响力为榆林文旅背书,其体验式、故事化的内容更易引发观众共鸣,引流效果显著。
惠民举措激发活力
实现双效统一
通过提前谋划、精准布局,榆林联合宣传、交通、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建立协同联动机制,切实做好节日期间的安全保障与服务管理,确保各项活动安全有序、服务保障到位。在此基础上,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有效激发了文旅消费潜力,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发放文旅电子消费券,涵盖景区门票、餐饮住宿、文创商品等多个领域。消费者在指定商户核销使用,激发了游客的出游和消费意愿,对文旅市场复苏起到直接撬动作用。
各景区、企业积极响应,推出形式多样的优惠活动。吴堡天承温泉酒店的抖音团购和五折门票优惠券,吸引了线上消费群体和本地居民;榆阳区陶唐都城景区对大学生免门票,神木市尔林兔大草原对穿汉服游客免门票,精准聚焦学生群体和国风爱好者,释放了细分市场的消费潜力。
为解决假期“停车难”问题,榆林中心城区部分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停车场在假期免费错时开放,设置清晰标识,有效缓解交通压力,提升游客便利度和满意度。交通、公安、卫健等部门协同联动,加强景区周边交通疏导、安全巡查与医疗保障,确保假日市场安全平稳运行。
榆林市红石峡景区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的榆林文旅市场,是一曲由红色血脉、历史文脉、自然动脉、创新活脉共同奏响的华彩乐章,榆林这座昔日的“能源重镇”,正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步履铿锵。
未来,榆林市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培育新业态,优化服务环境,推动文旅产业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努力将榆林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边塞文化旅游目的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西北地区文旅融合创新高地,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榆林新篇章注入强劲文化动能。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燕郡本组图片均由榆林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 END --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朋友圈
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
责 编 | 高思佳
审 核 | 张建全
终 审 | 张嘉懿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