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余雯雯 通讯员 董雄 姜宪伟
如果江南山水间的村庄集结亮相,你期待它们show出什么?今天,“南湖·村show”来啦!
它是由嘉兴市南湖区委宣传部携手嘉兴市南湖区史志研究室和潮新闻,共同打造的人文地理志品牌。我们将带你寻访走读分布在嘉兴市南湖区各地的20个著名村落,以保护、传承、弘扬、对话为主题,挖掘南湖区域内的乡村文脉,讲好典型村落的历史和人文故事,展现南湖区面貌,特别是在乡村文化建设、文脉赓续上的先进做法以及思考,充分激发南湖人的乡情,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新民村坐落于南湖区凤桥镇的西南部,地处江南水乡腹地。
步入新民村,依旧能见到江南传统村落的风貌。古桥、古树、古石板路,江南水乡独有的柔情,和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在这里交织,令人流连忘返。
因着兴善寺发展起来
古时,新民村最核心的地带,是因着兴善寺发展起来的。
兴善寺,是江南佛教较早的寺院之一。追溯历史,早在南北朝时期,新民村就已经有了兴善寺。
据明朝万历年间的《嘉兴府志》记载,兴善寺在治东南三十里,梁天监二年(503年)置,宋朝天圣元年(1023),改称兴善院。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改为教寺。
“四面清泉竹一丛,幽居有路小桥通。半湾嫩绿分禅座,数苗凉阴护梵宫。”这是明朝诗人许询曾笔下《兴善寺》。明清时期,“境因幽胜,名以美传”的兴善寺,成为文人雅士的打卡点,他们来此游览、读书、诗咏、归隐,甚至避难,像李日华、沈思孝、李应徵、叶绍袁、朱彝尊、彭孙贻等都来过兴善寺,除了闲居散心,也留下不少诗词。
就这样,随着兴善寺得名气越来越大,人气越来越旺,新民村一带慢慢形成集镇。到了上个世纪初,兴善老街已是店铺林立,茶馆、酒店、鱼行、南货店、豆腐店、肉铺、米行等大大小小几十家商铺,遍布老街两侧,尤以茶馆和酒店居多。那时候,新民因为“兴善寺”的谐音,在设镇时有了“新社市”的称呼。
另外,清末时,兴善寺僧舍曾创办秦溪学堂,是嘉兴最早新式学校之一。抗战时,兴善寺一带成为抗战游击区,1938年初嘉属义勇军第一总队也在此地成立。
如今,兴善寺的建筑都已不复存在,倒是寺前小河上的石拱桥“香花桥”保留了下来。除此之外,关帝庙残殿,沈家大院旧宅及院中的百年山茶花树,还有柏家民居石库门、老茶馆,都仍在述说着新民的故事。特别是兴善寺老街,经修缮梳理后,依旧布满着各式店铺,是新民村烟火气的聚集地。
藏在蚕花与船桨里的水乡记忆
新民村的骨子里,藏着江南水乡独有的民俗浪漫。若你对老底子的风情感兴趣,一定要听村民讲讲“蚕花习俗”的故事——过去每年清明,村里家家户户都会举行“祭蚕神”仪式,妇女们头戴色彩鲜艳的纸制蚕花,手捧蚕匾祈求丰收,蚕花的香气伴着虔诚的心愿,成了春日里最特别的风景。
这里还有蚕桑育种文化馆,讲述着村落的桑蚕故事。馆内介绍了整个嘉兴大市及新民村蚕桑产业发展史。
端午时节的“踏白船”竞技,更是曾让老沙港河沸腾的盛事。村民们划着古朴的木船,在河面竞速比拼,船桨激起的水花、岸边此起彼伏的呐喊助威声,将水乡的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这些习俗虽不再频繁举办,但村里的“乡村记忆馆”(由上世纪60年代的“新民老茶馆”修缮而成)里,仍陈列着蚕花模具、老船桨、煤油灯、粮票等老物件,细细诉说新民村的烟火过往。
走累了,不妨在记忆馆旁的长椅上歇脚,想象当年茶馆里的热闹场景:村民们围坐八仙桌,喝着粗茶、聊着农事,评弹艺人的三弦声伴着河水潺潺,时光在这里留下了最温柔的注脚。
守护文脉与探索新路
历经百年变迁,从传统农耕村落逐步成长为兼具生态之美与发展活力的新时代乡村。
改革开放后,新民村逐步摆脱单一农耕模式。现集镇所在地新民村以种植葡萄、甜瓜、水蜜桃主。快速发展同时,仍保留了原生态乡村古集镇的风貌。
从水乡古镇到如今生机盎然的新时代乡村,新民村始终以“民”为核心,在守护历史文脉的同时,不断探索发展新路。未来,新民村将继续深耕生态农业与乡村文旅,让这片承载着百年记忆的土地,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焕发更持久的活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