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文化遗产、旅游与手工业部长雷扎・萨利希-阿米里最近考察完德黑兰省三座城市后,直接放出了重磅规划:帕兰德和罗巴特卡里姆要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生态旅游枢纽。
这事儿不光关乎旅游,还牵扯着农村就业、历史保护和南部经济振兴,信息量着实不小,伊朗这波操作挺让人意外的。
本来以为只是常规的旅游开发,后来发现他们把历史遗迹和生态资源绑得特别紧。
部长考察的罗巴特卡里姆石驿站和哈吉卡马尔驿站,一个是萨珊王朝的产物,一个见证了卡扎尔王朝的兴衰,搁以前就是供人凭吊的老建筑,现在却要成为旅游线路上的核心节点。
更有意思的是,这两座驿站的位置选得绝了,它们毗邻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海外游客下了飞机就能直奔景点。
如此看来,伊朗是想借着机场的交通红利,让这些古老驿站重新扮演“连接”的角色,只不过以前连接的是商旅,现在连接的是中外游客。
千年驿站遇新机生态综合体撑起旅游骨架
帕兰德县已经启用了五处生态旅游综合体,投入的资金折合人民币大概一千三百多万。
这些综合体可不是简单的农家乐,里面能体验自然景观,能感受乡村生活,还能看到当地手工艺人现场制作。
这种业态组合挺接地气,既保留了乡村特色,又能满足游客的多元需求。
政府对这个项目的期待很高,核心目标很明确:守护乡村文化、创造就业、振兴手工艺,还得拦住村民往城市迁移的脚步。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伊朗政府已经和穆斯塔扎凡基金会、总统府乡村发展部签了谅解备忘录,后续的设施建设和贷款支持都有了着落。
那些古老驿站的活化是个亮点,它们曾是丝绸之路上的歇脚点,见证过东西方文明的交融。
现在政府打算加大对它们的探索和研究,通过考古调查和史料整理,让驿站的文化内涵更丰富,伊朗不想让这些驿站只当“背景板”,而是要让它们成为能讲故事的“活化石”。
旅游要火,光有景点和综合体可不够,住宿设施得跟上,部长也提到了,罗巴特卡里姆地区得赶紧完善旅游住宿,提升承载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德黑兰南部的旅游枢纽。
毕竟没人愿意看完景点还得跑老远找地方住,住宿问题解决了,游客的体验感才能上去。
政策+基建双加持旅游带动就业民生升级
这个生态旅游枢纽项目,最实在的好处就是能给农村带来就业,不管是综合体的运营,还是驿站的管理,抑或是周边的餐饮零售,都需要人手。
伊朗农村的就业机会本来就不多,这波旅游开发相当于给当地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工作,不用再扎堆往城市跑。
政府在基础设施上也下了血本,总统亲自推进铁路和地铁项目,就是想让德黑兰南部的设施分配更公平。
交通方便了,不光游客愿意来,当地村民的生活也能跟着改善,城乡之间的差距也能慢慢缩小,这种旅游带动基建、基建反哺民生的思路,确实挺靠谱。
私营投资者也被拉进了这个项目里,政府把支持私营资本参与当作优先事项,还简化了不少投资审批流程。
单靠政府的资金和力量肯定不够,引入社会资本能让项目更有活力,也能分担一部分压力,这步棋走得挺明智。
除了生态旅游,伊朗还打算搞医疗旅游,政府正在消除医疗旅游领域的法律障碍,重点发力眼科、骨科这些优势领域。
本来想生态旅游已经够有看点了,后来发现医疗旅游的加入,能让德黑兰周边的旅游业态更完整,相当于打造了“观光+康养”的复合模式,吸引力自然更强。
内阁每周都会派人去各个城市考察,地区代表也在持续跟进项目进展,能看出伊朗政府对这个规划的重视程度,不是喊喊口号就完事,而是真的在一步步推进。
毕竟这个项目承载的东西太多,既是经济振兴的抓手,也是文明传承的载体,那些古老的驿站,在现代化的国际机场旁迎来了新生。
伊朗用生态旅游盘活了历史资源,用基础设施保障了项目落地,还用医疗旅游拓展了发展空间。
这波操作不光能让德黑兰南部经济活起来,还能让世界看到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的新模样。
你要是去伊朗旅游,是想先去驿站感受千年历史,还是先去生态综合体体验乡村生活?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