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期间,我从包头市区出发前往固阳县,在探寻拍摄完西斗铺镇张发地村三角城址后,继续向西行驶去探寻此次行程中的第二处古遗址——大乌兰古城遗址。大乌兰村位于包头市固阳县西斗铺镇,在来的路上还遇到一个小乌兰村,这让我不由得想到这样彼此相邻,以“大、小”来命名的村落并不在少数(大乌兰村名由来:“乌兰”系蒙古语,全称“乌兰陶鲁盖”,意为“红头山”。相邻两个乌兰村,本村规模较大故名,大、小乌兰村均为150年前建村)虽然从占地面积来说有大小之分,但是在当地村民口中都会津津乐道一句话就是“大乌兰村不小,大乌兰村不大”。
来到大乌兰村后几位村民那得知古城距并不远,但是需要沿着一处河槽后进山才可以找到,所以我满怀信心的踏上之旅,但我把探寻这座古城的想的过于简单了...按照村民指给的方向从公路沿着一处豁口缓慢驶出,但正如他们之前所提醒,由于冬去春来,这里虽然冰雪消融,但是驶向山谷里的河槽路况松软容易陷车,为了谨慎起见只好步行进入山谷当中,可是走了很长时间仍然没有看到古城遗址,凭借以往的经验和感觉认为不能再往深走下去,在返回的路上在一处高坡顶看到这座乱石堆,从远处看还以为这是古城的烽火台,走进才发现是现代人所堆垒。站在布满了枯黄野草的坡顶,冷风一阵阵的吹过,顿时感到困惑和迷茫,心想来都来了,找不到岂不是太遗憾了,所以还得想办法去找到它。第一次找寻古城失败,消耗了不少时间和体力,打算返回村中,看能否碰碰运气找到能帮我带路的村民。看来我还是比较幸运的,一位正在干农活的大爷得知去古城的来意后,犹豫片刻后也还是答应帮我带路,在他的指引下,我们走了较长的一段路才达到这座古城,从去的路开看,与我之前走的那处是两个方向,并且去古城遗址的路路况更为复杂,沿着山谷需要走较长一段松软的土石路。
行驶一段松软的土石路后,终于来了到了古城遗址所在地,此时眼前豁然开朗,一片松软的细沙地出现在眼前。与之前走访包头境内古城最大的不同在于,这座古城的城墙并不是建筑在平坦开阔的地表之上,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该古城城墙居然全部修建在山脊之上。
从山脚一路向上攀爬,看到了这座古城残存的城墙,当第一眼看到这座古城的城墙并不是由夯土而筑,反而是用形状不一,大小相似的石块所堆垒时,感觉这应该是座古长城吧,从外形看去酷似固阳秦汉长城。但眼前的这些由石块所筑的墙体确实是古城城墙,从山中部一直蜿蜒而上,一眼看不到尽头。
大乌兰古城址文物保护石碑碑文:大乌兰古城位于固阳县西斗铺镇大乌兰村西北,南距秦长城3公里,该古城建造年代为秦代、汉代。城址建在比较隐蔽的山洼里,沿四周山脊砌筑石墙,俗称“城圐圙”。城址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城墙底宽3.5米,顶宽1米,残高0.4米—1.5米,面积160万平方米。南侧两山之间的沙河槽为正门,宽25米。东墙中段设一门。城墙建筑方式主要以石块垒砌和外侧石砌、中间填土两种方式构成,在城址外围有8处类似烽燧的石砌建筑基址,城址无遗迹。
上述文物遗址史料仅是从考古角度来简单的介绍这座古城,但是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座古城还是充满了神秘色彩。在行走当中也产生以下疑问:
1、这座古城到底是修筑在什么年代?
2、这座古城是谁由谁修筑的?
3、这座古城为何要沿山脊而筑?并且它的规模可以算得上包头境内面积最大的古城,想要整体沿着城墙走完至少需要七八公里。
4、在古城遗址内并没有发现任何当时人们生产生活所遗留下的遗迹,那么建造这座古城的目的是用于军事防御还是另有其他目的?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需要结合大乌兰古城南侧三公里处的秦汉长城和赵碾房障城讨论。
在包头市固阳县秦长城沿线已发现有五座障城遗址,自东向西分别是长发城障城、碾房障城、三分子障城、帐房湾障城、赵碾房障城。
赵碾房障城因修筑在秦长城外侧,是一座塞外障城。在赵碾坊障城以北3公里方向上的群山之中有一座依山势而筑的古城遗址,因其附近有大乌兰村,将该城址命名为大乌兰城址。 赵碾坊障城因其特殊的选址方式曾引起研究长城领域方面专家学者的注意,但对于这座障城为何要建在长城以外还没有准确定论。 障城普遍依附于长城主体内侧修建,是前线将士居住场所。障城作为长城的附属设施,有夯土筑造、有石块垒筑。但把赵碾坊障城修在长城外侧,使其失去长城这道防御屏障,目的何在?在其以北三公里处还存在大乌兰古城,据该城址文物保护碑文记载修筑于秦汉时期。有一些专家认为大乌兰古城为匈奴建造,如果这个观点成立,汉军的障塞与敌对匈奴之间战线距离又这么近,岂不矛盾?
按照固阳境内秦汉长城段以南分布的障城看,除了选择在长城这条保护屏障以内建造,还有一个关键点,那就是选择地域也都是在开阔或较为开阔的区域而建,毕竟选择相对平坦开阔的区域用来建造障城从而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而赵碾坊障城所在区域以及其周围地势来看,在《固阳秦长城调查报告》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城址(赵碾坊障址)座落在长城北1千米坡下较缓的台地上,北面是较宽阔的平地,南面群山起伏”。按照这段话的理解,建造赵碾坊障城是否受到长城以南因地势为群山起伏而导致无处选址,而在长城以北却有着较为开阔的平地区域可供选择,所以在受到这种特殊地理条件制约下将赵碾坊障城选择建在长城以外,把它建在仅距长城以北一公里这么相对距离较近的地方。这种想法或许行得通,但绝对不是把它设在长城以北的根本目的。
西汉时期曾将秦长城加以修缮并利用。为了继续弄清赵碾坊障城所处位置的原因,在《固阳秦长城的构筑特点与时代辨析》一文中重点提到:“…..其中,赵碾房障城地处长城防线北部约1千米处,调查推测障城有可能是固阳秦长城的一座塞外障,扼守赵碾房——十三分子一线川口,其建筑作用及与长城防御体系之间关系,还有必要做深入调查研究”。 尽管从上述文字中并没有得出赵碾坊障城修造在长城以北的原因,但提到了它的另外一个重要用途——扼守附近的一处川口,那么按照这样的理解,把这座障城修在长城沿线以北的原因,除了期待发挥障城的根本作用外,同时还因需要扼守川口这一特殊使命,才会把一部分考虑放在把该障城建在长城以北。
关于赵碾坊障城和大乌兰古城是否处于同一时期来看,造成这一疑问主要还是源于大乌兰古城建在年代模糊不清所致。在该城址文物保护碑文中未提到是匈奴人所建造,而在民间关于这种古城就是匈奴人所建造看法却一直流传在当地人和一些学者及考古人士的想法中, 倘若大乌兰古城是匈奴人所建造,那么它又和以南赵碾坊障城和更南不远处的秦汉长城彼此建的关系,在这短短三公里的直线范围内总是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若真是同一时期所建,从匈奴一方来考虑,为什么要建造距离秦汉长城如此近的范围之内呢?从秦汉戍守将士一方来考虑,把赵碾坊障城建在长城外侧,而且还拉进了与匈奴人保持的距离,这是违背常理的。
通过阅读《包头市固阳县大乌兰城址的调查和初步认识》一文关于该城址时代和性质文字叙述中得知:“…….从城内(大乌兰古城)东北发现的圆形石砌基址形制看,也是元代或之后的石建筑遗迹。大乌兰城址仅发现两片白釉瓷片,由于瓷片较小,初步认定时代为元代。从城墙结构、城内石砌遗迹及遗物综合考虑,大乌兰城址时代为元代。…..从城址形制分析,大乌兰城址可能与元代圈马场有关….”。按照上述内容得知经过专考古部门专家的实地深入探寻后得出的这一结论来看,大乌兰古城的建造年代不再是文物保护碑文中记载的秦汉时期,这是另一观点。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那么大乌兰古城与赵碾坊障城二者之间的地域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当然关于大乌兰古城建造年代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在包头境内除了这座大乌兰古城城墙以石块垒筑外,还有几座已被发现的古城遗址同样也为石块、石片堆垒而成,有专家称其为“山城”,也有更直白的称呼“石头城”。它们之间或许不存在任何关联,但因其所处地势的独特性与形制方面的相似性,总会让知道这些古城遗存的人们将它们联想在一起。相信只有不断的付诸于行动,才会有新的发现,从而真正揭开这座古城的神秘面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