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2025年度“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评选结果公布,10个空间入选。这是长治市连续第二年开展此项评选,从新华书店非遗展厅到青羊书屋,从堆花博物馆到二郎山景区文化空间,这些散布在城市角落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正以独特的方式诠释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温度,展示着文化惠民从“有没有”向“好不好”的深层转变。
近年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国家政策鼓励下蔚然兴起,成为各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已超4万个,到去年年底,山西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也有600余个。
虽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提出了“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的要求,但在各地的实际探索中仍会出现定位模糊、内容同质、重建设轻运营等问题。
长治连续两年开展的评选活动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树立起先进榜样,当路过的市民被长治新华书店的非遗堆花展演吸引;当平顺县青羊书屋里,留守儿童围着志愿者听“会说话的绘本”——这些发生在长治市“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里的日常,恰是我省近年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践行“亲民”理念的生动注脚。在文化需求日益多元的今天,如何让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真正贴近百姓、融入生活,成为衡量公共文化服务成色的关键命题。
文化亲民,要打破“围墙”,让空间从“高冷场所”变“生活场景”。过去,提起文化空间,人们想到的多是图书馆的安静,美术馆的距离感。而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正在改写这种印象:新华书店把非遗展厅搬进书架间;美术馆将名家画展送到居民“家门口”;各种书院用老宅改造出传承传统文化的空间……这些空间不再执着于文化殿堂的姿态,而是主动嵌入百姓的生活轨迹。正如长治文旅局工作人员所言:“现在的文化空间,得让年轻人能打卡、老人家能休闲、孩子能玩乐,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化亲民,还要精准对接需求,让服务从“统一供给”变“个性适配”。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核心目的是服务“人”,若脱离群众需求,再精致的设计只是空壳。以长治市今年的10个“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例,能被选中关键在于它们读懂了不同群体的期待:针对留守儿童,青羊书屋推出故事会、手工课,填补了乡村文化资源的空白;瞄准文旅融合需求,沁县二郎山景区文化空间提供汉服体验、非遗展演,让游客在爬山时邂逅传统文化。这种精准对接的服务逻辑,在我省其他地区同样可见:太原、大同的“城市书房”嵌入市井街巷,满足上班族碎片化阅读需求;临汾“一尧文化空间”用沉浸式设计,让读者在触摸历史中享受当代审美。真正亲民的文化空间是“你需要什么我就提供什么”,用差异化服务让每个群体都能感受到文化的温度。
文化亲民,更要激活参与感,让群众从“旁观者”变“共建者”。公共文化空间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否成为群众情感联结、价值认同的载体。当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融入柴米油盐的烟火日常,当群众从文化的旁观者变成受益者,这样的公共文化空间,才能真正照亮百姓的精神生活。
来源:山西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