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岳恒山坐落于大同市浑源县境内。我漫步山间,惊叹于自然造化的神功苍劲。然而,此行的主要目的,并非仅为这壮美山色,更是为了探访西侧翠屏峰上那座旷古奇刹——悬空寺。
这座悬于山崖之壁的“空中楼阁”,已然在风雨中矗立了一千五百多年。正当我沉浸于这奇景时,注意到一位并非在拍照,而是在写写画画的大叔。好奇之下,我上前攀谈。
他告诉我,他叫张多堂,来自广灵县,是国家级非遗广灵剪纸的传承人。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儿子设计了一半的悬空寺剪纸作品。他的画纸上,不仅勾勒出悬空寺的轮廓,连后面的崖壁、前面的深谷都细致描绘。令人惊讶的是,这位剪纸大师,竟因恐高而从未登上过近在眼前的悬空寺。
听他坦言“那两次来了之后,只拍过照片,就没有上去。因为有恐高症,不敢上去”,我心中一动,便邀请道:“您看我陪着你行不行?”张老师犹豫片刻,终于点头:“好啊,我们上去深度体验一下这个悬、奇、巧的深刻内涵吧!”于是,我们决定一同重走徐霞客之路,去亲身感受这“西崖之半,层楼高悬”的奇境。
为了弥补过去的遗憾,张老师这次鼓足了勇气。我们开始向上攀登。悬空寺整体建于绝壁凹处,总长仅约32米,占地不过152.5平方米,却倚靠绝壁,下临深谷,密密麻麻建起了四十余间楼阁庙宇,与背后的翠屏峰形成了“半壁楼宇半壁窟”的独特风格,仿佛与山岩浑然一体。
途中,我们偶遇了悬空寺的“吉祥物”——一只机灵的小松鼠,还有一位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姑娘,穆雁飞。她告诉我们,她的父亲曾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她的童年记忆里常常有在这里写作业的场景。对她而言,来到悬空寺就像回家一样自然,她还笑称“悬空寺专治恐高”。
听着她讲述父亲紧紧抱着她在寺前拍照的往事,我不禁感慨,这座古寺不仅承载着历史,也编织着许多人温暖的成长记忆。如今,她已成为悬空寺的宣传大使,有她陪同,我们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其奥秘。
然而,克服恐高并非易事。走在狭窄的栈道上,张老师紧紧抓着栏杆,几乎不敢向下望。“害怕,”他坦言,“我一个人不敢。”穆姑娘和我一边鼓励,一边提醒他不要看脚下。尽管步履维艰,为了近距离感受悬空寺的魅力,张老师还是深吸一口气,继续前行。
穆姑娘指着栈道外那些看似支撑着寺庙的根根立柱,为我们解开了悬空寺千年不倒的谜团。原来,民间虽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谚语,但这些能晃动的立柱其实并非古代的承重主体,而是近代添加,更多起到预警和极端情况下的辅助支撑作用。真正承重的,是头顶那些深深插入山体的横梁。
“这横梁没有几条啊?”我好奇地问。穆姑娘解释说,这样的横梁目前共有十六条,其建造原理是“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我们能看到露在外面的部分大约2米,但山体内部还藏着约4米的长度。更精妙的是,工匠们会将横梁前端加工成楔形,放入木楔,然后用力敲入洞口小内部大的石洞中,利用力学原理使其膨胀卡死,如同今天的膨胀螺丝,异常牢固。张老师不禁赞叹:“这就是过去古人的智慧!”
我们还了解到,悬空寺选址也极具匠心。它所背靠的翠屏峰和对面的天峰岭,如同天然的“遮光板”,避免了阳光直射导致木材老化;而上部突出的崖壁,则有效减少了雨水冲刷和山顶落石的威胁。
进入殿宇内部,我们看到了铜、铁、泥、石等各种材质的造像八十余尊。尤其在三教殿,儒、释、道三教创始人孔子、老子、释迦牟尼的造像共聚一堂,这种包容并蓄的景象,在全国都极为罕见,仿佛诉说着古时边塞之地特有的开放与融合。
当终于走完这趟惊险之旅,张老师难掩激动:“走上来了,第三次终于走到走高峰了,体验到它这个险,特别感受到险。”穆姑娘则欣慰地说:“第一次把我们的悬、奇、巧、俏、峻都体会到了。” 这次攀登,对我而言,也是一次穿越般的体验。攀悬梯,跨飞栈,穿石窟,钻天窗,走屋脊,步曲廊,仿佛人在画中游,时空在此交错。
这次经历,也让张老师对悬空寺的“悬、奇、巧”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他说这险峻深深印在了心里,对他的剪纸创作注入了更深厚的情感。我们一同感慨于古人的智慧、胆识与奇思妙想。
行程尾声,已是饥肠辘辘。穆姑娘热情相邀去品尝当地小吃,我们欣然应允,带着满满的收获与震撼,结束了这次悬空寺的探访。
一千五百多年的悠悠岁月过去,悬空寺依然屹立于此。它仿佛一条时光隧道,将其独特的匠心与文化魅力,将古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绵延至今,无声地诉说着过往的传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