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国庆出游走平绵,川北驱车入陇南。
隧道如穿虫洞过,峡谷似跨虹桥连。
玉虚奇峰峙文州,柴门雄关扼秦川。
盾构声销千古险,而今不复蜀道难。
平绵高速(G8513)是国家高速公路网南北纵线关键工程,更是连接西北与西南的交通动脉。
九绵高速:在群山间“穿针引线”的基建奇迹
平绵高速九绵段(九寨沟-绵阳)于2025年9月29日全线通车试运行。
这条起于绵阳游仙区、止于九寨沟甘川界的公路,全长245.809千米,3小时车程即可贯通,彻底改写了川西北出行格局。
国庆长假期间,我便在儿子驾车陪同下,开启了平绵高速绵阳至文县段的体验之旅,不为沿途景区打卡,只为亲身体验高山峡谷间“空间穿越”的基建震撼。
若说九绵高速是在秦岭余脉与岷山之间“穿针引线”也毫不为过。它从海拔500米的江油一路攀升至2500米以上,131座桥梁如飞虹跨壑,45条隧道似长龙穿山,桥隧比高达82.15%——这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工程突破:白马隧道左右线长度均超13千米,位列四川在建公路隧道第三;甲勿海螺旋隧道垂直爬升152米,相当于54层楼高,用螺旋走线巧妙化解了陡峭山势。
行驶其间,前一秒还在峡谷间俯瞰奔流,下一秒便钻入隧道感受明暗交替,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隧通桥连又一境”的体验,正是现代基建赋予蜀道的全新魅力。
相比传统盘山公路的险与缓,九绵高速的“桥隧相连”不仅避开了地质灾害点,更让安全系数大幅提升:全线密布的警示装置、减速带与视频监控系统,如同为行车系上“双保险”。
柴门关服务区:川甘边界“意外宁静”的露宿地
位于川甘交界处的柴门关服务区,是平绵高速出川的“最后一站”、入川的“第一站”。它采用两侧分离式布局,106.06亩的占地内,有355个客货车位、32个充电车位、14个无障碍车位和服务综合楼,服务项目和设施一应俱全。综合楼屋顶设计成“翻开的书本”,覆盖餐饮与卫生区,透着几分巧思。
与完善的服务设施形成反差的是服务区的“冷清”——网上的“暂停服务”,让偌大停车区只剩3、4辆小车。餐饮区服务员笑着问我:“服务区是不是又大又漂亮?可惜进来车辆太少了!”语气里藏不住“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遗憾。保安大哥则悄悄透露,自己上班都带饭,“餐厅东西太贵,吃不起”。
在服务区露宿时,我们耳边是白水江的隐约涛声,眼前是空旷的停车坪。这份宁静虽意外,却也让这川甘边界清凉的夜晚多了几分烟火气。
文县:“陇上江南”的古今交融
从柴门关服务区出发,沿高速向甘肃文县行驶,40千米里程,半小时便抵达这座有“陇上江南”之称的小城。
途中最直观的感受是川甘交界的植被差异——四川境内的葱茏稠密,到甘肃境内矮小稀疏,也更让人明白“天府之国”的自然馈赠是多么珍贵!
文县的历史,要从西周“阴平道”讲起,南北朝设“阴平国”,北周封“文州”,明洪武降州为县,有着2000多年历史沉淀。
如今的文县,高楼已取代古街,但狭窄街道间仍藏着岁月痕迹——白水江穿城而过,横跨江上的廊式桥梁既是观景台又是小集市,餐饮、商铺凭桥而设,行人往来间满是蓬勃的生活气息。
我们本想登城北玉虚山,却因错过街口车辆无法调头,只能远远望见山巅庙亭。后来才知,玉虚山又名“北山”,前山陡峭、后山平缓,“之”字形水泥台阶旁柏树苍翠,于半山腰“月亮门”可俯瞰全城,山上之北山寺与邓艾塑像、明代堡寨遗址并存,既是佛家圣地,也是缅怀三国历史的所在——这份遗憾,为下次再叙留下伏笔。
柴门关:“秦川锁钥”的千年回眸
从文县返回,我们去游览柴门关景区。
柴门关位于川甘两省交界处,负山临河、势极险隘,古代扼“秦蜀咽喉”,为军事要冲,是古阴平四大雄关之一。
三国时,前有诸葛亮派陈式攻占此关;后有邓艾攻蜀偷渡阴平,突破了此关防御。唐朝时,唐与吐蕃军队在此殊死搏斗。清朝光绪八年,松潘总兵夏毓秀重建关楼,亲题“秦川锁钥”牌匾。如今,柴门关的历史都凝结在AAA级景区的每一处细节里。
景区游客中心,暂未开放,游客可免费参观。广场上仿制的诸葛亮四轮车、木牛流马、当阳桥,还有邓艾雕像,欲展示三国历史风云。
古栈道经过修复(或新建),一段位于白水江悬崖,一段位于陡坡。
白水江悬崖栈道的千仞绝壁上镌刻“柴门关”3个大字,笔力遒劲。
柴门关楼横跨栈道、倚崖濒江而立。关门通道壁有《邓艾入蜀》《民族结盟》《军民团结》等画,娓娓讲述往事。
登楼仰望,绝崖上怪石嵯峨,龇牙裂口,摇摇欲坠;凭栏俯瞰,白水江滚滚东流,浪花淘尽英雄。
关前峭壁上,留存清雍正九年的“秦蜀交界”摩崖石刻,其下立“秦蜀界碑石”,镌刻“內是川江外是秦,一夫据险万夫训”等语,古今文字在此对话。
陡坡栈道,形如“之”字,向上延伸。
山腰一亭,依岩而立。亭内后石壁镌刻“秦川锁钥”,笔力雄健,为清松潘总兵夏毓秀于光绪八年亲题。
高处还建有一座石碉亭楼,名“闻风楼”,凭崖面江。此楼下为石碉、上为亭楼,甚为高壮。登楼者可上仰苍穹,胸纳宇宙;俯察江流,眼揽秦川。
“闻风楼”前壁塑立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像,称“武财神”,威风凛凛,惜刀刃已折。让我略感疑惑——这座与陈式、邓艾紧密相关的雄关,为何会供奉“武财神”?或许是后人对“忠义”的另一种寄托吧。
楼侧还置放仿制的古代战车、军队锅具、守关器械等物。
景区公路,贯穿游客中心和村民区,连接驿站驿道。
村民房屋墙面为黄土色,幢幢漂亮,有的还有壁画。房屋面积较大的则类似四合院,多经营餐饮住宿。
公路路边的大树多为板栗、核桃、柿等果树,树荫浓郁,树下悬挂可供两人乘玩的吊椅。路边还架立两组仿制的古代编钟,敲击时音色颇佳、清脆悦耳,或可演奏乐曲。路边有一座土地山神庙,据说此庙历经岁月与柴门关比肩。
景区内,栈道垛墙上朽烂的锦旗,栈道上肃立的斑驳持戈兵卒塑像,闻风楼侧沾满尘土的古代战车与锅具,公路边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塑像,堡坎上的三国风云石刻,村中的驿站及“西蜀路”“魏晋路”“东吴路”,都在默默诉说着这里曾经的烽火岁月;而村民新建的黄土色房屋,挂着红柿核桃的果树,可供乘坐晃荡的吊椅,阳光斜照在“秦川锁钥”的题字上熠熠光辉,又为古关增添了勃勃生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