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觉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带,四周与西昌、喜德、美姑、金阳等八县市接壤,曾是凉山州府所在地,幅员面积2564.75平方千米。昭觉旅游开发资源丰富。境内有位于解放沟镇的谷克德高原湿地、南诏大理国博什瓦黑“王者出行”岩画、三比洛嘎恐龙足迹化石群,位于地莫镇的明清利利兹莫土司衙门、三国孔明蜀汉军屯遗址等。目前,谷克德高原湿地景区,悬崖村·古里大峡谷旅游景区项目正在建设中。#四川#
历史沿革
昭觉建置较早,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常领通西南夷,在邛、笮地区派遗官吏进行统治,昭觉地区已属被统治之列。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司马相如通西夷,设蜀郡邛都县,昭觉属之。元鼎六年(前111年)置越_郡,领15县,昭觉分属于邛都县和卑水县,东汉、蜀汉、晋、刘宋因之,萧齐时,“没于獠”,建置废止。北周天和三年(568年),置严州,领越駡1县,昭觉属之,隋、唐初仍置越制县。唐太和五年(831年),南诏攻陷离州,威通四年(863年)置建昌府,昭觉属之。宋时,昭觉属大理国建昌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今美姑境置中州,二十二年(1285年)降为县,昭觉东部地属中州(县);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又在今昭觉境设北社县,属建昌路,昭觉西部地属北社县。明洪武十五年三月已末(1382年4月23日)沿袭元朝建置设中县、北社县,均属建昌府,二十五年(1392年)皆废,清初对昭觉进行军事控制,雍正十年(1732年)设竹核镇,属建昌镇,也开始修筑城池。乾隆时在今南坪乡汉呷诺成一带设西昌交脚汛,筑有交脚城,于咸丰元年四月十九日(1851年5月19日)被黑彝阿候家攻破(后称其为交脚废城)后改筑于其北,被称为交脚旧城。宜统二年八月丁亥(1910年9月19日)从西昌县析置昭觉县,废交脚旧城,在干海子(今县政府一带)修筑周长253丈的昭觉县城。昭觉地区原称交脚,系彝语谐音,意为有鹰的坝子,建县时以昭觉为县名。1913年属四川省建昌道,1935年属四川省第十八行政督察区。1938年9月1日,划属西康省,为其第三行政督察区属县,不久即为宁属县。1951年4月22日,成立昭觉县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属西康省西昌行政区专员公署。1952年10月成立西康省凉山彝族自治区,昭觉划归其管辖,1955年4月15日更名凉山彝族自治区为自治州,昭觉仍属其管辖。1955年10月1日,撤销西康省,昭觉划属四川省。县城在新城镇,1952年10月至1978年10月为凉山彝族自治区(州)驻地。
政区划分
东汉光和四年(181年)好谷石表载有“邛都县安斯乡”、“上诸乡”等文,安斯乡在今好谷乡,上诸乡今在何处无考。
民国26年,昭觉设县府附区1,还在西北部地区设三岗政治指导区,北部地区设八且政治指导区。
民国28年8月,西康省宁属屯星委员会成立后,昭觉西北部、北部地区仍设三岗、巴溪(八且)政治指导区,属宁东设治局。在布拖地区设普跎政治指导区。
民国29年4月14日、10月1日分别成立蒿姑、竹核办事处,属普雄特别政治指导区。同年8月5日,普雄特别政治指导区署迁至林密地。
民国32年4月25日,昭觉县在罗罗沟(今解放沟)设立光华政治指导区。6月16日,裁撤原宁属屯垦委员会在玄生坝设立的东山边民指导区办事处、四开坝办事处,划属光华政治指导区,又将竹核、蒿姑办事处改设政治指导区。
民国34年7月,昭觉有1个直辖区、3个区和13个乡。直辖区辖城厢(今南坪乡小海子)、母鸡(今达洛乡)、八且(今南坪乡汉呷诺成)、武库乡。竹核区辖上竹核(今拉一木、色底、补约、瓦井乡)、下竹核乡(今竹核、阿并洛古乡),蒿姑区辖蒿姑(今好谷、四开乡)、四开乡(今柳且乡),光华区辖碗厂(今碗厂、玛增依乌乡)、玄参(今普诗乡普诗卡托)、石罗(今布拖县拖觉区境)、廖雄(今普格县拖木沟)。另宁东设治局三岗政治指导区在今三岗乡境设有马姑乡。
民国35年11月1日,在今美姑地区成立牛牛坝办事处。
民国36年8月20日,裁撤山岗政治指导区还属昭觉县。
1950年初,昭觉县有直辖区与竹核、蒿姑、光华3个政治指导区。直辖区辖城厢、八且、西溪(今布拖县西溪河区)、特觉(今俄尔觉区)、武库乡,蒿姑区辖蒿姑、二坞(今二五乡)、四开乡和相当于乡的阿硕阿竹支(今三湾河一带)、倮米布威支(今好谷乡洒瓦洛尔),竹核区辖上竹核、下竹核、乌坡(今庆恒乡)、美姑乡(今美姑地区),光华区辖玄参、沙木树乡(今普诗乡杉木树)、晏墨地(今碗厂乡燕麦地)、碗厂(今碗厂乡和解放乡部分)、上三岗、中三岗、下三岗、播箩(今博洛乡)、滥坝(今洒拉地坡乡)、文水(今洒拉地波乡)、拉溪河(今拉青乡)、马洪(今普格县马洪乡)、石罗、廖雄、觉禄(今特口甲谷乡)、特编乡。
1951年4月22日昭觉县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后,随即开展政权建设工作。5月2日,最先成立竹核自治区人民政府,辖14乡。
1951年6月25日成立四开自治区公所,辖12乡。
1951年10月7日在今美姑地区成立林牟甲谷区调解委员会,行使政权工作,辖有坡固(今巴古乡)、每姑(今巴普乡)、挖乌(今甲谷乡)、紫歪(今子威乡)、以倮(今以诺拉达乡)、洒岗(今侯古莫乡)等乡和相当乡政权的地区。
1950年12月,在今金阳地区成立灯厂区治安委员会,从1951年6月起建立乡政权,先后成立了天台、德盛、灯厂、对坪、耿堡等5个汉族乡。1951年10月13日,在灯厂场正式成立灯厂区各族人民自治区联合政府,建立乡政权的工作推向彝区,成立彝族乡,辖14乡。
1952年8月8日又成立了附城区公所,辖14乡。
1951年10月1日在县城建立城关区居民委员会,辖5个居民小组。
1952年8月13日,成立比尔拉达区公所,辖4个乡。
1952年9月17日,成立峨耳脚区公所,划附城区特口甲古乡属峨耳脚区,连同唐且乡、耻可不歇乡、拿加甲古乡和铁口六合乡,共为5个乡。
1953年10月11日,成立解放沟区公所,将四开区滥坝乡、碗厂乡、三叉河乡划属解放沟区。11月普格县建立拉青乡。同年改城关区居民委员会为城关镇。
1954年7月10日,古里拉达工作团进入古里拉达地区开展工作。
昭觉县的区乡建政工作,经过分合撤并,到1954年底时,辖6区、1个工作团和35乡:
附城区:城北、城南、城西、外北、大母鸡、骨曲鲁6乡;
竹核区:立惹、说脚、尔姑、瓦井、补约、呷祖、姆坡、特不洛、母子勒五、则普拉达10乡;
四开区:四开、蒿姑、三湾、苟娄、三岗、博洛、二五7乡;
解放沟区:滥坝、碗厂、三叉河3乡;
俄尔觉区:唐且、铁口耳火、耻可布西、纳甲甲谷、铁口甲谷5乡;
比尔拉达区:博落、那省洛、林密地、库衣拉达4乡。
还有古里拉达工作团,未建乡政权,直到1955年夏秋成立了相当于乡的日哈、呷朵尔古、青某3个清匪治安委员会,并成立了区公所。
1955年3月30日,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各乡人民政府也随即改为乡人民委员会,有乡34、镇1:
附城区的外北并入城北乡、大母鸡乡并入骨曲乡连同城西、龙恩、城南为5乡。
竹核区:立惹、说脚、尔姑3个乡合并成立竹核乡连同呷祖、乌坡、布约、姆子勒五、瓦井、特不洛为7个乡。
四开区:沙瓦、四开、二五、三岗、博洛、苟娄、好谷7乡。
解放沟区:湾长、滥坝、三叉河与:1955年8月1日成立的杉树乡共为4个乡。俄尔觉区:塘且、纳甲、光明(铁口耳火)、甲谷、布西5乡。
比尔拉达区:林米、比尔、金曲、波罗、泣色洛、库衣6乡。
1955年12月瓦岗建县会议决定将划给瓦岗县的古里拉达、麻吉哈呷地区划为2区11乡。呷朵区辖日哈、沙马甲谷、呷朵尔古、苏八古、支耳莫、日无阿觉6乡,热古区辖哄楼、哈呷、热玉平、热古、青木5乡。实际建立期木、日哈、火洛、支耳木、呷朵尔古、哈呷、日无阿觉、热古8乡。
1956年7月3日决定建立则普控达区,阿尔巴古、瓦渣甲谷、觉呷乃拖3乡。
1957年6月,恢复大母鸡乡,同时更名为达洛乡。7月,喜德县成立尼地乡。
1958年2月26日,批准瓦岗县古里拉达区在拉木阿觉地区建立莫尼甲谷、日不唧姑、拉木阿觉3乡。3月1日竹核区补约、母子勒五乡分置色底乡,特不洛乡分置革悟乡。3月6日比尔区金曲的莫与附城区城西乡八耳村合并成立金曲的莫乡,划归四开区。9月8日附城区城南、城西、城北、古曲合并为南平乡,与龙恩乡、城关镇划为县直属乡镇。
城南乡的拉木乃拖村划给好谷乡,城西乡八且阿莫、马七莫划给洒瓦乡,将四开区三岗乡划给解放沟区,洒瓦、金曲乡同城西乡的八且阿莫、马七莫合为好谷乡,拉日库木、博罗乡合为博洛乡,四开、苟娄乡合为四开乡,苟娄乡的瓦土村划给滥坝,好谷、二五乡合为二五乡。解放沟区的湾长、杉树合为杉木树乡。比尔区拉色洛、波洛乡合为波罗乡立米地与金曲乡合为金曲乡。俄尔觉区纳甲、布西、塘且乡一部分合为布西乡,甲谷乡同竹核区革悟乡的一部分合为甲谷乡,光明、塘且乡一部分及竹核区呷祖的一部分合为光明乡。竹核区撤消瓦井乡分别划给库依乡、城北乡、补约乡、竹核乡;撤消色底乡分别划给补约乡、竹核乡、乌坡乡;撤消母子来乌乡,并入乌坡乡;撤消革悟乡,瓦吉五乡划给瓦岗县日哈乡,其余划给特不洛乡;撤消呷祖乡,分别划给特不洛乡、竹核乡、骨曲乡。竹核乡柳灭双脚普划给附城区城北乡。10月3日县委又调整部分区划:划四开区的金曲的莫划归比尔区,并入金曲乡;划金曲乡一部分并入立米地乡;则普区阿尔巴姑、觉呷勒拖合并为则普乡。10月8日,瓦岗县将日无阿觉乡并入支尔木多,热古乡并入期木乡,哈呷乡并入火洛乡。11月倮呷乡并入三岗、四开乡,塘且乡并入特口尔河乡,耻可不歇乡并入纳吉甲谷乡。
1959年,喜德县尼地乡并入洛哈乡。1月将龙恩乡划给四开区,9月18日,撤消则普区,所属瓦渣甲谷、则普乡划属比尔区。
1960年1月7日撤消瓦岗县,将古里拉达区划归昭觉县,辖期木、日哈、火洛、支耳木、呷朵尔古5乡。2月,喜德县恢复尼地乡。3月,划博洛、龙恩乡为县直属乡,又撤消金曲的莫乡。4月5日,三岗乡并入滥坝乡。9月,普格县拉青乡划入解放沟区。
1961年8月2日,新建竹核区尔古乡、革五乡。恢复四开区好谷乡、二五乡、四开乡,解放沟区滥坝乡、山岗乡,附城区及骨曲乡、城西乡,竹核区竹核乡。分别更名古里拉达区、比尔拉达区、瓦渣甲谷乡、立米地乡、金曲乡、铁口甲谷乡及乌坡乡、骨曲鲁乡为古里区、比尔区、久乐乡、宜牧乡、谋红乡、石油乡、昭铜乡、骨曲乡。全县计有7区36乡1镇(城关镇)。
1962年5月18日,附城区以原骨曲乡的部分地区设达洛乡,龙恩乡划归附城区并以原龙恩乡部分地设沙洛乡,以原城西乡的部分地设树坪乡。四开区以原二五乡的部分地设跃进乡以原好谷乡的部分地设大坝乡。古里区以原期木乡、火洛乡的部分地设龙沟乡,以原期木、呷朵尔古乡的部分地设苏八古乡。解放沟区由湾长乡析置洪兴乡,拉青乡析置解放乡。比尔区则普乡析置觉甘乡,谋红乡析置四合乡,比尔乡析置拉色洛乡。恢复四开区库木、苟娄乡,古里区哈呷、古鲁乡、竹核区租、瓦井、拉一木乡、俄尔觉区纳甲、唐且乡。四开区四开、苟娄乡更名为合觉、四开乡,解放沟区山岗、三岔河、杉木树更名为三岗、三河、杉树乡,比尔区久乐乡更名为永乐乡,竹核区昭铜乡更名为庆恒乡,俄尔觉区的纳甲乡、特口甲谷更名为新民、石油乡。昭觉县计有7区58乡和1镇。
1963年2月25日,解放沟区杉树乡划置李子坪乡。3月12日,竹核区恢复补约乡。同年9月20日,喜德县尼地乡划属解放沟区。1965年10月25日,尼地乡改为马古山畜牧场,隶凉山州农业局。
1966年5月17日,更名昭觉县17个乡名称:
1968年各乡成立革命委员会时,恢复1966年前的名称计有57乡:
附城区:沙洛、龙恩、古曲、达洛、树坪乡。
竹核区:瓦井、特不洛、拉一木、尔古、竹核、革五、庆恒、色底、呷祖、补约乡。
竹核区:瓦井、特不洛、拉一木、尔古、竹核、革五、庆恒、色底、呷祖、补约乡。
四开区:跃进、大坝、博洛、好谷、二五、四开、库木、合觉乡。
解放沟区:解放、湾长、三岗、三河、杉树、拉青、烂坝、李子、红星、尼地乡。
俄尔觉区:布西、光明、石油、塘且、新民乡。
比尔区:比尔、库衣、宜牧、拉色洛、谋红、四合、永乐、则普、波洛、觉甘乡。
古里区:支尔木、苏八古、哈呷、日哈、呷朵尔古、龙沟、期木、火洛、古鲁乡。
在“办好人民公社”的号召下,将附城区城西、城南、城北、古曲乡合并,于1958年9月29日成立南坪人民公社,1959年1月,撤消附城区,建立区级南坪人民公社,辖南坪、拖千、树坪、瓦古、谷都、牛博、普提、史乐、跳坝、塘木、新凉、骨曲、打洛、河西、瓦洛15个大队。1960年1月,瓦并、尔古乡并入竹核乡成立竹核公社。4月5日,三岗乡与烂坝乡合并,建立烂坝公社。同年建立区级好谷人民公社,辖四开、合觉、柳且、好谷、大坝、二五、跃进、拖堵8个大队。
1961年3月8日,撤消区级南坪人民公社,恢复附城区,建立南坪、城北、城西、新凉(古曲)4个公社。
1962年1月,撤消竹核、烂坝、好谷公社。
1972年2月,昭觉县各乡先后建立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4日批准建立四开区好谷、合觉、库木、博洛、跃进、二五、大坝、四开、树坪9个公社,5日批准建立俄尔觉区塘且、布西、光明、新民、石油、龙觉6个公社,6日批准建立附城区古曲、树坪、沙洛、达洛、龙恩5个公社和古里区苏八姑、呷朵尔古、龙沟、支尔木、哈呷、日哈、期木、火洛、古洛9个公社,7日批准建立竹核区呷祖、革五、特不洛、庆恒、色底、拉一木、补约、瓦井、竹核、尔姑10个公社,8日批准建立解放沟区烂坝、拉青、三岗、洪兴、瓦呷、三河、尼地、湾长、杉木树、解放10个公社,9日批准建立谋红、波洛、则普、拉色洛、觉呷、库衣、则觉、宜牧、比尔、永乐10个公社。连同南坪、城北、城西3个公社,共计有62个人民公社,其中原李子坪乡并入杉木树公社,烂坝、三岗乡分置瓦呷公社,石油乡划设龙觉公社,库衣乡划置则觉公社,城西、南坪乡划置树坪公社。同年3月9日将比尔区四合公社划给四开区。
1973年3月12日,由比尔公社分置幸福公社。
1978年6月,二五公社并入跃进公社,瓦呷公社并入三岗、烂坝公社,龙觉公社并入石油公社,幸福公社并入比尔公社。
1980年3月24日更名庆恒、洪兴公社为乌坡、红星公社。同年6月2日,从跃进公社划出13个大队,恢复二五公社。从比尔公社划出12个大队,恢复幸福公社。
1981年10月12日古曲公社的瓦洛、乃五大队达洛公社的河西、瓦托大队划置瓦洛鸟公社。同年11月18日,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对区、镇、公社的标准名称发布通告,昭觉县共计有7区1镇,62个公社427个大队,2347个生产队,更改了城关镇和30个公社名称。
1985年1月,改人民公社为乡,大队为村,生产队为村民小组。1990年底,全县有7区、62乡、267村和836个农牧服务社。
1990年底昭觉县有7区、1镇、62乡。
1991年辖7区、10镇、62乡,267个村民委员会,836个村民小组。
1991年,全县行政区划建制为7个区、62个乡、1个镇,267个村、836个社,1个城镇居委会、4个居民小组,总人口20.5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4万人、农业人口19.55万人,彝族人口20.04万人,葬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7.33%。
1992年,按照中央、省、州的总体要求及安排部署,中共昭觉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昭觉县区、乡(镇)建制调整领导小组。11月5日,向省、州人民政府呈报《昭觉县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区、乡(镇)建制的请示》,将原有的7个区公所全部撤销,原设立的62个乡、1个镇撤并为28个乡、1个镇,新设解放沟、四开、比尔、竹核、古里、俄尔6个片区工作委员会。具体为:撤销解放沟、四开、附城、比尔、竹核、古里、俄尔7个区公所,新设立解放沟、四开、比尔、竹核、古里、俄尔6个片区工作委员会,附城区公所与新城镇合并。撤销尼地、拉青、三岔河、碗厂、柳且、好谷、斯候、库莫、二五、大坝、树坪、南坪、城西、城北、美甘、瓦洛乌、则觉、瓦俄尔、央摩租、宣牧地、觉呷、永乐、阿并洛古、瓦甘、色底、拉一木、呷祖、格五、古洛、龙沟、苏巴姑、合洛、纳吉甲谷、久铁洛古共34个乡;新城镇合并附城区公所和城北、城西、南坪、树坪4个乡及其所辖的20个村,龙恩乡合并美甘乡及其新辖的3个村,达洛乡合并瓦洛乌乡及其所辖的2个村,四开乡合并好谷、柳且2个乡及其所辖的11个村,地莫乡合并大坝、二五.2个乡及其所辖的8个村,博洛乡合并斯候、库莫2个乡及其所辖的10个村,洒拉地坡乡合并三岔河乡及其所辖的4个村,解放乡合并拉者、尼地2个乡级其所辖的6个村,普诗乡合并碗厂乡及其所辖的3个村,竹核乡合并瓦井、阿并洛古2个乡及其所辖的8个村,庆恒乡合并拉一木乡及其所辖的4个村,特布洛乡合并格吾、呷祖2个乡及其所辖的3个村,库依乡合并则觉乡及其所辖的4个村,比尔乡合并瓦俄尔、央摩祖2个乡及其所辖的9个村,则普乡合并觉呷、永乐2个乡及其所辖行政区域内的觉尔村和依达村,金曲乡合并宜牧地乡及其所辖的4个村,日哈乡合并火洛乡及其所辖的4个村,且莫乡合并龙沟、苏巴姑2个乡及其所辖的8个村,哈甘乡合并火洛乡及其所辖的2个村,塘且乡合并久铁洛古乡及其所辖的4个村,齿可布西乡合并纳吉甲谷乡及其所辖的5个村。保留玛增依乌、三岔河、谷曲、波洛、支尔莫、甘多尔古、特口甲谷7个乡建制不变。
1994年8月,县人民政府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重新恢复城北、树坪、美甘、大坝、柳且、库莫、三岗、尼地、碗厂、宜牧地、央摩祖、永乐、阿并洛古、拉一木、格五、色底、久铁洛古、龙沟等18个乡。新设附城工作委员会,将原6个工作委员会调整为竹核、俄尔、比尔、附城、解放沟、四开、古里7个工作委员会。乡镇机构调整为7个工作委员会、46个乡、1个镇的规模。1996年2月10日,召开昭觉县第一次勘界领导小组联席会议。8月29日,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批转州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凉山州五年勘界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正式下达勘界工作任务。由昭觉县牵头实施的勘界任务共7条:1997年实施昭觉——美姑界线里程124.60公里;1998年实施昭觉——喜德界线里程118.30公里,昭觉——越西界线里程36.40公里;1999年实施昭觉——金阳界线里程70.70公里,昭觉——雷波界线里程33.60公里;2000年实施昭觉——普格界线里程60.90公里,昭觉——布拖界线里程77.00公里。昭觉——西昌界线里程21.00公里由西昌勘界办公室牵头实施。1997年,完成昭觉、美姑、雷波3县边界线的测绘勘定任务,共涉及19个乡、47个村,界线全长90.543公里。
1998年1月,计划在1999年实施的昭觉——雷波界测绘勘定工作调整到1998年完成。年底,完成昭喜、昭越、昭雷3县边界线130.184公里的测绘勘定任务,其中昭觉、喜德2县边界共涉及双边11个乡、28个村。昭觉和越西2县的边界线属历史形成的习惯线,共涉及双边7个乡、15个村,从昭觉、喜德、越西3县边界线交汇点起,至昭觉、越西、美姑3县交会点止,全长25.154公里。昭觉与雷波2县的边界线是历史形成的习惯线,共涉及双边7个乡,边界线由北向南起于昭觉、美姑、雷波3县交汇点,止于昭觉、金阳、雷波3县交汇点,全长23.49公里。
1999年10月,勘定昭觉、金阳2县县界,共涉及双边8个乡、21个村,全长45.423公里。布拖、昭觉县的边界线是民改时期划定的,属历史习惯线,共涉及双边16个乡,全长68.37公里。
2000年,完成昭觉、普格2县边界线勘定工作,属民改时期划定的历史习惯线,共涉及双边11个乡,全长49公里;昭觉县、西昌市的边界线共涉及双边5个乡(镇)、12个村,全长28.55公里。5月,县级界线测绘勘定任务完成后,即刻转人乡(镇)级行政区域界线测绘勘定工作。
2001年4月底,完成全县46个乡、1个镇的行政区域界线测绘勘定工作,并对各乡(镇)的政府驻地在1:50000地形图上重新进行标注。
2010年,昭觉县辖1个镇,46个乡:新城镇、谷曲乡、波洛乡、龙恩乡、达洛乡、四开乡、地莫乡、博洛乡、解放乡、普诗乡、竹核乡、庆恒乡、补约乡、库依乡、比尔乡、则普乡、金曲乡、日哈乡、且莫乡、哈甘乡、塘且乡、城北乡、树坪乡、美甘乡、柳且乡、大坝乡、库莫乡、三岗乡、尼地乡、碗厂乡、革吾乡、色底乡、永洛乡、龙沟乡、三岔河乡、支尔莫乡、特布洛乡、拉一木乡、央摩租乡、宜牧地乡、马增依乌乡、甘多洛古乡、特口甲谷乡、洒拉地坡乡、齿可波西乡、阿并洛古乡、久特洛古乡,共267个村,835个村民小组。
2021年1月12日,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凉山州调整普格县等7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川府民政〔2021〕1号),昭觉县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
(一)撤销城北乡、竹核乡和库依乡,设立城北镇。以原城北乡、新城镇拖都村、原库依乡依子村和原竹核乡莫洛村、瓦拖村所属行政区域为城北镇的行政区域,城北镇人民政府驻谷都村沐恩邸路8号。
(二)撤销达洛乡、树坪乡和龙恩乡,将原达洛乡、原树坪乡、原龙恩乡日普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新城镇管辖,新城镇人民政府驻城南社区解放路29号。
将原龙恩乡地莫村、塔普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美甘乡管辖,美甘乡人民政府驻美甘村1组14号。
(三)撤销阿并洛古乡和色底乡,设立竹核镇。以原阿并洛古乡瓦一拖村、尔古村、吾合村和原竹核乡大温泉村、尼日村、热口村、木渣洛村、拉牙村、火洛村及原色底乡马母乃妥村所属行政区域为竹核镇的行政区域,竹核镇人民政府驻尼日村竹核街96号。
将原色底乡色底村、乌司洛村和引等阿莫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补约乡管辖,补约乡人民政府驻以史洛村2组76号。
(四)撤销久铁洛古乡和谷曲乡,设立谷曲镇。以原久铁洛古乡、原谷曲乡和原阿并洛古乡洛伍阿木村所属行政区域为谷曲镇的行政区域,谷曲镇人民政府驻洛洛以打村谷曲街87号。
(五)撤销波洛乡、央摩租乡和比尔乡,设立比尔镇。以原波洛乡、原央摩租乡和原比尔乡阿硕古普村、以子甲托村、俄尔阿莫村、补各洛呷村、海乃阿莫村、阿呷补尔村、瓦俄尔村、以火波主村及原库依乡尔主村、各莫村、哈且村、拉洛村、甲古村、马觉村、伍布村、则觉村所属行政区域为比尔镇的行政区域,比尔镇人民政府驻阿硕古普村比尔街89号。
(六)撤销永乐乡,将原永乐乡和原比尔乡各莫瓦西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则普乡管辖,则普乡人民政府驻觉呷村1组59号。
(七)撤销碗厂乡、解放乡和尼地乡,设立解放沟镇。以原碗厂乡、原解放乡和原尼地乡所属行政区域为解放沟镇的行政区域,解放沟镇人民政府驻解放村解放街2号。
(八)撤销三岔河乡、三岗乡和洒拉地坡乡,设立三岔河镇。以原三岔河乡、原三岗乡和原洒拉地坡乡所属行政区域为三岔河镇的行政区域,三岔河镇人民政府驻姐把哪打村洒拉地坡街1号。
(九)撤销柳且乡和四开乡,设立四开镇。以原柳且乡和原四开乡所属行政区域为四开镇的行政区域,四开镇人民政府驻衣里木村四开街322号。
(十)撤销大坝乡和地莫乡,设立地莫镇。以原大坝乡和原地莫乡所属行政区域为地莫镇的行政区域,地莫镇人民政府驻地莫村地莫街32号。
(十一)撤销龙沟乡、且莫乡、甘多洛古乡和支尔莫乡,设立古里镇。以原龙沟乡、原且莫乡、原甘多洛古乡和原支尔莫乡所属行政区域为古里镇的行政区域,古里镇人民政府驻阿尼米村龙沟街92号。
(十二)撤销拉一木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庆恒乡管辖,庆恒乡人民政府驻庆恒村1组246号。
(十三)撤销宜牧地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金曲乡管辖,金曲乡人民政府驻列火村1组5号。
(十四)撤销库莫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博洛乡管辖,博洛乡人民政府驻博洛村4组56号。
(十五)撤销格吾乡,将原格吾乡阿渣克境村和格吾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特布洛乡管辖,特布洛人民乡政府驻千哈戈村2组99号。
(十六)撤销齿可波西乡、塘且乡和特口甲谷乡,设立俄尔镇。以原齿可波西乡、原塘且乡和原特口甲谷乡洛阿补村、特口拉哈村、乌果各则村、扭普莫村所属行政区域为俄尔镇的行政区域,俄尔镇人民政府驻塘且村塘且街88号。
将原特口甲谷乡特口甲谷村、特口瓦洛村、益补洛乌村和原格吾乡井洛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日哈乡管辖,日哈乡人民政府驻列托村2组7号。
目前全县辖新城镇、城北镇、谷曲镇、解放沟镇、三岔河镇、四开镇、地莫镇、俄尔镇、竹核镇、比尔镇、古里镇、美甘乡、博洛乡、补约乡、庆恒乡、特布洛乡、金曲乡、则普乡、日哈乡、哈甘乡20个乡镇,153个行政村,10个社区,562个村(居)民小组。
大美四川欢迎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