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粮仓斑驳的墙壁上,折射的不仅是岁月的痕迹,更是一座城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的生动缩影。

清晨的阳光洒在松汇东路327号,一群年轻人举着手机,在巨大的筒仓涂鸦前摆出各种姿势。他们身后,八栋高24米、直径5.5米的筒仓披上了巨幅涂鸦《稻田守望者》——四名航天员行走在稻田中,手持水稻,仰望星空。
这里是云间粮仓,上海松江区最潮的打卡地之一。70年前,这里是南门粮库,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行业的发展演变。

01 粮仓的前世:上海为何需要如此多的粮仓?
走进云间粮仓园区,60余栋建筑静静矗立,仿佛在诉说着过往。一位白发老人站在昔日奋斗过的地方感慨:“我在这里工作了30年,见证了老粮仓的辉煌与没落。很感谢这些老建筑最终被保留下来。”
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其实自古就是“木棉之地,素不产米”。除少量依靠沪郊生产外,大部分依靠外地输入。因此,粮食储藏对这座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上海地区大规模粮食储备的历史可追溯到元朝初年。至元十九年(1282年),宰相伯颜监造大船数十艘,从长江口出发,将4万石粮食由海路运往京师。
明朝起,松江成为漕粮主要来源地与储存地,也是江浙一带粮食的主要集散地之一。康熙皇帝两次下江南,都曾舟行至此,可见其重要性。
开埠后,上海人口日渐稠密,“米之需要,为额甚巨”。1920年,上海遭遇严重米荒,米价从每石5元飞涨至16-17元,贫苦百姓编出“米荒小调”表达无奈。
抗战时期,粮食供应短缺,汪伪当局租用库房成立南市仓库和沪西仓库。1947年,上海遭遇历史上最严重的粮食危机,国民政府要求在上海市实行粮食配给。
可见,粮仓对上海这座粮食输入型城市而言,一直是生命线般的存在。

02 粮仓的黄金时代:从崇明农场到中央储备粮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粮食储备体系逐步完善。1950年代,南门粮库在松江落成,随后诞生米厂、面粉厂、饲料厂等一批粮食仓库及工厂。
同一时期,上海最大的“粮仓”正在崇明岛崛起。1958年,崇明从江苏划归上海后,上海组织全市各区居民奔赴崇明岛,开展大规模围垦。
几十万围垦大军奋战数年,硬是从激流江滩中抢出十几万亩田地,当年开垦,当年播种,缓解了当年粮食供应的燃眉之急。
随后,大批上海知识青年来到这片新开垦的土地上,勤劳耕作,兴办企业,建成八大国营农场:新海农场、东平农场、红星农场、长征农场、东风农场、跃进农场、长江农场、前哨农场。
这些农场成为上海主副食品的供应基地,铸就了名副其实的“大上海粮仓”。

在吴泾沃土上,另一座重要粮仓也在成长。1965年,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上海选定吴泾地区,依吴周铁路,枕浦江涛声,奠基起一座战略粮仓——上粮七库。
这座粮库历经五次征地扩建,成就今日雄踞黄浦江畔的现代化粮仓集群,并拥有1040米铁路专用线,以及万吨级、3000吨级码头各一座。
2002年,它正式划归中央储备粮体系,成为中央储备粮上海直属库。

03 粮仓的转型:从储存粮食到生产“文化食粮”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曾经位于城市边缘的粮仓逐渐被城区包围,其功能也逐渐发生变化。
1998年后,南门粮库的功能逐渐淡化。后来,粮仓引入小商业发展,混杂着五金、仓储、广告等好几种业态。 但真正的转变发生在2019年,松江区人民政府启动了对云间粮仓的改造方案,将曾荒废多年的老粮仓,更新为文化创意园。

园区内共有60余栋建筑,被划分为艺术展示互动区、万国啤酒文化区、科技创意体验区、时尚网红打卡区、户外体育运动区。 一种散装粮平房仓俗称“万担仓”,是建国后的一个国外援建项目,在全国已不多见。这样的粮仓这里现存数十座,经过修旧如旧的更新改建,作为展馆、剧场为游客提供服务。
临河的“吸粮房”也变成了商业空间。昔日,农民交粮船的船舱直接对准吸粮口,然后运到中转房,最后到仓库。如今,临河独栋古色古香的两层小白楼成为三五好友小聚,闻香品茗的场所。
类似转型不仅发生在云间粮仓。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也“变身”为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场,使得沉寂多年的昔日上海港散粮装卸的专业码头重返大众视野。
这些老粮仓的转型,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城市功能的升级。

04 现代粮仓的黑科技:从“宁流千滴汗”到“不坏一粒粮”
当部分老粮仓转型为文化空间的同时,上海现代化的粮仓正在用科技重新定义“储粮”。
走进中央储备粮上海直属库,曾经的500余座露天粮垛已被浅圆仓、立筒仓、高大平房仓等现代化仓房取代。 过去的露天晒粮、肩扛麻袋、手工过磅等已成历史剪影,取而代之的是高效运作的机械抓斗、流量线与“技防技控”智能化系统。
更令人惊叹的是,99.5%的高纯度氮气被注入粮仓,虫霉在缺氧中窒息消亡;谷冷机将低温精准送至粮堆核心,以实现“未病先治”。
为确保常储常鲜,仓库运用了绿色储粮创新技术,将氮气充入气密性良好的仓房,通过置换98%的空气后能达到杀虫、防虫的目的。
粮库还通过运用物联网、视频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粮食远程监测、出入库管理以及库存数量进行系统集成。
崇明区粮食储备中心库也实施了“科技兴粮工程”,安装50个监控摄像头、644个粮温传感器,通过使用粮情监测系统,对所存2.5万吨储备粮的数量、质量等实现远程监管。
这些技术创新使粮食综合损耗率降至0.6%—0.8%,远低于传统粮仓,实现了行业领先。 减少损耗相当于开辟“无形良田”,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05 粮仓背后的人:护粮初心的传承
科技再发达,粮仓的核心始终是人。在上海直属库,员工回忆20年前他作为新人加入时,老粮工们的故事:台风天,他们会用肉身压住露天囤翻飞的油布;暴雨时,漏水的仓房里,是争分夺秒水桶接力的场景。
“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高度自觉和义无反顾,是植入守粮人血液的精神之钙。
正是这些守粮人的坚守,才让粮仓不仅是储存粮食的物理空间,更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防线。

从云间粮仓的创意园区到中储粮上海直属库的智能化仓房,不同的粮仓正以各自的方式履行着新时代的使命。老粮仓的斑驳墙壁上,清代《重修普照寺碑记》的砖砌建筑依然屹立,而门前已是拍照打卡的年轻人。
金灿灿的稻谷依然通过输送机出库,一车车运往码头,夏季三个月里,这里每天有上万吨稻谷被运送到本市及周边省市的米厂。 只是现在的粮仓,不再仅仅是储存粮食的地方,更是城市记忆的保存者、文化创意的孵化地、科技创新的实践场。
浦江潮涌,金谷盈廪,上海的粮仓正以如磐初心和硬核实力,在新时代续写大国粮安的崭新篇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