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赣鄱大地,风里已裹着深秋的清冷。掠过群山脚下的稻田时,金黄正顺着大地流淌,偶有几株乌桕树燃着朱红,倒令人想起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 的悠然。原来江西的深秋从不是萧瑟的注脚,而是岁月沉淀后,写给山河的散文诗。
人生如四季,深秋便是洗尽铅华的成熟时刻。站在鄱阳湖畔,看芦苇荡在风中起伏,带来独属于深秋的秋高气爽。曾听老人说,每年深秋,候鸟会南飞于此,它们飞过干涸的湖床、掠过残荷满塘的浅滩,从不会为逝去的夏季感伤停留。这多像人生里的得与失:春日的繁花、夏日的蝉鸣终会远去,唯有接纳这份起落,才能如鄱阳湖的水般,在萧瑟期仍藏着奔涌的力量。
秋光辉映的赣鄱大地,从不缺文人墨客的诗意剪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的意境,在鄱阳湖的晨雾里日日上演:当第一缕晨光穿透薄雾,芦苇杆上的露珠坠落在水面,惊起几只休憩的白鹭,翅尖划过的涟漪,恰与王勃 “秋水共长天一色” 的壮阔相呼应。抬头望时,远山层林尽染,天空愈发辽阔,忽然便懂了黄庭坚“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壮阔—— 原来诗里的秋,早已刻在江西的山河里。
朱自清笔下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是三清山劲松的写照。深秋的寒风里,它们站在崖边,向着阳光生长,恰如杨万里笔下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的豁达,纵使经历风雨,也从不低头,总能在深秋里积蓄着来年的力量。
@中国国家地理·极致中国·江西影像大赛·摄影师 王人正
若说柳子谷的画里藏着赣地山水的灵秀,那武功山的深秋则是一幅水墨长卷:万亩草甸褪去翠绿,裹上一层金褐轻纱,风过处翻涌如浪,连草尖凝着的霜花也跟着轻轻颤动;云海漫过山峦时,像极了泼洒的淡墨,将黛色山尖晕成画中的留白;走在山间道上,脚下是软绵的草甸,眼前是流动的云海,连呼吸都变得轻缓,生怕惊扰了这天地间的苍茫与温柔。
秋意浸润的人间清欢,在江西的街巷与山野间随处可见。婺源的秋夜,月亮爬过马头墙时,桂香会顺着青石板路蔓延,村民们搬出竹椅坐在庭院里,聊着今年的收成、来年的期盼,偶尔有孩童追着萤火虫跑过,笑声落在洒满月光的巷子里。这份闲适,是深秋赠予赣鄱大地最珍贵的礼物。
试问无边秋色,你与谁同坐?辛弃疾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的痴情,在赣地山水有了生动注脚:渔家人围坐船头,就着月光分拣渔获,笑语随波荡漾;而汤显祖笔下 “烟波古临川” 的悠远,藏在抚州的秋夜里——当你独自站在文昌桥上,看月亮从抚河升起,清辉洒满古街,风里带着戏文的余韵,那一刻便懂了:与山水为邻,与文脉为伴,便是深秋最好的相逢。
江西的深秋,从不缺与世界共鸣的诗意。苏东坡有一句话:“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也许,生命需要减法,要有觉察地放下许多东西,要更从容、更慢、更有空间。轻轻地走路,用心地过活,温和地呼吸,柔软地关怀,如此,我们便可寻得内心的宁静。
这份心境,就在庐山的古寺里。清晨的寺院,银杏叶落在青瓦上,僧人扫叶的声音,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经卷上,连时间都慢了下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的澄澈,就在庐山的秋末里,走入深山,与晚秋意蕴温柔相逢。
当你走在江西的深秋里,看庐山云雾漫过峰峦,看鄱阳湖芦苇荡起波浪,看婺源晒秋染红屋顶,忽然懂得:深秋,是把热烈酿成沉静的沉淀,是把暑热凝作笃定的积累,为下一段旅程攒足勇气的出发。就像赣鄱大地,历经四季轮回,却总能在深秋里,绽放出最动人的模样。
原来此行最珍贵的,正是在这山河深处,在这秋的尾声里,悄悄拾得江南西道的半阙秋声——这,便是江西深秋的力量,是山河深处,写给岁月的散文诗。
编辑:黄嘉婷
审校:罗永顺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