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路过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偶然一瞥让人心头一震——黄山考古遗址公园大门旁,悄然立起一座巨型标志性雕塑,那造型,那气势,活脱脱就是一把横亘天地的“中华第一铲”!
走近细看,这座以独山玉玉钺为原型的设计,在阳光下泛着青辉。它不只是一件艺术品,更像是一把穿越时空的钥匙,即将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五千年前的神秘大门。
谁能想到,就在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竟藏着中华文明初成的惊天秘密……
01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先生在考察黄山遗址后,激动题写“文明在宛”四个大字。这不仅是专家的肯定,更是对南阳在中华文明史上地位的重新定义。
站在遗址高处眺望,整个蒲山镇尽收眼底。谁能想象,五千年前,这里曾是南北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的核心地带?考古队员们一铲一铲挖下去的,不只是泥土,更是被时光掩埋的文明密码。
黄山遗址的厉害之处在哪?它清晰揭示出了仰韶、屈家岭、石家河三叠文化层的完整序列——这就好比一本连续记载五千年的无字天书,层层叠压,脉络分明。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里发现了大型玉器作坊和高等级墓葬。想想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山一带已然形成了规模可观的中心性聚落,工匠们在此雕琢美玉,首领们在此发号施令,南北商旅在此交换货物与文化……
那件被誉为“中华第一铲”的独山玉玉钺,不仅工艺精湛,更暗示着当时已有了权力和等级的区分。一件玉钺,一个作坊,背后可能藏着一个古国的雏形。
专家直言,黄山遗址的历史地位,足以与石峁、陶寺等知名古国文明遗址比肩。这句话的分量,懂历史的人都明白。
02
今年7月,好消息传来——黄山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这是卧龙区在该领域的“零的突破”,意义非凡。
如今的建设现场,更是一派热火朝天。工人们正在加紧建设一期核心区的考古大棚,预计2026年元旦前就能全面竣工。而更让人期待的遗址博物馆、综合服务中心等重点建筑,设计方案已经确定,2025年就要启动建设。
这种“南阳速度”,体现的是我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与珍视。
想象一下,两年后的今天,我们就能漫步在考古遗址公园内,透过玻璃栈道,亲眼目睹五千年前的玉器作坊遗址;站在复原的古聚落中,感受先民的生活气息;在博物馆里,与那些精美的玉器、陶器面对面……
孩子们不用再对着课本想象远古,老人们能来此追寻根脉,年轻人可以在此感受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这该是多么美妙的体验!
03
过去,我们总以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唯一摇篮。黄山遗址的发现,彻底打破了这一传统认知。
地处南北过渡带,南阳盆地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的大熔炉。北方的仰韶文化南下,南方的屈家岭文化北上,在这片土地上相遇、交融,最终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区域文明。
这种交融,在出土文物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既有北方的大气磅礴,又不失南方的精巧细腻。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曾提出“中国相互作用圈”理论,认为公元前4000年左右,中国各地史前文化相互作用,形成了早期中国的雏形。黄山遗址的发现,恰好为这一理论提供了完美注脚。
可以说,黄山遗址不单单是南阳的、河南的,更是整个中国的文明瑰宝。
04
展望“十五五”期间,当黄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向公众开放时,这里必将成为华夏文明探源的重要目的地。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场景:
研学旅行的孩子们,在考古大棚里体验模拟考古,亲手“发现”文物复仿品;
历史文化爱好者,穿着汉服穿梭在复原的聚落中,拍照打卡;
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亲眼见证“文明初成”之地的风采;
学术会议接连不断,各国学者在此探讨中华文明起源的奥秘……
卧龙区已经明确,将以黄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抓手,整合文物本体保护、遗迹复原展示与文旅配套设施,全力推进“大遗址保护示范区”与“文旅融合样板区”建设。
这意味着,黄山遗址不仅要保护好,更要活起来、火起来。
05
站在即将巨变的时空节点,我们心潮澎湃。
那个曾被历史尘埃掩埋的黄山,正在归来;那段沉睡五千年的文明记忆,正在苏醒。
“文明在宛”——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背后是无数考古人多年的心血,是南阳厚重历史文化的彰显,更是对我们这片土地文明底蕴的最高认可。
黄山遗址,这一华夏文明初成的神奇实证,正在等待全世界的瞩目。
而作为南阳人,我们有幸见证这一刻,见证家乡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地标。
未来的黄山考古遗址公园,必将成为南阳又一张具有全国影响力与国际辨识度的文化金名片!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