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祥瑞传奇
夜幕降临,“织音文化艺术园”内霓虹灯闪烁,临街店铺灯光通明,人员熙熙攘攘。前来观光的人群来来往往,比肩接踵。儿童与宠物嘻戏打闹,情侣们在草坪上谈笑风生或窃窃私语。

“织音1953文化艺术园”,座落在和平路与建设大街道口东北角一偶。通过几年的改造,将棉一、棉二厂区旧址改造为“织音1953”文化艺术园区,保留18处历史建筑,园内纺织文化展览厅等,成为石家庄新的文旅地标。
我漫步于文化艺术园内,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躲过美食店香味浓郁的诱惑,只身来到石家庄纺织文化历史展厅。
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纺织机器实物,把我带回到70年前石家庄纺织厂兴建的历史之中,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段辉煌岁月的脉搏。从中领略到了石家庄支柱产业纺织厂的辉煌。
棉一厂大门
生产车间
棉一于1953年3月动工,1954年4月投产,曾获国家一级企业称号。
第二至第四棉纺织厂,于1954一1957年依次建成,其中第二棉纺织厂投资规模最大,产品获国家金质奖。
当年,过了和平路(当时北马路)和建设大街路口北侧,棉纺厂依次排开,这里是纺织厂相对集中的地带。每逢上下班,厂门口青年女工匆匆忙忙骑着自行车来来往往。骑着代拖斗自行车的年青母亲,带着孩子上下班。谈笑声,车铃声奏出生活的快乐声符。
工友之间学帮带
生产平间
棉纺厂不仅在生产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文化生活方面也丰富多彩。厂里有自己的俱乐部、电影院、学校、医院等。每到周末,俱乐部里就会举办各种文艺演出,职工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精彩的节目。职工子弟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棉纺厂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这里工作、生活,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送纱绽车
职工宿舍
棉二文艺人员演出合影
当时纺织女工的感情亲如姐妹,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在棉纺厂女工集中之地也不例外。据我的同事介绍,纺织厂的女工比铁路汉子们还疯狂。我同事与棉四女工结婚后,上班第一天,班组内已婚姐妹要对新娘“验明正身”,扒光衣服检查一番。
当时厂内没有职工食堂,上班时每人带上铝制饭盒,饭点前放在蒸柜内加热。很多人的饭盒样式、大小、品牌一样,加之因家人准备的饭盒,开饭时往往发生拿错之事。回家后谈论今天饺子真好吃,家人听后哈哈一笑,给你带的不是饺子,是大米饭炒菜。无奈,只好动手包饺子,第二天带到工厂,说明情况,向人赔不是。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棉纺厂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的纺织产业受到了新兴产业的冲击,加上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等问题,棉纺厂的发展逐渐陷入了困境。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私营纺织业兴起,棉纺厂的订单逐渐减少,经济效益下滑。很多职工面临下岗的压力,曾经热闹的厂区变得冷冷清清。
石家庄棉纺厂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它见证了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兴衰变迁,承载了无数石家庄人的青春和梦想。从诞生时的辉煌到困境中的挣扎,再到转型后的重生,棉纺企业就像一座城市的丰碑,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也承载着石家庄几代人的记忆和情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