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弦歌处 红色研学行
——坪石研学基地纪游
国庆后的粤北,秋阳正好,风清景明。我与友人驱车穿行于粤北山地,循着一段烽火中的教育传奇,抵达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唯有老街的青石板路、旧址的斑驳墙面,默默诉说着八十余年前那段"弦歌不辍、教育救国"的峥嵘岁月。
踏入坪石老街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办学纪念园,青砖墙黛瓦顶的建筑静静矗立,墙角的青苔镌刻着时光的痕迹。讲解员指着一幅幅老照片介绍,1940年至1945年,抗战烽火烧遍华南大地,国立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农学院等十余所大中院校辗转内迁至此,在群山环抱中搭建起临时课堂。炮火声中,师生们以茅草为顶、以石板为桌,坚守讲台、苦读不辍,用知识与坚守谱写了教育救国的壮丽篇章。如今,这片曾见证危难中办学壮举的土地,已成为"四展馆、多个办学旧址教学点"的研学胜地,让红色基因有了可触可感的传承载体。
沿着老街缓步前行,定友图书馆的木质门窗古朴厚重,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泛黄的古籍复刻本上,仿佛能看见当年学子们深夜苦读的身影。不远处的李达书舍,陈设简洁却意蕴深远,作为著名教育家李达曾经的居所与办公地,这里的一桌一椅都承载着先辈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教育理想。我们驻足良久,想象着战火纷飞中,先贤们如何在艰难困苦中坚守教育初心,如何用思想的光芒照亮民族救亡的道路。
武阳司的法学院纪念地、三星坪的工学院旧址、塘口的理学院天文台……一路走访,每一处旧址都有打动人心的故事。在长尾洞培正培道联合中学办学纪念地,复原的教室场景让人动容:简陋的木质课桌上摆放着当年的课本与文具,黑板上书写的"自强不息"四个大字,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辨。据介绍,正是这些在烽火中坚守的院校,成为了今日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名校的根脉所在,这份教育传承的力量,在岁月长河中愈发厚重。
在基地的研学课堂上,我们恰巧遇到一群前来实践的中学生。他们身着统一服装,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情景化教学:有的模拟当年学子的野外考察,有的参与航空、天文课程实践,有的在旧址前朗诵抗战时期的求学书信。沉浸式的体验让红色历史变得鲜活可感,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正是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生动写照。难怪这里能斩获广东省"红色+"研学旅游产品称号,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时代背景下,这份荣誉既是对基地研学工作的肯定,更是对那段烽火办学历史的崇高致敬。
午后的阳光洒在细梨坑的农学院演习林场,漫山的绿植郁郁葱葱。这片曾见证学子们践行"科学救国"理想的土地,如今成为"绿美+""红色+"融合的研学打卡地。漫步林间,听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仿佛能与当年学子们的脚步声遥相呼应——他们曾在这里观测作物生长、探索农业技术,试图用科学为苦难的民族寻找出路。如今,基地依托这份独特的红色资源,深度挖掘爱国精神、奋斗精神与科学精神,让前来研学的青少年在实践中感悟先辈情怀。
离开之际,夕阳为坪石的群山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回望这片承载着特殊抗战记忆的土地,心中满是崇敬与感慨。从烽火中的临时课堂到如今的省级研学基地,从当年的教育救国到今日的素质教育,坪石研学基地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它先后荣获广东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项殊荣,每一块牌匾背后,都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铭记,对红色精神的坚守。
烽火远去,弦歌不辍。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正以新的姿态,让红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的成长历程。这次研学之旅,我们不仅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更感受到了精神的力量。那些在艰难困苦中坚守教育、报效国家的崇高情怀,那些融入山水间的红色记忆,终将成为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养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白春明 2025.11.2)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好友致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