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兰州文旅融合发展 是心动的感觉!
“黄河之滨也很美”。烤肉、醪糟、包子各种香味扑面而来的夜市,是升腾的人间烟火气;红色、黄色交错绵延不绝的丹霞风光,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博物馆里静静陈列的文物,是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弥漫着浓郁牛肉面香味的食品产业园区,是蓬勃发展的经济活力……
10月28日,“沿黄河九省 (区) 媒体看文旅融合发展——兰州行”活动正式启幕,来自沿黄九省(区)的媒体调研团与兰州这座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进行了一场美丽的相约,并围绕兰州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创新实践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成效等核心议题,展开为期3天的深度调研。
黄河楼上,看黄河穿城而过
“哇!”登上黄河楼十六楼,站在观景台上,看滚滚黄河水穿城而过,人们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惊叹。在这里,游客可远眺俯瞰,金城美景、黄河风采尽收眼底。
兰州黄河楼是一座瞭望观景的高楼,与滚滚黄河交相辉映。主楼采用明七暗六的建筑新格局,融山、河、楼为一体,以观光体验、生态景观、历史文化为主题,集文化旅游、游乐饮食、民俗体验等多种功能。楼内有书画艺术展、古动物化石展、城市记忆展、黄河石精品展,还有兰州记忆·光影博物馆等特色展馆,让绵延数千年的黄河文化可观看、可触摸。十六楼的云上兰州·城市观景平台,是俯瞰观赏兰州的绝佳位置。
景区配套的《大有兰州》实景演出更是别具一格。演出以“源之大河”“金之大城”等四个篇章为核心,巧妙运用投影、灯光秀等现代技术,结合夜游互动,为游客打造了一场沉浸式的视听盛宴,让人仿佛置身于兰州的历史长河之中,感受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
“沿黄河九省(区)媒体看文旅融合发展——兰州行”媒体团还体验了黄河大峡谷旅游廊道。峡谷连接什川世界第一古梨园、青城古镇、水川黄河湿地公园等文化资源,全长31.5公里,以峡长、峡奇、峡险著称,沿线包含30余处自然地质景观,流传着大量民间传说和人文故事。从什川码头登船,游客可一路体验古镇文化、非遗文化、农业文化、田园风光,还能看到20余种候鸟在河面上飞翔。
夜市里,体验人间烟火气
夜幕降临,位于兰州市城关区的大众巷新光夜市的霓虹灯也亮了起来,点点灯光,犹如繁星,点缀在夜市上方。长约400米的夜市里,汇集了近两百个风味摊位,从地道小吃到传统手工艺品,应有尽有。空气中弥漫着孜然、炭火与甜香交织的气息,每一步都是一次新的味觉探险。
不可错过的明星美食包括兰州牛奶鸡蛋醪糟——现场在铜锅中快速烹制,融牛奶、蛋花、米酒与干果于一体,香气四溢;还有那滋滋作响的烤羊肉串,西北草原的羊肉在炭火中焕发本真之味,仅以盐、孜然和辣椒点缀,却足以征服味蕾。此外,酿皮、甜醅子、杏皮水等多样小吃,也等着人们一一探寻。
从夜市步行不久,就可到达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的中山桥。入夜后,这座百年铁桥点亮暖黄灯光,与对岸白塔山上如金色宫殿般璀璨的古建筑群遥相呼应,构成一幅融合古典与现代的河流夜景。站在桥上,南望都市霓虹,北眺灯火山色,仿佛置身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许多人都喜欢在晚餐后沿河散步,吹着晚风、闲话家常,感受这座城市独有的从容与温度。
牛肉面,舌尖上的非遗名片
“来兰州怎能不吃牛肉面?”在兰州的街头巷尾,牛肉面馆随处可见,空气中弥漫着醇厚的香气。兰州牛肉面的精髓在于“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清透的牛骨高汤,散发着浓郁的鲜香;鲜嫩的白萝卜,为面条增添了一份清爽;香辣的辣椒油,刺激着人们的味蕾;翠绿的香菜蒜苗,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劲道的黄面条,口感爽滑有嚼劲。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兰州牛肉面的独特风味。
如今,这道美味的兰州牛肉面已经走向全球,成为了兰州的一张亮丽名片。10月29日,媒体团走进兰州树屏食品产业园,浓郁的牛肉面香味扑面而来。园区目前已经签约企业87家,其中近50家企业已经投产。其中,8万平方米的牛肉拉面产业园更是汇聚了15家企业,涵盖了预包装面、辣椒油等上下游产品,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自1915年回族厨师马保子首创以来,牛肉面早已超越了单纯的餐点范畴,成为了承载兰州人热情与匠心的文化象征,向世界展示着兰州的独特魅力。
3天的时间,沿黄河九省(区)媒体调研团兵分两路,先后走进黄河楼、甘肃省博物馆、大众巷新光夜市、水墨丹霞景区、树屏食品产业园、读者出版集团和金城关黄河文化旅游街区。调研团的记者实时分享调研见闻,构建起“一次探访、全流域传播”的矩阵效应。这不仅让更多人看见兰州的转型蜕变,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与发展潜力,更凝聚起沿黄河流域文旅协同发展的合力。当九省(区)媒体携手,用镜头和文字讲述鲜活的黄河故事,我们眼中的黄河,便不再是一条单纯的地理河流,而是一条承载着生态、文化、发展与人民情感的文明长河。
山西晚报·山河+ 记者 滑艳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