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
物华天宝、文脉昌盛、景致奇秀
创造了底蕴深厚的地方特色文化
风物
一地山水人文所孕育的
古迹、味道、匠心、地标
……
为了展示洛阳的百般风物
洛阳旅游开设专题栏目
《神都风物》
带游游一起怀念一段时光
感悟一份心境
寻觅一种味道
今天
我们第十一期就来看看
洛阳的地标之一
↓↓↓
西工小街

听说了吗?
西工小街上的“小街天府”
前不久入选了《高德扫街榜》
全国五大“轮胎磨损榜”餐厅
全国TOP100餐厅榜单
“轮胎磨损榜”名目有些新奇
但意思却很朴实
——
是说天南海北的食客
情愿专程驱车,磨耗轮胎
也要来“小街天府”吃一口
到西工小街转一转
“
小街,滋味长
从人民东路走进小街,“小街天府”,红底黄字招牌,最先闯入眼帘。
未至门前,麻酱的醇、辣椒的香、花椒的麻,便像三股拧在一起的绳,将人使劲儿地往里拽。
熟客从不在点餐机上逐页翻看,寻思吃啥。按照自己的习惯点上一碗儿担担面、一份天府三丝、三两个麻辣鸡爪、一碗酒酿圆子,或是一杯酸梅汤。
因为,这可以说是“小街天府”众多美食中,“看家”的几样。
担担面,酱汁调得浓酽,要趁热,紧着拌匀,让每一根面条都挂上酱色,入口麻、辣、咸、鲜、香,层层叠叠的滋味在口腔翻涌。
吃到“糊嘴”的时候,夹一筷子“三丝”送入口中,瞬时就能让口腔感觉清爽。
过了几口瘾,解了几丝饿,拿过麻辣鸡爪,慢嗦细品,悠闲的感觉就慢慢升腾起来。
待到吃完,用酒酿圆子,或是饮品清清嘴,这一餐就算吃好了。
当然,“小街天府”的美食远不只有这几样,酸辣粉、过桥米线、龙眼小包、飞饼、糖醋麻辣小土豆、脆皮糍粑、凤尾小馄饨、鸡蛋炒河粉、双蛋肠粉、烧烤……各式各样,各地各方的滋味,总能满足你挑剔的嘴、饥饿的胃。
若论人气能与“小街天府”的担担面比肩的,自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街锅贴”。
走进店面,柜台上要个三两锅贴,店外排队,就能将锅贴制作过程看个清楚:
跑堂师傅从后厨端出来一盘盘摞得高高的、排列整齐的生锅贴,掌勺老师傅两手掂起8个,麻利地放入锅中,重复几次,铺满一锅。盖上锅盖,煎烙二三分钟后,洒一次水,再煎烙二三分钟,再洒水一次,淋油少许。待油滴入,锅底滋滋作响,锅盖缝隙里冒出带着浓郁焦香的蒸汽时,锅贴就快熟了。
当锅盖掀开时,一团饱含香气的白色水雾轰然而上,待雾气散开,金黄的锅贴便现身了。
师傅听到跑堂师傅“报数”,便依据所报斤两,用铁铲取出相应数量的锅贴。
食客端走,落座,开吃!
刚出锅的锅贴,要趁热吃,不要去考虑仪态——忙不迭夹一个,在醋碟里略蘸一下,先小心地在边上咬破一个小口,吹一吹,吮掉那口滚烫鲜美的汁水,然后放心地大嚼。
底是焦脆的,皮子是软韧的,馅儿是鲜润的,一口下去,便有说不出的满足。为这一口,等上小半晌,似乎也是应当的。
“
小街,光阴浅
坐在小街的餐饮店里,慢慢地吃着、喝着,你很难想象如今多达数百家店铺的聚集之地,曾经的模样。
这条有着百年历史的小街,原名“营市街”。1914年,北洋政府在洛阳老城西侧五华里处辟地筑营,规模宏阔。为给兵营供应用度,营房东侧渐渐生出一条商业街,也奠定了其市井营生的基因。
大江南北的风味、修鞋织补的手艺、开锁拍照的技艺……便在此落脚。
曾经这里“百货楼日夜门市部”是洛阳商业的晴雨表;新亚洲商场门前的电烤羊肉串和瓷罐酸奶是多少人的挚爱;“春芽”商店的童装、“小街音像”的磁带、“丹珍汤圆”的米酒汤圆、“红光照相馆”的全家福,还有与小街毗邻的西工游园,及园外不远处的黄桥烧饼、洛阳酒家的酱肉包、大转盘的喷泉……从吃到景,记录的是一城人的孩提与青春。
△资料图
如今的西工小街,是既新且旧。
街面提升过,开了新街,挂了彩灯,置了新景,添了新店,让外来的游客瞧着新鲜。
入夜,光影落在青砖与枝头。
变的是样貌,不变的,是那蒸腾的烟火气。老铺子依旧开着,新添的咖啡馆里坐着年轻人,文创店的架子上,摆着绘了牡丹和三彩的杯盏。身着汉服的姑娘,执一把团扇,从这现代的烟火里袅袅走过,与拿着小吃的食客相映成趣,毫不违和。
直播的年轻人,将镜头对着各色店铺、美食;外卖骑手的手机提示音,催促着他们在人群中灵活地穿梭……
新旧的光影与声响,在这条街上交织融合,自成韵律。
这条从历史里走来的小街,如今更像一个温暖的容器,盛着旧日的记忆,也盛着今朝的欢愉。它不言语,却用一碗面、一盘锅贴、百千美食的滋味,抚慰着每一个过客的肠胃与心灵。
所谓小街不小,容着美好
它容得下一座城的古今
也系得住一个人的乡愁
点亮文末
让更多人看到吧!
关注我们
Follow us
加星收藏,每天好看
—END—
图片来源:洛报集团、精彩西工
高德扫街榜、洛阳西工小街
统 筹:张人杰
主 编:孙梦雅 责 编:裴真真
编 辑:文 博 校 审:思 梦
觉得好看,请点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