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咱和一位经常利用假期长途骑行的周老师聊天,他作为骑了二十多年远途、从漠河骑到三亚、累计里程绕地球两圈半的户外老炮儿,今儿必须跟友友们掰扯个明白:远途骑行这事儿,到底是选公路车轻装上阵,还是扛着旅行车驮包“搬家式”出发?答案咱先不藏着——公路车轻装骑行,才是远途的正确打开方式!至于旅行车驮着锅碗瓢盆闯天下?咱只能说:看似省钱硬核,实则大概率是给自己找罪受,还把骑行的乐趣给折腾没了。
先聊聊公路车的“轻奢骑行法”,那叫一个爽到骨子里!咱远途骑公路车,背包里就俩核心:一套维修工具(补胎片、打气筒、扳手,顶多再加个备用内胎),其他啥都不带——吃的?路上遇到村口小卖部买根刚烤好的红薯,碰到县城菜市场拎两斤本地水果,甚至路边摊的煎饼果子、豆腐脑,新鲜热乎,比自己背的压缩饼干、风干肉香一百倍!水?沿途加油站、便利店、老乡家,随便就能补给,冰红茶、矿泉水、甚至老乡给的山泉水,喝着比自己带的保温杯里的“陈年老水”解渴多了。
最关键的是住宿——住宾馆!这可不是矫情,是远途骑行的“续航密码”。骑了一天车,腿酸得像灌了铅,屁股硌得发麻,这时候钻进带空调的房间,冲个滚烫的热水澡,把汗湿的骑行服一换,往柔软的大床上一躺,那滋味儿,比神仙还舒坦!第二天早上起来,喝碗当地的热粥配咸菜,满血复活继续出发,骑行时腰不酸腿不疼,蹬着车看风景都觉得眼睛发亮。咱老骑友都懂:远途骑行拼的不是谁更“苦”,是谁能保持好状态,把每一段路的风景都好好享受了。
我去年骑G318川藏段,全程公路车轻装,背包里就装着维修工具和一件薄外套。每天骑到傍晚,找个县城里性价比高的宾馆,洗个澡吃顿热饭,晚上还能在附近逛逛街,尝尝藏式甜茶、牦牛肉串。有天遇到暴雨,骑到理塘时浑身湿透,钻进宾馆冲了半小时热水澡,裹着被子喝了杯热姜茶,第二天照样精神抖擞翻米拉山。反观同行的几个骑旅行车的哥们儿,驮包里塞着帐篷、睡袋、锅碗瓢盆,还有一堆换洗衣物,车重得跟驮了半头猪似的,爬坡时蹬得龇牙咧嘴,速度还没我一半快。到了晚上,他们找营地搭帐篷,我已经在宾馆里吹着空调刷攻略了;他们还得担心帐篷漏雨、被野狗骚扰,我早就睡得打呼噜了——这体验感,简直天差地别!
再说说旅行车的“重装苦行记”,咱不是贬低这种方式,只是实在想不通:好好的远途骑行,为啥要把自己搞成“移动杂货铺”?驮包堆得比车把还高,前后左右全是包袱,远看像个会跑的快递车,近看连车座都快被驮包包围了。骑行时啥感受?首先是沉!平路还好,一遇到爬坡,那简直是“炼狱模式”,腿上发力得比平时多三倍,骑不了五公里就气喘吁吁,心率飙到180,原本享受风景的心情,全被“啥时候才能爬完坡”的焦虑给取代了。
更要命的是操控性差!驮包晃来晃去,遇到转弯、下坡,车身根本不稳,稍微快一点就感觉要翻车。我见过最惊险的一次,一个骑旅行车的哥们儿在下坡时,驮包的绳子松了,包蹭到车轮,瞬间失去平衡摔在路边,胳膊腿都擦破了,驮包里的锅碗瓢盆撒了一地,好好的行程全被打乱——这哪是骑行,分明是给自己找危险!
再说那“省钱”的执念,其实根本不划算。你以为驮着锅碗瓢盆能省饭钱?实际上露营时找营地、搭帐篷、生火做饭,一套流程下来得俩小时,累得没胃口不说,煮个面条还可能糊锅底,炒个菜满是灰尘,最后吃得还没路边摊十块钱的盒饭香。你以为住帐篷能省住宿费?可你驮着几十斤的东西,多消耗的体力、对膝盖和腰椎的磨损,后续要是落下劳损,理疗费比住宾馆贵十倍!更别说遇到恶劣天气,帐篷漏雨、被褥潮湿,晚上冻得睡不着,第二天骑行状态差,甚至可能因为疲劳骑行出意外——这省钱,省的是钱,遭的是罪,丢的是骑行的乐趣。
还有人说“露营能亲近自然”,咱说实话:远途骑行的自然,是在路上的山川湖海、日出日落,不是在路边荒地里搭个帐篷,喂一晚上蚊子,听一晚上风声。真正的亲近自然,是骑到山顶时,迎着风看云海翻涌;是骑到湖边时,停下来看水鸟掠过水面——而不是背着几十斤的包袱,一边爬坡一边骂娘,连抬头看风景的力气都没有。
咱作为户外骑行专家,得说句实在话:远途骑行的核心是“体验”,不是“自虐”。公路车轻装骑行,把繁琐的后勤交给沿途的烟火气,把体力留给风景和骑行本身,住得舒服、吃得新鲜、骑得畅快,这才是对自己、对旅程的尊重。而旅行车重装骑行,看似硬核,实则是用“苦”取代了“乐”,用“麻烦”取代了“自由”,最后可能只留下一身疲惫和对骑行的阴影。
当然,咱也不否定有人就喜欢这种“苦行僧”式的挑战,每个人的乐趣点不同。但如果你问我,问大多数真正懂远途骑行的老炮儿,答案肯定是:选公路车,背个简单的维修包,路上吃喝随缘买,晚上住宾馆洗个热水澡——这才是远途骑行该有的样子!
友友们,你们更崇尚哪种方式?是喜欢轻装狂飙的畅快,还是偏爱重装露营的硬核?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要是你想规划一条公路车轻装远途路线,我还能帮你避开坑路段、推荐性价比高的沿途宾馆,要不要试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