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的秋,总带着几分缠绵的诗意。当瘦西湖的桂香还未散尽,古运河的水波又映着银杏的金黄,而我与重宁寺的缘分,便在这一季秋色里分作了三段不同的光景。从初遇时的惊艳,到再访时的细品,直至三顾时的沉醉,这座尘封百年的古寺,终究让我闻到了扬州深处的岁月沉香。
初访重宁寺,是国庆中秋双节后的第一天上午。踩着晨地面上的残留的晨露走进巷弄,远远便望见"波罗密门"的隶书匾额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光,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座清代名刹的模样,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三进建筑依着旧制矗立。飞檐翘角间还沾着未干的秋露,仿佛是刚从沉睡117年的梦中苏醒时脸上还留着的倦意。
我随着人流走进“不美不成器”第一展厅,民俗展便撞入眼帘,瞬间被满室的釉色流转绊住了脚步。原以为古寺的山门该是肃穆清冷的,此处却因满室瓷器的釉色流转,生出了鲜活的暖意。展区以 “五行色彩学” 为脉络,青、赤、黄、白、黑五色分别对应金、木、水、火、土,将扬州千年的审美哲学铺陈得淋漓尽致。
"金之雅"展区的白瓷器摄人心魄。那些素白底色的瓷瓶、瓷碗,釉色凝如羊脂,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柔光,解说牌上"大道至简"四字,恰好道尽了这份碎。我俯身细看一只清代<粉彩缠枝花卉开光墨彩花鸟纹折沿盘>白瓷盘,盘沿画笔清晰,中间光滑得能映出人影,很难想象,百年前的工匠是如何在素坯上施釉,又经多少次窑火淬炼,才烧出这般"不施粉黛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雅致。转过展柜,"木之青"的青瓷区又是另一番意境,雨过天青的釉色里,似藏着江南的烟雨,观之如沐清风,连周遭的空气都变得温润起来。
让我惊叹的是展区中央的清《粉彩隋炀帝夜游西苑图盖罐》,高 90 厘米、直径 68 厘米的体量,在展厅里格外醒目,罐身上的粉彩细腻如织,隋炀帝夜游的盛景跃然瓷上,亭台楼阁、舟楫人物皆栩栩如生。凑近细看,釉色的过渡自然得仿佛流水,很难想象,这抹繁华背后,藏着多少工匠的日夜雕琢。展厅尽头的结束语写得好:“颜色之中有天地,器皿之内见人间”,此刻才懂,这些瓷器哪里是冰冷的器物,分明是扬州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吉祥的向往,被封存在了釉色里。
未完待续
图文:季利
编辑:雨后平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