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京已被秋意浸染,国家植物园正式进入彩叶最佳观赏期,这场持续至 11 月中旬的视觉盛宴,汇集了元宝枫的赤红、银杏的金黄、水杉的橙红,无需奔赴拥挤的香山,便能在静谧中邂逅兼具颜值与学问的秋日盛景。这里的每一片彩叶都藏着自然的奥秘,每一处景观都承载着植物的故事,既是赏秋胜地,更是移动的科普课堂。
北园树木园:百年古树领衔,彩叶界的 “实力派担当”
北园树木园是国家植物园彩叶景观的核心区域,这里的彩叶树种不仅品类丰富,更因树龄久远而独具韵味,堪称京城彩叶界的 “老大哥”。一踏入园区南门,两排高大的元宝枫便形成天然拱廊,如同铺就的秋日红毯,迎接每一位访客。
这些元宝枫并非普通品种,而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栽种的 “老前辈”,树干粗壮挺拔,需两人伸展双臂才能勉强环抱。叶片从边缘向中心渐变,边缘泛着浅金,中部是浓烈的赤红,阳光穿透时,叶片透亮如染了色的薄纱,远远望去,整排树木像悬挂着千万盏小巧的灯笼,暖意融融。作为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元宝枫的翅果形似古代金锭,秋风拂过,果实随风摇曳,与彩叶相映成趣,为秋景增添了几分灵动。
顺着蜿蜒的木栈道向园区深处漫步,沿途总能遇见举着相机蹲点拍摄的摄影爱好者。他们聚集的地方,往往藏着树木园的 “镇园之宝”—— 一棵树龄超百年的鸡爪槭。这棵古树的树枝盘曲苍劲,线条如同水墨画般舒展,细巧的叶片形似手掌,分裂成五至七片小叶,颜色红得比其他树种更为透亮纯粹,像是被秋霜精心打磨过。
鸡爪槭的红叶背后藏着科学奥秘。秋日常见的昼夜温差,是促使叶片变红的关键因素。当日最低气温连续 3 天降至 2 摄氏度以下,昼夜温差超过 10 摄氏度时,叶片中的叶绿素合成受阻并逐渐分解,原本被叶绿素掩盖的花青素开始大量积累。而鸡爪槭叶片细胞的细胞质呈酸性,花青素在酸性环境中会显现出鲜艳的红色,温差越大,红色越浓郁。木栈道旁的科普牌上,清晰标注着这一原理,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轻松 get 自然知识。
逛累了便可坐在栈道旁的石凳上休憩,石凳被厚厚的松针覆盖,坐上去松软舒适。抬头是五彩斑斓的树冠,低头可见落叶铺就的天然地毯,红、黄、绿三色交织,踩上去发出 “沙沙” 的轻响。偶尔有落叶随风飘落,缓缓落在肩头或脚边,随手拾起一片,叶脉清晰可见,带着秋日独有的干爽气息,是天然的书签原料。
除了元宝枫和鸡爪槭,树木园的杂种鹅掌楸也极具观赏价值。这种由鹅掌楸与北美鹅掌楸杂交选育的品种,叶片形似鹅掌又似马褂,作为古老的孑遗物种,树形高大挺拔,叶片入秋后转为浅黄,在一片红橙之中显得格外清雅,传递着岁月沉淀的静谧感。
南园温室周边:冷暖交织,一半深秋一半春的奇妙体验
若想在同一时空感受季节的碰撞,南园温室周边是绝佳选择。这里将热带植物的葱郁与秋日彩叶的绚烂完美融合,走出暖房便撞进金黄世界,这种冷热交替的视觉冲击,让赏秋体验更具层次感。
南园温室内部暖意融融,湿度适宜,三角梅攀援在支架上,嫣红的花朵热烈奔放;蝴蝶兰亭亭玉立,白色、粉色的花瓣娇嫩欲滴;各类热带蕨类植物舒展着翠绿的叶片,仿佛让人置身南国盛夏。而当推开温室大门,一股清凉的秋风扑面而来,门外的几株中国银杏早已换上盛装,金黄的叶片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温室里的翠绿形成鲜明对比,瞬间从盛夏切换到深秋。
这里的银杏是纯正的 “中国银杏”,与常见的日本银杏有着明显区别。中国银杏的叶片更厚实饱满,边缘的波状缺刻较浅,颜色黄得均匀透亮,没有杂色掺杂。秋风拂过,叶片簌簌飘落,如同下了一场 “黄金雨”,落在地面上堆积成金色的绒毯,踩上去松软且富有弹性。阳光照射下,地面的落叶与枝头的黄叶相互映衬,整个小广场被金色笼罩,暖意十足。
这些银杏能保持长久的金黄姿态,离不开工作人员的科学养护。温室门口的小广场上,常有园艺师傅为游客科普养护秘诀:夏季会对银杏进行控水管理,避免土壤过湿导致枝叶徒长;入秋后则追加腐熟的有机肥和磷钾肥,增强树木的抗寒能力,同时促进叶片中类胡萝卜素的积累,让黄叶更鲜亮持久。正是这套 “量身定制” 的养护方案,让这里的银杏比市区其他地方的银杏多黄半个月,延长了观赏期。
带娃出游的家长,千万别错过这里的亲子科普时光。让孩子捡起一片银杏叶,观察叶片独特的扇形结构和清晰的二叉状叶脉,再走进温室对比热带植物的叶片形态,直观感受不同气候带植物的生长差异。园艺师傅还会教孩子们区分中国银杏与日本银杏的小技巧,比如观察叶片缺刻深度和树形,一趟游览下来,既能欣赏美景,又能收获满满的植物知识,实现 “娱乐 + 科普” 双丰收。
温室周边还有几株榉树,叶片入秋后转为褐红色,与银杏的金黄形成冷暖对比。树下的石桌上,常有游客铺开野餐垫,摆放着零食和饮品,孩子们在落叶中追逐嬉戏,大人们则闲谈赏景,构成一幅温馨的秋日生活画卷。
樱桃沟:溪畔水杉,自带滤镜的 “暮光森林”
樱桃沟的彩叶景观藏着自然的灵气,山与水的交融让这里的秋景更具韵味。溪水潺潺流淌,彩叶倒映水中,阳光穿透枝叶形成丁达尔效应,仿佛走进了自带滤镜的仙境,尤其是傍晚时分,夕阳斜照,整片区域化身 “暮光森林”,美得令人沉醉。
樱桃沟的溪水顺着沟谷蜿蜒而下,水质清澈见底,能清晰看到水底的鹅卵石和偶尔游过的小鱼。溪水两岸,黄栌和火炬树长势旺盛,叶片红得浓烈似火,像是要将溪水染透。黄栌的叶片呈圆形,边缘光滑,颜色从浅红逐渐过渡到深红;火炬树的圆锥花序成熟后呈红色,状如火炬,与红叶相互映衬,让红色系景观更有层次。
沿着溪水旁的木栈道前行,脚下是松软的落叶层,耳畔是鸟鸣与溪流声交织的自然乐章。木栈道悬空架设在溪水上方,行走其上,仿佛置身于彩叶构成的隧道中,两侧的树叶触手可及,红、黄、橙、绿等多种颜色交织,目光所及皆是美景。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如撒了碎金,微风拂过,水面泛起涟漪,光影随之晃动,灵动异常。
樱桃沟的 “隐藏王牌” 是华北地区面积最大的水杉人工林之一。作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水杉是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 “活化石” 物种,树干通直挺拔,最高可达 40 余米,线形的叶片呈羽状排列。入秋后,水杉叶片褪去翠绿,换上橙红与金黄交织的盛装,与笔直的树干搭配,像一排排整齐的童话卫士,守护着这片沟谷。
水杉林的变色同样遵循自然规律。随着气温降低,叶片中的叶绿素分解,类胡萝卜素等色素显现,造就了层次丰富的色彩变化。林沿线设置了多处科普标识牌,详细介绍水杉的生长习性、保护价值及生态作用,比如水杉对环境的净化作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等,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了解珍稀植物的前世今生。
傍晚时分的水杉林最是迷人。夕阳的余晖穿过枝叶,在地面投下长长的影子,橙红色的叶片被染成金红色,整个林间弥漫着温暖的光晕,“暮光森林” 的意境在此刻达到极致。不少摄影爱好者会选择这个时段前来,用相机定格光影交织的美景。拍摄时可采用三分法构图,将水杉树干与光影的交点对齐,利用林间的木栈道作为引导线,突出画面的纵深感;选择大光圈拍摄,能让背景虚化,聚焦于叶片的色彩和纹理,呈现更具质感的照片。
溪水边还能偶遇不怕人的小松鼠,它们拖着毛茸茸的大尾巴,在树枝间灵活跳跃,或蹲在地上捡拾掉落的松果,圆溜溜的眼睛警惕地观察着周围,一旦发现游客投喂,便会小心翼翼地靠近,模样十分可爱。逛到樱桃沟尽头的 “水源头”,能看到一股清泉从岩石中涌出,水质清甜甘冽,不少游客会用自带的水杯接水饮用,解渴又惬意。回头望去,漫山彩叶与潺潺溪水构成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让人忘却城市的喧嚣。
实用游玩指南:轻松解锁秋日彩叶盛宴
最佳观赏时间
国家植物园的彩叶观赏期从 10 月底持续至 11 月中旬,不同树种的变色时间略有差异。元宝枫、鸡爪槭等红叶树种在 10 月底进入最佳观赏期,银杏则在 11 月初达到金黄峰值,水杉的橙红景观可延续至 11 月中旬,游客可根据喜好选择游览时间。
交通与门票信息
交通:乘坐地铁 10 号线至巴沟站 A 出口,换乘西郊线在国家植物园站下车即到;也可乘坐 698、932、563 等公交线路,在国家植物园站或西南门站下车。自驾游客可从五环香山出口驶出,经香泉环岛向香山方向行驶 400 米左右抵达。
门票:北园单独门票 5 元,南、北园联票 10 元;含北园大门、展览温室、卧佛寺的成人套票 50 元,半价票 25 元。游客需通过 “国家植物园购票平台” 微信公众号实名预约,可提前 1-7 天购票,入园时刷身份证或预约二维码即可。
游玩小贴士
园区面积较大,建议穿着舒适的运动鞋,步行游览需预留 3-4 小时;若体力有限,可乘坐园区内的摆渡车。
摄影爱好者建议携带广角镜头拍摄全景,长焦镜头捕捉叶片细节,黄金时段(日出后、日落前 1-2 小时)的光线柔和,拍摄效果更佳。
园区内设有多处科普讲解点,周末常有园艺专家现场答疑,带娃游客可提前关注园区公告,参与科普活动。
文明游园,不随意攀折树枝、采摘叶片,捡拾落叶时避免踩踏植被,共同保护秋日美景。
带着这份攻略走进国家植物园,在彩叶间漫步,在科普中探索,既能收获视觉的愉悦,又能感受自然的神奇。趁着秋意正浓,约上家人朋友,赴一场与秋日的约会,把这份限定美景藏进记忆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