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街北起北顺城路,南至南顺城路,全长1404米,宽24米,其中车行道18米,人行道6米,1631年建,初为土路,现今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北接大北街,南连大南街,东邻东顺城街,西邻正阳街,与九门路、中街路、沈阳路、盛京路相交。
——据《沈阳市志》
霜降过后的沈阳,有了初冬的味道,如果你停下来,站在朝阳街上,遥望四周建筑,就会发现,这条被抬高的街路,不负朝阳其名,记载了沈阳方城的历史华章,394岁的年华承载着厚重的底蕴,助推方城的脚步在这条1404米街上砥砺前行,红色溯源、行政机构、金融首府、教育名校、商业名企、往昔工厂、市井风韵……一条朝阳街,半部方城史。
从大南街走上朝阳街,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旧址、边业银行(现沈阳金融博物馆)、满铁奉天公所(现沈阳故宫文化博物馆)、东三省官银号、奉天省立第一女高,沈阳钟厂、老久华洗染厂、沈阳书刊批发市场等都存在于老朝阳街的历史文化回忆中;而那些低矮的青色平房,消失的古城墙,以及沈阳故宫门前的公交车站,都徜徉在我儿时的记忆中。
东华门车站与沈阳故宫
人潮人海,欢声笑语。今时的朝阳街迎接着八方来客,两旁的楼宇焕然成古建的样貌,让游人眼前一亮,由南向北的单向通行路径更是最大程度地让朝阳街井然有序。回望40年前,朝阳街未有今日之繁华,是一条再平常不过的街路,双向四排道的设计,让公交车与自行车同街竞速,街边最显眼的是高高在上、用于无轨电车供电高压电线,“环路大辫掉了”的说笑声不时出现在街边,在那个没有步行街的年代,朝阳街上的环路是顺着中街开向正阳街的,即便是在沈阳故宫的门前,也有着无轨电车的公交车站——故宫站。儿时的记忆中,朝阳街一侧的文德坊是在1986年迁回沈阳故宫门前的,不久后,故宫门前的无轨大辫车站搬离了沈阳故宫门前。此时,距离大政殿最近的公交车站——是朝阳街上的东华门车站,距离那么近,溯源那么远——朝阳街与沈阳故宫间有着“若只如初见”的美谈。
1625年,大政殿建成,成为沈阳故宫最早建成的部分。不久后,沈阳城将原有的“十字型”街路,改为“井字型”布局,朝阳街由此诞生。1631年初设的朝阳街分为三段,北段称福盛门内大街(又称大北门里大街),中间一段称为鼓楼南大街,南段称德胜门内大街(又称大南门里大街),其中在朝阳街上设立钟楼,却将后世的朝阳街一分为二,“大南门里至钟楼(中街)长1023米,钟楼至大北门里长381.5米,宽10米,是连接大北门和大南门的南北向干道,初建时为土路,后改为柏油路”(《沈阳市志》)。
废弃城砖筑成老平房
我们从1023米的大南门至中街一段起步。由大南街步入朝阳街,儿时记忆中的朝阳街的主色调是灰青色。马路两侧多是低矮的青砖平房。老人曾说过,就地取城砖盖房,并不稀奇,有些老平房就是城砖砌成的。在老人的记忆中,上世纪50年代朝阳街旁的福盛门和德胜门被拆除后,年久失修的小段城墙在大雨中压倒了老百姓的平房,政府索性在1954年,就顺着大东菜行(今大东副食)城根底下拆城墙,“由于砖量很大,且运输不便,有些老百姓在帮忙运砖时,也被赠予了城砖,一些朝阳街居民的自盖平房由此产生。”
半个多世纪以后的2010年,沈河区政府在对北中街朝阳段进行拆迁改造时,笔者见到了一些老旧平房中的老城砖:“长48厘米,宽24厘米,厚13厘米”且附有白灰,少量完好的城砖被沈阳文化爱好者保留,并在2024年交给了沈阳博物馆。
而在彼时,由城砖砌成的平房顶是油毡纸铺设的,房门多是木质的,且是向内敞开,以防止冬日积雪推不开房门、上不了朝阳街……这种窘境在1990年前后有了改变。
那时的朝阳街上,一辆环路拖着大辫,从东华门车站启动,骑车的人,快蹬几下,加速绕过,直奔东侧的南苇巷去找便宜货。路边有很多人摆摊,不时掺杂着年代久远的老物件,几毛钱一个,不时引来讨价还价声,这里有小人书、五金件、旧茶壶,儿童玩具,更有一些看上去像是古董的老物件……他们是朝阳街里的老住户,等待动迁,为“上楼”作准备;虽然一些人后来迁至五爱市场南侧的回迁楼内,但他们告别了打煤坯的日子,过上了“楼上楼下煤气电话”的美好生活。再后来的1999年左右,朝阳街旁的庄王府巷内的平房拆迁后,建成了沈阳市最早的高档商品房小区之一——王府花园。不承想,4年后在故宫大政殿红墙外的盛京花园,因为申遗而限高,最高仅有2层,居住条件与别墅无异,竟成为朝阳街高档小区的典型代表。而在这些楼房中,一座朝阳街边、不挂牌子且保持完好的4层青色小楼在居民眼中格外神秘……
边业银行曾是东北煤炭局的办公场所。 孙海摄
中共奉天支部在“青年会”成立
时至今日,这座位于朝阳街南苇巷内的4层小楼建筑,上面写着“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旧址”,这里是周边居民口中的“青年会”,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沈阳地区历史发展的溯源地之一。
1925年4月,在沈阳北站内,一位身着西装革履的年轻人走下火车,直奔大南门附近的“文华阁纸庄”(今朝阳一小学附近)寄宿。眉清目秀、气宇轩昂、谈吐不凡,这是很多回忆录对于任国桢的印象。生于1898年的任国桢是辽宁丹东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俄文系,来到沈阳后,他与正在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办美术学校的韩乐然会面,并在吴晓天等人的配合下,在青年会兴办暑期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顺利发展了高子升、吴竹邨、李郁阶、巩天民等东北地区第一批共产党员。1925年9月,中国共产党奉天支部在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作为东北公安部和沈阳市公安局的一部分,不挂门牌,门前设岗。这里曾保存大量的案卷和档案,由于主体为青色建筑,给人的感觉十分威严。“青年会”的称谓早已不再,换之以“青年里”聊作纪念。20世纪90年代起,在周边居民的户口簿上,“青年里”仍是其户籍住址。
鲜为人知的第一女高
顺着朝阳街南苇巷向东走,在街区的肌理中,还深藏着另一处重要文化遗址——文庙与萃升书院。1629年建立的沈阳文庙原址位于现在的朝阳街第一小学校园内。
在文庙北侧,有一处老校园——往昔的沈阳市第49中学。这处校园创造了沈阳教育史上的多个第一:1906年7月,盛京将军赵尔巽建立奉天官立女子师范学堂,成为沈城女子中等师范教育之始;1907年,在这里始设附属小学及蒙养院(幼儿园),成为奉天乃至东北的第一所幼儿园;1913年,改奉天官立女子师范学堂为奉天省立女子师范学校。1921年,学校又增设附属女子中学校,新学制实施后又添招新制师范学生,成为首个从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含师范)一体的学校;1937年被改为奉天省立第一女子高等学校;1945年后,复改称省立女子师范学校。
这里是沈阳往昔最著名的女校,著名校友有张学良夫人于凤至、长女张闾瑛等。曾毕业于此、工作于此的王持平老人回忆道:“由于各校分别招生,当时考不上奉天省立第一女高,才会考虑其他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迎来了多次校园变迁,其中驻校最久的当属20世纪60年代迁至这里的沈阳市第49中学。由于当时的校园规模很大、办公场所优越,房屋也较多,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很多教师居住在49中学院内,是著名的教师大院,直到20世纪80年代动迁。几年后,教师大院居民重新在南苇巷东侧安置上楼,而奉天省立第一女高原址则在今年涅槃重生。
就在骄阳似火的2025年盛夏,在奉天省立第一女高原址上,沈河区朝阳街第一小学四九校区的新教学楼已拔地而起。
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旧址。 孙海摄
从边业银行到沈阳金融博物馆
走出南苇巷,朝阳街西侧的边业银行是一幢高大建筑,如今已成为沈阳金融博物馆。“内部宽敞、举架很高,房顶上放着很多管灯,人们在格栅里办公,轻言轻语,回音很大。”这便是20世纪80年代,很多朝阳街居民对于这幢高大建筑的最初印象,这里曾是东北煤炭局的办公地点,更是朝阳街当时最高大的办公建筑之一。
“墙厚隔音隔凉很好,冬暖夏凉,内部长时间点管灯照明。”曾在东北煤炭局工作的老邻居说。翻开历史记录,你会发现这里是80多年前,沈阳最重要的银行之一——边业银行。这份富足可通过《东三省民报》的一则广告作比较,据说,有一次,驾车经朝阳街钟楼穿行到边业银行办事的张学良,因为钟楼下的通道过于狭窄行车慢,加上边业银行门口停着多辆车难以停车,萌生了拆除钟鼓楼的想法,并在1931年6月实施。然而,钟鼓楼拆除后的数月后,九一八事变发生,而这一切与几百米外的满铁奉天公所有关系……
沈阳市图书馆里的人潮汹涌
在朝阳街上,顺着边业银行向北走,一座歇山式黄琉璃绿瓦的庄重建筑映入眼帘,这就是现今的沈阳故宫文化博物馆,也是满铁奉天公所旧址。翻开历史,你会发现,这里的身份在不停改变,起初是景佑宫;1907年,日本人在这里建立了满铁奉天公所,成为日本的情报机关。1945年后,这里先后成为沈阳市立图书馆、沈阳市图书馆。
20世纪70年代末,这里可谓是人潮汹涌:每天下班前,会有工作人员提前摇铃提醒读者,尤其是星期日下班的时候,还出现过往外“请人”的情况……“那时候刚恢复高考,看书学知识是潮流,市图是1块钱的押金,那时候可不便宜,当时的二级工一个月才38块6,1个月要是不还,那是真扣押金啊,特别是这图书馆跟宫殿式的,古香古色,在那儿读书挺有感觉,但是后来可能是人太多了,后来的阅读室摆书了,就剩借阅了。”在南苇巷附近居住的张女士回忆。
1992年,随着沈阳市图书馆迁往人民广场(原市府广场),这里成为沈阳市儿童图书馆。“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押金也涨到了20元。”这里的圆形大门前,红色牌匾也从“知识就是力量”改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里承载着很多80后、90后、00后的儿时记忆,那些木质窗户、拱形的走廊门后,是家长送孩子来读书的自行车存放地,后面中街幼儿园更有着数十载的历史。这所幼儿园曾设有“长托”——孩子每月回家一次。这些家长也包括着旁边的沈阳钟厂的职工……
金杯牌挂钟与老久华洗染厂
沈阳钟厂与满铁奉天公所旧址仅一路之隔,位于朝阳街上,曾是全国四大钟厂之一,金杯牌挂钟是几十年前的沈阳人家中的常备产品。1922年成立,1926年迁至朝阳街,至1948年沈阳解放后,改称沈阳制钟总厂,这便是沈阳钟厂的简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沈阳制钟总厂恢复钟厂钟楼,当时的金杯牌挂钟是家庭热门物品,更是家中大件之一。一些挂钟采用雕刻工艺,刻有花卉、动物、口号等,极具时代特色。
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因为市场竞争等因素加剧,沈阳钟厂濒临破产,改为民营企业,并在几年后消失。现如今,这里已成为“方城大院”文旅景区。
顺着沈阳钟厂向北走百余米,就有一家百年名企,不仅是名闻遐迩的高档衣服洗染名店,更以“味道”被周围邻居牢记。这里就是老久华洗染厂,现今已改为综合停车场。“西服、皮草等一定要去老久华,自己弄不好,会糟蹋衣服。”始建于1914年的老久华洗染厂是沈城现存的最老企业之一,是20世纪沈阳印染行业的排头兵,更因为曾给外宾和国家领导人洗熨衣服而远近闻名。
不过,对于生活在朝阳街大红袍巷附近的居民来说,其洗染车间飘出的臭鸡蛋味却让四邻掩鼻而行。到了2006年,老久华已入不敷出。不久后,老久华顺利完成搬迁。多年以后,老久华在浑南东路、长青街、先农坛路等多处开分店,继续传承百年企业的洗染绝技。
书刊批发市场变身中街茶城
沿着老久华继续向北,朝阳街红袍北巷内是中街茶城,其名声远没有20多年前响亮——因为这里有着70后、80后的沈阳人超爱逛的市场——沈阳市书刊批发市场。
1995年左右,这座小楼的1—2层,有着数十家书刊批发店面,学习用的练习册、各种杂志、漫画书、不粘胶、书本等在这里一应俱全,每个店铺门口,都是人流不断。其价格仅是标价的一半左右,如果买十本以上,更有批发价,小伙伴们经常结伴来买书,“到新华书店看好练习册,到书刊市场买,成为当时的省钱攻略。”甚至于距此几百米外的中街邮局书刊店内的杂志,在这里不到1/2的价钱也能买到。当时店铺外的火爆程度,就连当时处于隔壁的中街派出所都能感受到,用于运输的“板车”经常停到派出所门口……也许是为了扩大经营,在2003年左右,沈阳书刊批发市场迁至三好街,这里停业了一段时间,现如今中街茶城在此经营。
一个市场、一家店、一条街,一座城……朝阳街不仅是一条街道,更是沈阳文化基因的载体。它见证了盛京的烽火、奉天的商埠风云,也亲历了共和国工业长子的振兴与转型。行走于朝阳街,脚下是历史,耳边是当下,眼前是未来。这条纵横南北的街巷,宛若脊梁熔铸成指南针,朝向朝阳,收藏城市以往,光芒奔向寄望。
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张毅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