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呼和浩特文旅凭借“草垛瑞士卷”“田间挖土豆”“蒙超”等话题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这并非偶然的流量爆棚,而是城市形成了以“文化为魂、商业为体、旅游为径、体育为用”的有机整体,不仅给足游客情绪价值,成为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温暖实践,也折射出新时代文商旅体融合特点,即让文化可触摸、让体验有温度、让旅行有共鸣。
文商旅体融合是顺应国家扩大内需、培育新增长点的战略举措。2025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深化“文旅+百业”,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呼和浩特通过发展赛事经济,成功将体育赛事与文化、旅游、商业有机结合,把赛场上的激情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强劲动力。数据显示,在“蒙超”决赛期间(2025年10月24日至26日),呼和浩特共接待国内游客89.65万人次,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7.34亿元,烧卖品牌老绥元仅3天的销售额就达到了226万元,环比增长40%。通过赛事进景区、商圈联动、非遗活化等方式,呼和浩特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消费动能,契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政策导向,不仅激发了城市消费潜力,更通过产业协同提升了城市品牌的竞争力。
仔细分析呼和浩特文商旅体融合过程,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及创新性转化,将其变为可体验、可消费的产品,为商业消费注入灵魂,也为体育赛事赋予更多地方特色。在蒙牛2025呼和浩特马拉松赛事当天,沿途的歌舞表演及烤全羊、奶皮子、奶豆腐等美食加持,让一场体育赛事变成了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而“nia麦麦”、特色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则让历史文化走进生活,让商品自带故事和话题,也让其背后多了人情的温暖。
值得一提的是,呼和浩特在文商旅体融合过程中,体育与商业的嵌入,为文化体验注入活力与可持续性。蒙牛2025呼和浩特马拉松串联起了城市现代地标与自然风光,让奔跑成为阅读的新方式;“蒙超”第二现场的开辟以及“呼和浩特票根经济小程序”的推出,有效打通消费链条,将赛场上的观众精准引导至景区、酒店、餐厅和商场,形成“观赛一小时,消费一整天”的联动效应;不仅如此,呼和浩特还跳出传统办赛思维,积极推动“赛事+市集、演出、节庆”等业态融合。例如在“蒙超”决赛当天,呼和浩特在赛场周边开设非美食市集,并组织乌兰牧骑演出,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体验,延长了停留时间。
这种以体育为整体发展注入活力元素,文化为商业空间注入精神内涵,旅游拓展消费场景的互促共生模式,恰恰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体赋能、以商造血”的良性循环的生动体现,也证明了呼和浩特文商旅体融合不是简单的业态叠加,而是产业之间的化学反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
当然,文商旅体融合离不开政策支持与多部门协同。2025年8月,呼和浩特出台《关于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目标,设立专项资金对文旅项目、商圈升级、体育赛事给予精准补助,落实“一廊两轴五带”文旅产业空间布局,为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文商旅体的融合也离不开高效统筹。在“蒙超”决赛期间,文旅、商务、体育等多部门联动,整合资源,避免了政策碎片化,形成了强大合力。同时,政府通过发放体育消费券等方式,直接激励市民、游客进行体育消费,为市场注入了初始动力。
当前,文商旅体融合正通过产业跨界重构释放出强大的发展动能,文商旅体融合所蕴含的潜力还有待开发。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深入是立足本地资源禀赋,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积极构建产业生态,不断创新机制,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不仅是对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积极响应,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丨来源:青橙融媒(王英)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张英
丨审核:王伊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