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峨眉山一定要经过报国寺,这里就是尘世和净土的分界线。从报国寺出来的那一刻,身上的旅尘和劳累,都被洗得一干二净。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无法停止或后退的旅行。生命如此短暂,让心获得宁静,是举足轻重的事情,而寺庙,正是提供宁静的唯一场所。
雨后的报国寺,除了深红色的院墙外,几乎都是黑色的,这使得一切显得更加庄严、大气。


报国寺原为峨眉山第一大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明末毁于大火。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迁建于此,康熙帝敕名报国寺并亲书匾额,寺名取佛经中“四恩四报” 中“报国主恩”之意。



报国寺的山门规模很大,屋檐三层,与上翘的檐角相配,古朴大气,殊胜异常。山门屋檐最上方正中有一座弥勒佛像,像前有一颗很大的宝珠。
这里便是尘世和净土的交界处,一步即可跨入。

何谓“净土”?
净土是一个没有任何污染、清净的地方,它分为外在净土、内心净土和人间净土三个部分。
外在净土是诸佛菩萨为度化众生而发愿成就的庄严处所;内心净土则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修行的觉悟或者境界;人间净土追求的是通过个人的修行和对他人的教化将人间转化为净土,这个窗口就是寺庙。
跨入人间净土,放下傲慢敬礼诸佛,去除负面情绪,自然可达内心净土。当内心没有了贪嗔痴,充盈着温柔和慈悲时,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主殿七佛殿内供奉的七佛法相为: 南无拘留孙佛、南无拘那舍牟尼佛、南无迦叶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毗舍婆佛、南无施气佛、南无毗婆施佛。一般寺院很少有供奉七佛的殿。
七佛像采用的是脱纱塑造工艺,先用泥塑成胎,后用油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出成像。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质地很轻,可惜已经失传了。
七佛殿中有一个很短的楹联:一合相;两足尊。不是写在两侧,而是在佛像头顶。
“一合相”指由众多因缘和合而成的事物或现象,包括世界、人体等一切法,所有现象都是组合而成,因此都是暂时的,这就是事物的无常性和无自性。
“两足尊”是指两种圆满的境界: 福足和慧足,前者指圆满的福德,后者指圆满的智慧。
因此,“两足尊”意为“在福德和智慧两方面都达到圆满无缺的最尊最贵者”。这是成佛不可或缺的两个条件,福慧双修,方能成佛。


七佛殿整殿后面没有墙壁,有一排座椅与外部相隔,像亭子的感觉。这种设计使得殿内光线充足空气清新,很新鲜。

峨眉山是大行普贤菩萨的道场,这里的最后一座殿宇是普贤殿。“金粟庄严便是菩萨住处,昙花灿烂照彻纳子爱心”,真是智慧与文采的完美结晶。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 中提到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现有菩萨名日贤胜(普贤),与其眷属三千人,常在其中演说法。
此处昼有神奇的佛光出现,夜有万盏圣灯来朝,全峨眉山都被光明普照,真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大光明山”。


这个大光明山的脚下,就是报国寺,每次驻足,都是通往净土的起点。
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