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火车站,广三铁路的佛山记忆
记者李鸿雁摄影报道:
在广东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道办的河口村,一段斑驳的铁轨静静地卧于大地,枕木已被岁月磨得发白,铁轨上爬满锈迹。现已成为游人的打卡点,引八方游客驻足轻抚这沉默的金属——它们曾是岭南最早的生命线之一:广三铁路,一条诞生于1903年的“省佛通衢”,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条连接省城广州与工商业重镇佛山的铁路,堪称中国铁路的“活化石”。
清末光绪年间,列强环伺,国势飘摇。然而,在珠江三角洲腹地,一股自强求变的力量悄然萌动。由美国合兴公司投资修筑,1901年11月动工,1904年9月26日全线通车,线路全长44.1公里,起于广州石围塘站,经佛山、小塘至三水河口站等十余站,设计时速120公里,被誉为“省际短途之冠”。
当年的河口站,正是这条铁路的重要枢纽。每日清晨,汽笛长鸣,黑色蒸汽机车牵引着绿皮车厢缓缓驶入,站台上人声鼎沸。佛山的陶瓷、纺织品、陈村腊味由此北运广州,再转口海外;而洋油、棉纱、机械则南下输入,滋养着石湾的窑火与佛山的手工业。一列列火车,载着货物,也载着思想、技术与希望,在岭南大地上来回穿梭。
据《南海县志》记载,广三铁路通车后,“商旅日增,舟楫渐稀”。原本依赖水运的货船纷纷让位于更快捷的铁路运输。佛山镇的工坊主们开始按“火车时刻”安排生产,农民赶着牛车将甘蔗、稻米运至车站,换回崭新的铁制农具。铁路不仅改变了物流方式,更重塑了人们的时间观念与生活节奏。
抗战时期,这条铁路成为战略要道。为阻日军西进,国民政府曾三次炸毁三水铁路桥,又三次抢修通车。无数军需物资经此运往前线,伤员亦由此撤往后方。铁轨之上,曾流淌过民族的血与泪。
新中国成立后,广三铁路几经改造,电气化、复线化,一度仍是粤西交通动脉。然而,随着高速公路与高铁网络的崛起,这条百年老线逐渐淡出历史舞台。2005年,河口站正式停运,喧嚣归于寂静。
如今,遗址之上建起了广三铁路历史展览馆。老站房修旧如旧,陈列着泛黄的车票、铜质号志灯、手摇电话机。孩子们在模拟驾驶舱里体验“开火车”,老人们在展板前寻找父辈的身影。那段“哐当哐当”的岁月,虽已远去,却未被遗忘。
百年铁轨,如一条沉睡的龙,静卧在岭南的风里。它不言,却诉说着一个时代如何因交通而兴,因开放而活。当今天的佛山以地铁、高铁连接世界,我们仍应记得:这座制造业名城的现代之路,是从1903年那一声汽笛中,缓缓启程的。
(记者/李鸿雁 编辑/詹春莲 编审/范博 终审/吴德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