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新闻引人深思:一位大陆厦门当地的解说员,在陪同游客(如“馆长”)游览时,竟坦言“厦门没什么好玩的,去一次不会再去第二次”。这并非外来游客的片面之词,而是来自一位本地旅游从业者的内部评价,这一事件因此更具剖析价值,也更能触动我们关于职业精神、本地人认同与旅游本质的思考。
一、职业身份的失守与信任的崩塌
解说员,顾名思义,是城市的“代言人”与“翻译官”。其核心职责在于挖掘和传递城市之美,将风景背后的历史、文化与故事生动地讲述给来访者。游客信任他们的专业素养,期待通过他们的引导,看到自己未曾发觉的精彩。当解说员亲口说出“没什么好玩”时,这首先是一种职业身份的失守。
这不仅否定了自己的工作价值,更击碎了游客的信任预期。它传递给游客的信息是:连最懂这里的人都不热爱这里,我的失望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来自内部的否定,其杀伤力远大于外部游客的批评,因为它动摇了城市旅游推介的根基——真诚与热爱。
二、“熟悉之地无风景”背后的认同危机
我们或许可以抱以一丝理解:这位解说员可能正经历着典型的“职业倦怠”与“本地人视角”。对于日日与之相处的风景,再瑰丽的景色也可能沦为日常。鼓浪屿的琴声成了下班的背景音,骑楼下的早市不过是生活的寻常。这种因过度熟悉而产生的麻木,可以解释其言行的部分动机。
然而,这更深层次地折射出一个问题:我们对所在城市的“文化认同”与“发现美的能力”是否正在消退? 解说员的工作,恰恰需要对抗这种麻木,不断从熟悉中发掘新鲜感,将日常转化为游客眼中的“非日常”。他的抱怨,暴露的或许不是厦门的贫瘠,而是自身感知力的枯竭和对城市文化深度理解的缺失。
三、事件的反向启示:什么才是真正的“好玩”?
这句“没什么好玩”,恰恰成了一个绝佳的反问,迫使我们思考:什么才是旅游中真正的“好玩”?
如果“好玩”仅等同于惊险刺激的游乐项目或层出不穷的网红打卡点,那么厦门的确可能显得“温润”了些。但厦门的美,在于其沉浸式的慢生活体验。它不在于“玩”了什么,而在于“感受”了什么——是在午后老别墅里品一杯茶,是在沙坡尾看传统渔港与现代艺术的交融,是穿梭在八市菜场感受扑面而来的人间烟火气。
这位解说员的失败,在于他未能将这种需要用心品味的“深度游”价值,有效地传达给游客。他或许自己都迷失在了对表面化“好玩”的追求里,从而辜负了厦门真正的魅力所在。
结语
这位解说员的一句无心之言,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旅游行业中两个核心群体的困境:从业者可能迷失了职业初心,而游客则可能陷入了快餐式旅游的误区。
真正的城市代言,不在于掩盖缺点,而在于满怀热忱地展示其最独特、最动人的内核。对于每一位生活在一座城市的人而言,不断重新发现身边的美好,不仅是一种职业要求,更是一种珍贵的生活能力。厦门的底蕴从未消失,它一直在那里,静待着真正懂它的解说员与游客,去开启一场深度对话。#厦门头条##日常生活分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