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泉山下是湖边,两岸深林散晚烟。”曾隐居杜公湖边的民国诗人汪品三如此赞美当年的杜公湖。进入21世纪,随着武汉城郊建设的发展,杜公湖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展现新的面貌。
2007年7月12日,湖北省林业局批复同意实施建设湖北省首个省级湿地公园——武汉杜公湖省级湿地公园。2014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建设湖北武汉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性开发。
湖北武汉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徽标(武汉市东西湖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湖北武汉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街道,是东西湖区全域旅游和柏泉旅游区的一部分。湿地公园含幺教湖和杜公湖2个湖面及岸线,占地面积约344公顷,其中陆地面积约87公顷,湿地面积约257公顷(含湖泊面积226公顷)。湿地公园集生态保护、观光游览、科普教育、商务休闲、文化娱乐与雨水调蓄于等功能一体,生态及社会效益明显。至2022年底,已初步打造成湿地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郊型国家湿地公园。2023年11 月,湖北武汉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景区
2016—2022年,湖北武汉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先后建成民俗文化区、湿地科普展示区、生态保护培育区、北游览区和南游览区5个游览区。游客在公园内可欣赏湖光、浅水、沼泽、苇荡、鱼塘、水田、林地、果园、农居,以及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水鸟等。
湖北武汉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北游览区湿地景观(摄于2022年,武汉市东西湖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民俗文化区于2016年建成,有蔬菜园、瓜果园、水禽放养区和农耕馆,可供游人采摘蔬果、喂养家禽,体验农家生活。
湿地科普展示区于2016年建成,有木栈道、浮桥、铁索桥、休憩亭等水上设施,可供游人近距离赏鱼观鸟,看桑青稻黄闻荷香。还建有湿地科普馆和游人码头等。
生态保护培育区于2016年建成,为珍稀鸟类的繁殖地或原产地,系敏感度高的禁入区,仅一条河道可到,可满足游客近距离接触原生态的需求。
图为湖北武汉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北门(摄于2024年,武汉市东西湖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图为湖北武汉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北游览区鸟瞰(摄于2024年,武汉市东西湖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南游览区于2016年建成,栽有野草、芦苇、水生花卉等各种观赏性湿地植物,芳草萋萋;樱花、青桐、枇杷、蜡梅等林木四季轮回;设有观鸟平台和码头等。
北游览区于2022年建成,栽有红枫、三角枫、槭树、乌桕等色叶植物,与夕阳形成枫林醉晚的景色,还建有杜公广场、杜公阁、集装箱驿站和重现古代渡口旧景的游船码头,以及大片竹林和宽敞草地。
2016—2022年,湿地公园先后建成大小景点30余处,其主要景点有杜鹃岛、湿地草甸、集装箱驿站、荷风四面亭、小瀛洲、湿地科普馆、农耕馆等。
为打造“百花湿地”景观,湿地公园还建设杉林花岸、鸢尾花园等多个专类花园。各类植物颜色不同、花期不一,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应季动态美。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迎来越来越多的游客,而且还引来多种动物在公园驻足、觅食。
湖北武汉杜公湖国家湿地公园西区鸟瞰(摄于2024年,李亚军供图)
(摘选自《杜公湖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