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在铜川市王益区的群山之巅,海拔1330米的军台岭如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三面临崖的险峻山势间,既镌刻着千年古道的车辙,也铭记着革命岁月的烽火。这里既是“国家森林乡村”的生态胜地,更是承载红色记忆的精神家园,正以崭新姿态向世人铺开一幅文脉与丹心交织的壮美画卷。
一名之始:军台驿路的千年传承
军台岭的名字,藏着一段边疆治理与信息传递的壮阔历史。其原名“墩台岭”,因山形如墩、挺拔于群岭之间而得名。清初,朝廷为强化对西北边疆的管控,在西部广设专司军报文书传递的邮驿体系,统称“军台”。《同官县志》明确记载“康熙五十九年添设塘兵一名于县之东南军台岭”,这枚戍边守驿的印记,让“军台岭”的名号取代旧称,流传至今。
追根溯源,这片土地的文明根系早已深植北魏。作为北线丝绸之路“铜官古驿道”的关键节点,富平起始的商旅驼队曾沿着这里的山路,穿越金锁关直达同官故城,康熙年间《新建献殿碑记》中“声闻四达,路通延庆”的描述,正是其交通要冲地位的生动写照。古驿道旁的“狗抔泉”见证着民生智慧,宋代杨六郎驻军的传说增添了英雄豪情,而一对树龄超300年的情侣皂荚树,更以“金哥银妹”的忠贞故事,为雄关险岭注入了柔情暖意。
一页史诗:烽火中的精神坐标
解放战争的硝烟,为军台岭刻下了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1948年11月,为配合淮海战役、牵制敌军东援,彭德怀司令员指挥西北野战军发起冬季攻势,军台岭战斗成为关键一役。彼时,国民党军以500兵力在此构筑据点,妄图封锁陕甘宁边区、控制咸铜铁路。11月23日凌晨,我军独立第1旅为主攻、警备第4旅打援,在炮火掩护下仅用一小时便攻克阵地,毙敌150人、俘敌316人,缴获大批军械物资,为铜川解放奠定坚实基础。
这段壮烈历史,化作了如今景区内的精神图腾。2016年落成的军台岭战斗纪念碑巍峨矗立,周边复原的碉堡、战壕与战斗浮雕,无声诉说着“创业艰难百战多”的豪情。作为陕西省革命文物,这里已汇聚“铜川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照金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等九项荣誉称号,成为党员干部淬炼初心、青少年汲取力量的红色课堂。
一画新景:红绿交融的旅游胜地
今日的军台岭,正奏响“生态美”与“红色兴”的和谐乐章。经过2022年以来的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八万余棵树木、十余万株灌木让曾经的生态“疮疤”变身景观长廊,红叶李与松柏在主干道旁相映成趣,古驿道与休闲长廊交织成惬意画卷。登岭远眺,林木郁蓊间可见仿古关隘与店铺错落,甘冽的古泉与繁茂的皂荚树相映成景,夏日的清凉与厚重的文脉让人流连忘返。
生态与文化的双重魅力,吸引着八方来客。2017年以来,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达36.5万人次,铜川市一中连续三年组织五千余名师生徒步至此,在纪念碑前感悟先烈精神。游客们或沿着古驿道追寻丝路遗迹,或在碉堡遗迹前聆听战斗故事,再到农家乐品尝乡土风味,在“重走红军路”的体验中完成精神洗礼。
一程蝶变:文旅融合的振兴之路
红色基因的活化传承,离不开扎实的项目支撑。为进一步拓展军台岭战斗遗址的红色教育功能,吸引更多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前来军台岭进行红色教育和研学,扩大“红色军台岭”知名度,早在2015年,王益区便委托长安大学团队编制建设规划,以48万元投资建成纪念碑与纪念广场,奠定红色教育基地的基础。2019年谋划的文化旅游建设项目更开启了发展新篇章——这个概算1.13亿元、占地50亩的工程,将建成25800平方米的游客服务中心、研学基地与集散中心,目前主体已完工,正进行二次结构施工。建成后,这里将可容纳600人培训、300人住宿,实现从资源依托型到市场导向型的转型。
“省级旅游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的荣誉背后,是军台岭以红色文旅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至此,军台岭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初步形成。军台岭战斗遗址被列为陕西省革命文物,先后被命名为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铜川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铜川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铜川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照金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等。每年有众多的爱国主义人士、烈士遗属、党员干部、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生自发来到军台岭瞻仰纪念碑,纪念革命烈士。
从丝路驿传到军台戍边,从烽火战场到精神高地,军台岭的每一块山石都镌刻着使命与深情。当清风拂过纪念碑前的松柏,当阳光透过皂荚树的枝叶,这片土地正以红绿交织的姿态,等待每一位来访者读懂它的千年故事与红色初心。(高佳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