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风景名胜】
时序入秋,天高云淡,正是登山临水的好时节。于是择了一个清朗的日子,往福建省连城县冠豸山去,心中满是对那“北夷南豸,丹霞双绝”中“南豸”风姿的憧憬。
日出冠豸(沈文生 摄)
行程自石门湖始。湖是上世纪70年代筑坝形成的一泓清波,秋阳下,如绿绸般铺展于丹崖之间。
初踏石门湖,但见一叶竹筏轻漾于碧波之上,筏上立着几位身着汉服的女子,衣袂飘飘,正随着悠扬的古乐翩然起舞。她们的倒影与四周的山峦一同映在澄澈的湖水里,恍然间,今夕何夕,竟有些分不清了。这现代的演艺,为这静谧的山水注入了几分流动的韵致,却也奇异地并不觉突兀。
丹峰竞秀(沈文生 摄)
登上游船,犁开一池碧水,湖风拂面。视野初时开阔,群峰如屏,徐徐展开。船行愈深,水道渐狭,崖壁仿佛悄然合拢,投下清幽的影,更增几分探幽之感。
秋意点染,崖壁间不见春日杜鹃的绚烂,却有几株彼岸花,执着地挺出朱红的花蕊,在赭色岩壁上摇曳,点缀了一缕幽艳。
舍舟登岸,走过一条长长的水上步道,便真正开始了对冠豸山的攀登。山道蜿蜒于丹崖翠谷之间。秋日的山林,色彩是富丽的:墨绿的松柏为底,间或点缀着几树枫槭的浅黄与深红,更有那些叫不出名字的灌木,叶片已染上秋霜,斑驳陆离,宛如一幅巨大的油画。
金色石门(沈文生 摄)
穿过幽深的峡谷,行至必达亭附近,忽见人影翩跹于天际。那是景区推出的“汉服威亚体验”。鼓起勇气换上汉服,系好威亚,随着设备启动,我如仙人般在山谷间“飞行”,冠豸山的丹霞美景在脚下缓缓流淌,这种俯瞰视角让人真正体会到了“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过“鲤鱼背”时,那365级陡峭石阶曾是考验,清风自峡谷徐来,拂去攀登的疲乏。回望,层林尽染,远山如黛,一种天地尽收眼底的阔大气象已悄然生于胸臆间。
太极石门(江建兴 摄)
冠豸山不仅是自然的奇观,更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底蕴。穿行于灵芝峰与五老峰形成的“一线天”峡谷,虽窄但无压迫感。滴珠岩下的摩崖石刻,如“冠廌”“上游第一观”(因此地为闽江、汀江、九龙江三江源头之一的上游第一胜景而得名),笔力千钧。而散落山间的书院,则是另一重精神景致。尤其那东山草堂,立于庭前,似乎仍能感受到当年林则徐、纪晓岚等名士在此留下的翰墨风流,耳畔仿佛响起昔日学子的琅琅书声。自然之奇与人文之韵,在这里水乳交融。
往竹安寨去,我们选择了索道。缆车车厢平稳地滑行于数十米高的缆线上,脚下是深谷幽壑,眼前是延展的丹霞峰林。从这空中视角望去,冠豸山群峰的磅礴气势一览无余,那“雄鹰展翅”“寿星岩”等景观,形态愈发逼真,令人叹为观止。
雄鹰展翅(李文辉 摄)
寨门依旧,残垣断壁诉说着往昔作为避难关寨的烽火岁月。那面巨大的“水门墙”巍然斜立,在秋日明净的阳光下,石壁的纹理显得格外清晰,若偶有流云过隙,真如通往天界的门户。立于摩天岭顶,可见“天池”一汪碧水映着蓝天,在丹霞地貌中实属难得。回首来路,那“十里画廊”般的壮丽长卷在脚下展开,秋色为这绵延的山石披上了最华美的衣裳。
天墙(沈清智 摄)
摩天岭(沈文生 摄)
九龙湖是此行的最后一站。与石门湖的幽静不同,这里的山水格局更为开扬。我们选择了竹筏游览,静静地在湖面上滑行,欣赏着两岸的丹霞地貌。令人惊喜的是这里还有水上飞人表演——表演者脚踏高压水翼设备,在空中完成旋转翻腾、后空翻等各种高难度动作,水幕如银龙腾空,与冠豸山的奇峰倒影交织成一幅动感十足的画卷。
峰回路转(李文辉 摄)
待那飞驰的喧嚣远去,湖山复归于宁静。竹筏缓缓漂于“大回环”处,但见四周峰峦叠翠,秋日的色彩倒映水中,仿佛连湖水也染上了几分斑斓。枭眼岩、玉兔岩、官印岩等景致默然伫立,任人评说。
冠豸山云海(沈文生 摄)
夕阳西下,踏上归途。回望冠豸山,秋日的晚霞为它伟岸的山形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晖。这一日的游历,仿佛一幅长卷,湖的柔美、山的刚健、寨的雄浑、水的激荡,以及那穿梭其间的古今文脉与新兴业态,共同绘就了冠豸山在金色秋天里丰富而动人的面貌。
撰文|谢建师
编辑|云杉
本文来自【中国风景名胜】,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