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步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群山远拍图。刘军麒/摄
踏访六步溪
——溪山藏韵,人文蕴魂
文/刘军麒 曾来生
为期一周的六步溪采风之旅,我真切领略到这座深藏安化县西北的六步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钟灵毓秀。
沿蜿蜒山路穿行,车窗外绿意层层递进,从山脚梯田、茶园,到山腰阔叶林、山顶针叶林,14239公顷生态秘境如画卷徐徐铺展。
清风拂过林海,树尖翻涌成绿浪波涛,山间溪水潺潺,峡谷偶有瀑布飞泻;天空掠过的飞鸟,林间偶遇的野兽,每一次邂逅都令人心生惊喜。更有千年人文与山水相融,古刹隐于幽林,古景映着溪光,自然的野趣与历史的沉淀交织,让人愈发沉醉于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碧涧含灵:保护区的生态长卷
六步溪的生态之美,是铺陈在群山间的立体画卷,每一个村落都藏着独特的景致。车辆行至江溪村,田埂如银带缠绕山间,片片梯田顺着山势起伏,与远处的林海相映成趣。村里的民居依山而建,炊烟升起时,云雾与炊烟交织,宛若仙境。村旁的溪流潺潺流淌,灌溉着梯田,也滋养着岸边的草木,偶有村民在溪边洗衣浣纱,笑声与溪水声相映成趣。
沿江溪村往大山深处走,公路顺着山谷蜿蜒攀升,时而绕崖壁,时而穿林海,越往上视野越开阔,松涛阵阵裹着山风清润气息扑鼻而来。登顶“一脚踏三县”的冷峰尖——安化、桃源、沅陵交界之处,顿生“一览众山小”之感。群山如涛叠翠,黛绿林海铺向天际,峰顶百年永福庵青瓦灰墙,清代始建的古意与山水相融。入住三邑民宿,清晨看日出最是壮观:天际渐染绯红,红日喷薄而出,金光洒满山谷,林海镀上暖辉,远山云雾缭绕如仙境。夕阳西下时,余晖为山林镀上橙黄,云霞与雾气交织,古刹剪影朦胧诗意。自然秀丽与历史厚重在此相融,让人沉醉。
六步溪村的次原始森林是保护区的核心秘境。踏入林中,参天古木遮天蔽日,南方红豆杉、榉树、青檀等珍稀植物随处可见,树干上缠绕着藤蔓,地面覆盖着厚厚的腐殖土,踩上去松软无声。林间的空气湿润清新,弥漫着松针与野花香,深呼吸一口,满是负氧离子的清冽。溪流在山谷穿梭,形成一个个清澈的潭水,潭边常有石蛙、山蟹栖息,偶尔还能瞥见猕猴在树枝间跳跃,为这片森林增添了生机与野趣。
秘境里的另一核心瑰宝,则是网溪村那片保存完好的古松群落。山脊之上,108棵古松如“108将”巍然矗立,树身粗壮需两人合抱,老龙鳞般的树皮开裂如岁月刻痕,枝桠舒展刺破苍穹,百年树龄依旧苍翠挺拔。林间金钱松、榉树等珍稀树种相伴而生,构成稀缺的植被群落,成为极具研究价值的生态样本。
银玄村亦藏着六步溪的两大奇景——打鼓洞大峡谷与龙头山。打鼓洞大峡谷悠长深邃,两岸崖壁如刀削斧劈,苍劲逼人。谷底溪水奔腾咆哮,撞击岩石激起雪白浪花,轰鸣声“嘣嘣”作响,酷似擂鼓,“打鼓洞”便由此得名。龙头山则以形取胜,山峰形似龙头昂首,得名“龙头山”。龙头山体四周皆是月牙状悬崖,岩石鬼斧神工,多处石缝狭窄如一线天。山顶常年云雾缭绕,登顶远眺,林海翻涌、溪谷如带,令人心旷神怡。
山民铸魂:拓荒者的淳朴风骨
六步溪的山民,是这片土地最忠实的守护者,他们的祖先在清乾隆年间迁徙至此,开山辟地,繁衍生息。在物资匮乏、交通闭塞的年代,山民们凭着一双勤劳的手,在深山之中开垦荒地、搭建房屋,硬生生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造就出了一片家园。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用汗水浇灌着田野,用双手编织着生活。
艰苦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山民们坚毅勇敢的个性。深山之中,野兽出没、荆棘丛生,开垦荒地时,他们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遇到自然灾害时,他们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共同抵御风险。老一辈的山民常说,山里的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山里的日子是一点点拼出来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代代相传,融入了每一个六步溪人的血脉。
淳朴善良是六步溪山民最鲜活的标签。他们待人真诚,热情好客,无论是否相识,只要你路过家门,他们都会热情地招呼你进屋喝茶、吃饭。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哪家有困难,大家都会主动伸出援手;哪家有喜事,全村人都会前来祝贺。在六步溪,没有城市的喧嚣与浮躁,只有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情谊。
六步溪村坐落于保护区核心区,这里留存着一片完整的原始次森林,92.89%的森林覆盖率让其成为“中国森林氧吧”,更被誉为益阳的“西双版纳”。林中栖息着云豹、白颈长尾雉、林麝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生长着南方红豆杉、银杏、伯乐树等珍稀植物,是名副其实的“生物基因库”。
数十年来,六步溪村历届村支两委班子成员,是这片林地的“管家”与守护者。他们始终带领乡亲们在农耕维生与乡村振兴中,把守护绿水青山当作核心责任。改革开放后,山林虽承包到户,但村支两委愈发珍视这片祖产,从不妄砍滥伐,对珍稀动植物更是呵护备至:古树染病便主动整治,遇外来人员进山捕猎、下河捕鱼则依法依规劝说制止。代代相传的守护,让六步溪生态愈发充盈,最终成功申报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累累硕果,是六步溪村支两委和当地村民用心血浇灌的生态答卷。
时代浪潮奔涌向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深山,六步溪的年轻人心中燃起了新的憧憬。他们不甘困于群山之中,凭着刻在骨子里的勤劳坚韧,勤学苦钻、拼搏向上,纷纷走出大山,奔赴全国各地闯荡。
在这些人中,有的成长为专家学者,在科研前沿攻坚克难;有的化身人民教师,于三尺讲台播撒知识火种;有的成为白衣天使,在医疗一线守护生命安康;还有的通过考录成为国家公务员,在岗位上践行初心使命。他们带着大山赋予的质朴、坚毅与善良,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材。
无论走得多远、飞得多高,这片故土始终是他们心中最深的牵挂。他们常念家乡、常回家乡,或是登门探望亲友,或是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或是慷慨捐款捐物助力建设,用点滴行动为故土的繁荣添砖加瓦。
六步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观日出。刘军麒/摄
山珍蕴香:山居人的本味烟火
六步溪的美食,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更是山居生活最本真的烟火写照。野菜是餐桌上不变的常客。春日一至,蕨菜握着拳头破土而出,马齿苋贴着田埂蔓延铺展,村民们提上竹篮钻进林间,不多时便收获满满。这些带着晨露的鲜灵食材,无需繁复调味,清水洗净后简单翻炒,或是焯水后淋上少许盐巴、香油凉拌,便是最动人的滋味——蕨菜脆嫩爽口,马齿苋酸甜多汁,每一种味道都让人回味无穷。除了常见野菜,野生香菇、木耳、松山菌更是大自然的珍馐,肉质肥厚、香气纯粹,营养尽数锁在肌理之中,一口下去满是原生态的鲜美。
六步溪的野生茶,堪称藏在远古秘境里的珍品。它们扎根于6亿年前形成的冰碛岩之上,或是冰碛岩碎石铺就的土壤中,亦或是人迹罕至的高山荒野,不种自生、无人打理。发达的根系深深扎进富含矿物质的岩层与腐殖土,贪婪汲取着亿万年沉淀的养分,酝酿出天然的甘甜与醇厚,且耐泡性极强。村民们采摘时只选最鲜嫩的芽叶,经晾晒、铁锅翻炒等传统工艺手工制成,无半点人工添加剂。冲泡后,茶汤清澈透亮,入口先是淡淡的清苦,转瞬便化为绵长的回甘,裹挟着山间百花的暗香,让人沉醉不已。闲暇时分,村民们总爱泡上一壶野茶,围坐在屋前石凳上,茶香袅袅中闲话家常,这份惬意与安然,是山居生活独有的浪漫。
村民们亲手熏制的腊肉、古法酿造的米酒,则是六步溪美食里最具烟火气的代表。腊肉选用自家散养的土猪肉,切成厚实的肉块,用盐、花椒、八角等天然香料细细腌制入味,再悬挂于火塘上方,用杂木燃烧的烟火慢慢熏制数月。成品腊肉色泽红亮油润,肥瘦相间得恰到好处,切片蒸熟,入口油而不腻,满口都是肉香与烟火香的交融,越嚼越有滋味。米酒则以自家种植的糯米为原料,遵循古法发酵酿造,度数不高,入口满是糯米的清甜与酒曲的醇香,温热后饮用,浑身暖意融融,是待客接友的必备佳酿。
除此之外,笋干、天然蜂蜜、野生板栗等土特产,也承载着六步溪的风土之味。笋干是春日嫩笋经晾晒烘干而成,泡发后炖肉、炒菜,口感脆嫩弹牙,吸饱汤汁后鲜香味浓;蜂蜜是蜜蜂采撷深山百花酿成,色泽金黄透亮,口感醇厚绵密,甜而不腻,满满都是自然的馈赠;板栗则是秋日山林的惊喜,剥开带刺的外壳,饱满的果仁香甜粉糯,无论是生吃还是煮熟,都让人爱不释口。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兴旺,越来越多游客循着香味而来,只为品尝这份原生态的山野风味,感受山居生活的纯粹烟火。村民们顺势开起了农家乐,将自家种养、采摘的土特产做成地道佳肴,招待着五湖四海的来客。在农家小院里,能尝到野菜炒腊肉的鲜香、野茶炖鸡汤的醇厚、米酒煮蛋的温润,每一道菜都保留着食材的本味,亦承载着六步溪的风土人情,一口下去,暖意便从舌尖漫到心底。
采风途中,所到的村庄、遇见的山民,都透着骨子里的热忱与豪爽。他们用最好的吃食招待我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没有虚情假意的客套,只有发自内心的实在。席间谈天说地,笑声爽朗,那份不掺杂质的淳朴与豪迈,让人瞬间卸下拘谨,沉醉在这份纯粹的乡土情谊里。离别之际,不声不响地为我们备好伴手礼:野生红茶、野生板栗、野生蜂蜜,这些带着体温的土特产,藏着最真挚的牵挂与不舍,及山居人的重情重义。
小车驶离六步溪时,回头望去,“108将”古松在夕阳中愈发苍劲挺拔,溪流如银带缠绕山间,余晖倾洒在林间,我忽然读懂,六步溪的美,不仅在于山水的灵秀、古松的遒劲、红色的传奇,更在于山民们守山护林的坚守、热情好客的淳朴,以及这份原生态美食里藏着的生活本真。
六步溪,这片远古森林,曾是鹿群的乐园,如今是人间的桃源。它用千年岁月孕育着生命的奇迹,用红色记忆铸就着精神的脊梁,用淳朴烟火温暖着每一位来客。踏访六步溪,入眼是醉人的风景,入心是动人的故事,而这份原生态的山野之味、豪爽纯粹的乡土人情,更成了最难忘的牵挂。这,便是六步溪最动人的模样。
刘军麒,安化县人,生于上世纪50年代。1974年参加工作,先于安化执教三十余载,后投身省城长沙新闻媒体行业。从业近五十载,笔耕不辍,30余篇论文获国家、省市奖项,摄影作品与新闻报道也屡获嘉奖。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