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中国到处冒出各种古镇项目,一开始大家觉得这是块肥肉,能带动地方经济,顺便搞点旅游收入。结果呢,好多砸进去几十亿的工程,现在成空壳子了。
拿湖南常德的桃花源古镇来说,这玩意儿从2013年开工,开发商湖南同元文化古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前后投了50亿,占地1600亩,本来计划每年拉来600万游客,结果到现在游客量不到规划的一成,园区里就剩一户人家住着,商铺转租牌子到处挂,投资者不少把家底搭进去,现在哭都哭不出来了。
类似情况在全国不是个例,张家界的大庸古城投了24亿左右,从2016年建起,2021年试运营,本想当文旅标杆,谁知三年多亏了超5亿,到2024年上半年,半年只卖出2300张门票,日均游客不到20人,收入主要靠停车场,法院已经裁定破产重整。
张旅集团的财报显示,折旧和财务费用吞掉大部分,生意冷清到不行。成都的龙潭水乡也投了20亿,2014年建成,占地220亩,学江南风格,开业四年关了五十多户商家,街头杂草长满,彻底变空城。这些项目当初热热闹闹,现在冷冷清清,到底咋回事?
这波古镇热从2012年左右就开始了,当时中国古城与文化研究院的林峰就指出,全国在开发或已开发的古镇有2800多座,全球最多,一个县平均两座。
到现在,数量肯定更多了。但国家文物局评选的历史文化名镇只有312个,像周庄、乌镇、凤凰古镇这些有名气的,就那么几个。剩下的多是新建的,投资几十亿,两三年就黄了。为什么批量倒闭?核心问题是同质化太严重。
全国古镇查重率高得吓人,到处是青砖绿瓦、小桥流水,摊位卖的手串、镜子、臭豆腐、烤肠一个样,招牌上蓝底白字写着“我在XX很想你”。开发者知道特色重要,但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太费劲,不如抄现成模式,省事儿快。
游客去一次新鲜,去两次就腻了,不来了。另外,过度商业化毁了体验。游客本想感受当地生活和风情,开发者为赚钱,先把原住民迁走,塞进各种店铺、灯光秀、表演。
古镇变成户外迪斯科,门票188元,里面桃花是假的、岛屿是真的但树木也假,游客觉得花钱买罪受。消费还贵得离谱,古镇里油纸伞卖288元,外面10块就能买;手串600元,批发价三四十;佛珠68元,成本5块。
江苏周庄有女生买两份冰粉,250克一份19.5元,总价179,砍到150还觉得被坑。疫情和经济下行一压,游客捂紧钱包,转向免费或低价地方。
再看无锡荡口古镇,这项目投了10亿修复,从2010年左右启动,开张三年就走向没落。荡口本来有历史底子,明清建筑多,但开发后商业味太重,游客觉得没意思,很快就没人去了。
开发商无锡华西集团当初想复制乌镇模式,结果没抓住本地特色,街区布局和商品都跟别人雷同,游客为什么不直接去乌镇?现在荡口古镇人气低迷,商铺空置率高,投资回报远低于预期。另一个例子是益阳江南古城,投了巨资,经营不善也倒了。
这些失败案例暴露了中国旅游地产的毛病,急功近利,忽略长远规划。游客要的是真实体验,不是假古董堆砌。旅游业本该是朝阳产业,别让这些烂尾拖后腿。
对比成功案例,就能看出差距。周庄是古镇开发的开山鼻祖,80年代没赶上工业化,反倒保留了原生态。1984年决定保护开发,1986年规划完成,1988年组旅游公司,1989年卖出第一张门票。1996年办国际旅游节,吸引海内外注意。
2022年,旅游收入1.1亿。周庄有800多户原住民,四面环水,14座古桥,小桥流水人家,原汁原味。乌镇也牛,1999年东栅启动,2007年西栅建成,用PPP模式,中青旅和地方政府合作。2023年接待770万游客,营收17.8亿,净利2.8亿。
全链条服务,住宿、餐饮、商品、停车,人均消费231元。规划统一,突出特色,没赶走原住民。蓝印花布、皮影戏做成体验项目,游客玩得开心。这些成功项目强调平衡保护和经济,没盲目扩张。
林峰从2012年就提醒过,古镇数量全球第一,但质量参差。他作为绿维文旅集团董事长,参与上百项目,总说要注重本地文化融入,别一味复制。很多地方不听,硬造古城,资金链一断,疫情一打,就露馅了。
2024年央视曝光张家界大庸古城,4年亏10亿,当地领导承认研究不足,太仓促。古城198家商铺,现在只几家开业,每天游客多是附近居民溜娃打球,表演项目一天不到15人看,只能停掉。类似问题在全国到处是,特色小镇批量死亡。
2021年有文章列举死亡名单,由于仓促上马、缺乏特色、业态单一、运营混乱、资金链断裂,这些小镇黄了。文旅热潮下,古镇面临盈利困境,尽管旅游市场火热,但像张家界景区整体都亏,张旅集团2023年净利润负1.57亿,大庸古城拖后腿。
为什么这么多项目失败?除了同质化和商业化,商业逻辑也有问题。很多开发者缺资金投资?不缺,就算地产资本退去,投资几十亿的项目还比比皆是。但缺优秀设计、运营管理和有效推广?钱到位啥都能有。核心是没想清楚市场需求。
古镇扎堆,供大于求,游客选择多,为什么来你这儿?张家界模式本想活化古镇,但同质化挑战下,古镇成美食街、纪念品店堆砌,没生存空间。旅游小镇规划设计强调,中国古镇超2800座,但真正让游客记住的少。商业化浪潮让古镇失去灵魂。
古镇批量倒闭,根子在同质化、商业过度和规划短视。开发者抄模式,忽略文化挖掘,游客不买账。经济压力下,消费降级,古镇高价体验没人要。成功如周庄乌镇,靠原生态和合作。林峰等专家早提醒,别盲目。2025年问题还在,需理性开发,别再烧钱烧出空城。旅游业潜力大,得走对路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