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日报】
11月1日,“水韵江苏·家门口享非遗”盐城站展示活动在潮味儿十足的东大门KK-PARK盛大举行。古老非遗走出深闺,以青春、鲜活的模样,融进城市的烟火日常,为盐城市民及八方游客献上了一场可感、可触的沉浸式文化大餐。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展开一场对话与碰撞。
潮玩非遗,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嗨逛”
如果你以为非遗还是陈旧橱窗里的“老古董”,那可就大错特错了。本次“水韵江苏·家门口享非遗”盐城站活动的主打产品——非遗市集,堪称一场精心策划的“潮流派对”。主办方从全省遴选了72项极具地方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并别出心裁地划分为“舌尖非遗”“指尖非遗”“潮玩非遗”和“康养非遗”四大主题板块,让市民和游客可以按图索骥,全方位感受江苏各地迥异的文脉与风情。
在“潮玩非遗”展区,各项非遗技艺焕发出神奇的时尚光彩:来自南京的“回艺”非遗手玩系列,将深奥的传统纹样化作年轻人爱不释手的潮流配饰;金坛面塑的传承人十指翻飞,原本平平无奇的彩色面团,顷刻间就化为栩栩如生的动漫形象;淮安的“十八翻”技艺承载着几代人童年的美好回忆,玩法众多,传承人现场一番操作让人眼花缭乱,展现出民间智慧的奇妙;东台葫芦画上的笔墨丹青,讲述着吉祥美好的祝愿,让游客不禁驻足细细把玩;而国家级非遗苏绣的精细雅洁、省级非遗泰州木雕的浑厚质朴,更是让围观市民不时发出赞叹。
盐城市民刘先生平时喜爱书法创作,这次终于买到了一直心心念念的镇江紫颖毛笔,他感慨道:“这场热闹的市集不仅是展示非遗的窗口,更是互动与消费的乐园。传承人们搭建起展示与销售的直通平台,让每一份匠心都能被看见。”
11月1日晚,“苏超”决赛在南京奥体中心激情打响,同属苏中地区的南通队和泰州队展开巅峰对决。
来自宜兴的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大生壶”四代嫡传、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范伟群将为冠军队送上亲手制作的“苏超之冠”紫砂壶。据范伟群介绍,该壶壶身有十三条筋纹,代表十三个地级市,共同托举起一个足球。壶钮是一个冠军帽,整个壶形象逼真,美观大方,是传统文化和体育运动的一次完美结合,“体育强身,喝茶养性,艺术养心,体育的刚毅之美与紫砂文化的和顺之美可以完美融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希望大家身体更健康,心性更美好。”
舌尖非遗,让烟火气温暖这个秋天
要说市集上最具人气的,还是非“舌尖非遗”展区莫属。还未走近,各种诱人美食的香气已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将人们的脚步牢牢吸引。
苏州碧螺春展位前,茶香氤氲,碧绿的茶汤引得品茗者络绎不绝;南通的糯米陈酒散发着温润的甜香,来上几杯,微醺的感觉刚刚好;宝应的捶藕和鹅毛雪片藕香味十足,工艺精巧,口感甜糯,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而四海驰名的镇江锅盖面摊位前,更是排起了长龙,师傅现场演绎“面锅里煮锅盖”的独门绝技,小小锅盖在沸水中翻滚,浓郁的面香惹得食客纷纷购买品尝。
作为东道主,“盐城八大碗”制作技艺的展位当仁不让地也成为了焦点。那熟悉的地方风味,是刻在盐城人DNA里的家乡记忆,也让外地游客直观地感受到了盐阜大地的好客与丰饶。
好戏连台,视听盛宴让仪式感“拉满”
11月1日17:30,KK-PARK内华灯初上,“水韵江苏·家门口享非遗”盐城站启动仪式准时举行,为这场非遗盛会拉开最绚丽的帷幕。
活动在极具地方特色的非遗开场秀《董哥哥仙仙妹》中热闹开场,瞬间点燃现场气氛。随后,连云港的鱼鼓戏舞蹈、优雅的舞蹈《青丝银发绣年华》、高难度的杂技《越古·淮今》、吴侬软语的苏州评弹、以及创意十足的淮歌潮唱《茉莉花》串烧等节目轮番上演,为观众奉上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视听盛宴。
活动中相关部门向全省新晋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代表,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以及2025年无限定空间进景区盐城市优秀案例颁发了荣誉证书。同时,盐城非遗学院与景区进行了现场签约,为非遗的可持续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
据了解,为进一步增强盐城老百姓对江苏非遗的了解和喜爱,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尽享传统文化大餐,主办方将在11月2日上午10:00-11:00,下午19:00-20:00,于东大门KK-PARK,连续举办两场活动,邀请传统戏剧、曲艺等类别非遗项目集中展演。
全城联动,非遗“交响”响彻盐阜大地
“水韵江苏·家门口享非遗”活动的精彩,远不止于KK-PARK的主会场。江苏省文旅厅及盐城市经过精心策划,将在11月1日—3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系列展示、展销、体验活动,让市民真正实现“家门口享非遗”。
从盐城市文化馆的数字沉浸展、实物展,到中国海盐博物馆的制盐课堂;从盐城市博物馆的麦秆画、面塑体验,到江苏省淮剧博物馆的“淮博有戏”;从安丰古镇的“秸”缘金秋,到建湖杂技的周末剧场;从走进响水广场的展销会,到深入阜宁校园的传承课……18项主题各异的配套活动,将非遗的种子播撒到盐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水韵江苏·家门口享非遗”活动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至此次盐城站收官,已走遍全省13个设区市。据悉,至今年12月,江苏省各地将围绕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因地制宜开展各类非遗宣传展示活动500多场。通过这些活动,让非遗更加贴近大众生活,让每一名参与者都能近距离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共同守护和传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华人时刊
记者:肖秋
图片:主办方供图
本文来自【新华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