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两个词来形容无锡滨湖,那一定是湖光山色与赛博朋克。
这里不仅诞生了“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等多项“国之重器”,还有太湖之畔,远眺是水,抬头见山的生态画卷。
到底是怎样的土壤能让科创与山水同频共振?答案藏在三个90%中:滨湖拥有无锡90%的太湖岸线,汇集无锡90%的旅游资源,集聚无锡90%的省部级科研院所。
绘就得好山好水,有诗有梦的生态画卷,也汇聚起高企高校,大院大所的创新功能,从光子芯谷的新动力到长广溪智造的硬实力,从清华无锡院的“AI引领”到蕾明视康的“后来居上”,滨湖正在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输出地。
山水之乐,不再是静默的风景,而是科创大潮涌动的万千气象。
前线
作为连接蠡湖和太湖的生态廊道,长广溪两岸湿地与林地相生相依,为人们提供了一处亲近自然、感受生态之美的静谧天地。在它旁边,坐落着一家岁月静好且低调的企业,长广溪智造。
它是全球首家车载机器人供应商,走进长广溪智造的生产车间,“机器人智造机器人”的全流程作业,展现出现代智造的高效协同。工作人员介绍,长广溪智造自研的“爆款”——“协作焊接机器人”,今年已销售了上千台。
倘若将机器人技术的应用比作航行在广阔海域中的一艘艘船只,那么大多数企业目前还停留在焊接和喷涂的“浅水区”,长广溪智造已向“深水区”挺进,推出了精焊师系列-移动式焊接机器人和数字孪生系统,以及无线免编程VR示教喷涂机器人,直面焊接喷涂“硬骨头”。
特别是在全球造船市场下行背景下,过去五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占世界总量的51.7%,创下全球造船业单国占比的新纪录,机器人焊接技术正逐步成为船舶制造行业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船舶制造等焊接场景中,因工件尺寸庞大、结构复杂且焊接位置分散,对协作机器人的本体重量和臂展提出了更高的刚性需求,臂展越长,可覆盖更广的焊接区域,无需频繁移动工件或机器人本体。
长广溪智造本体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其对焊接痛点的深度洞察与精准破解,推出的4kg和9kg,臂展分别为1.3m和1.5m,具有非常轻的负载/自重比,精准契合了焊接场景对“轻量化设计+长臂展覆盖”的核心需求,这在市场上并不多见。
更让人兴奋的是,在这片科创热土上,我们还捕捉到了另一个高壁垒赛道的破局者,蕾明视康。这家公司成立于2010年,深耕眼科医疗器械行业,专注于眼科高端耗材的研发与生产,此前这一行业长期被海外巨头垄断。
蕾明视康“后来居上”,投入大量成本自主研发,2024年9月,企业自主研发的第一款国产三焦点人工晶状体获批上市,打破了进口垄断,该产品结合三焦点技术、平滑相位技术、轴向渐进EDOF技术以及消色差技术,表现出优质的远、中、近全程视力。目前,该款三焦点人工晶状体已进入1800家国内医院,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
这背后,是人才与城市相互成就的生动写照。无锡市政府于2006年推出的人才引进“530计划”,旨在五年内引进30名海外留学归国领军型人才,蕾明视康就是530计划孵化出的明星企业。创始人廖秀高博士是美国南加州大学化学博士后,人工晶状体材料专家,拥有30年以上眼内透视行业材料及产品研发经验、25项美国专利。
在巨头环伺中,这些身处行业前线的企业破的不是一时之局,而是持续领先的产业生态之局。
前沿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发展科创,滨湖的底子就比别人好,“集聚了无锡近90%的院所资源”是滨湖手中一张重要的“科创王牌”。
在全国3000多所高校中,江南大学是一所长期被低估的211高校,拥有1个世界第一学科、1个世界第二学科、1个世界第三学科、5个全国第一学科,学科建设足以比肩985。
2021年-2023年三年间,江南大学在软科世界高校排名中连升200多个位次,位列全球300多名,是211高校中的“大黑马”。
2010年,江南大学成立全国首个物联网工程学院,与一年前获批的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深度绑定”,自此开始了新一轮“名城名校、彼此赋能”发展高潮。
江南大学针对无锡“465”现代产业体系进行学科调整,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把一批批前沿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市场。位于滨湖区的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也是校地融合的“超级连接器”。
大学科技园,最怕名头响,实则空心化。可这家科技园已经累计孵化出1200家企业,目前在孵化企业还有328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12家,规上企业25家,71家企业获得高企资质,2家拟上市。江大的牛人、校友,无锡对外招引的人才,通过科技园接转化出来,培育成“硬核企业”。
果下科技,这家在竞争激烈的储能赛道上跑出的估值60亿的“准独角兽”,就是名副其实的“江大系”企业。创始人冯立正毕业于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总经理张晰和执行总裁刘子叶毕业于江大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企业发展初期的天使轮投资人亦是江大校友陈俊德。
靠着给储能设备装上“大脑”,果下科技成立仅6年,年收入已冲上10亿元,并于今年7月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冲刺IPO。
更难能可贵的是,江南大学在学科能力产业转化模式上的探索始终保持着“大开大合”的风格。2024年,江南大学获评江苏省首批概念验证中心(生命健康领域),并与滨湖区共建食品中试创新基地,江大科技园为概念验证中心提供产品场景、商业前景验证及中试服务,推动早期科技项目的遴选及转化。
在此平台之上,江大校友企业威尔森拿下了全省首张研发、生产“一址两用”的“食品生产许可证”。这意味着,研发与生产之间的那道看不见的墙被彻底推倒了,去年,威尔森营收超4.6亿元。
另一个是清华大学无锡研究院智能产业创新中心,虽然成立仅仅一年多,但已打出一副王炸:
今年5月,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推出全国首个AI医院,它拥有42位AI医生,覆盖21个科室,能够诊断300多种疾病。这个创新项目,正是由中心孵化出的企业,无锡紫荆智康公司开发的。
除了AI医院,中心还孕育推出了阿波罗自动驾驶技术实车应用、业内首台嵌入式具身智能机械臂等前沿成果,并吸引了海内外一批顶尖AI人才加盟,孵化了2家新锐企业,开展了30个科研项目……
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大院大所正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超级引擎”。
前瞻
因为诺奖,MOF(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成为热门词,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三位在MOF领域开宗立派的大师,而在MOF的研发生产上,无锡早已迈出重要一步。
位于滨湖的MOF/COF材料概念验证中心里,有这样一台饮水机,它没有任何水源,连上电源打开开关,清水就源源不断流出来了,这种“无中生水”黑科技背后,使用的就是MOF这一神奇材料。
MOF是什么?其实就是“分子级的乐高玩具”,能按需求拼出超多孔的“智能海绵”,如今全球已合成超过10万种不同特性的MOF结构,每一种都在特定的领域发光发热,不管是给干旱地区从空气里“拧”水,还是抓工厂排的二氧化碳,甚至在火灾里吸致命毒气,都有大用处。
这方面,滨湖“先行一步”,2023年就吸引概念验证中心落户蠡园开发区,该中心是国内首个专注于MOF/COF的概念验证平台,由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提供技术支持,今年诺贝尔化学奖得奖者之一的奥马尔·亚吉,就是该院的名誉教授。
由该中心孵化而来的新储材料,其首条百吨级MOF材料生产线年底将正式投产,达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
要知道,MOF这个30年前被评审嫌弃“无用”的材料,如今赢得诺贝尔化学奖,不仅证明了其非凡的应用价值和潜力,也从侧面验证了滨湖的前瞻视野。
这种眼光还体现在光子芯片的布局上。走进上海交大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一楼展厅一块复刻版罗塞塔石碑格外显眼:古埃及“圣书体”文字镌刻着几千年前的文明。与之并排的是6厘米×6厘米大小的五维光存储芯片,一片薄薄的透明芯片,内存高达100T,理论寿命138亿年,将记载人类文明的方式推向新的纪元。
在全球,光子芯片的发展已然是一场速度之争,但国内长期面临着中试平台缺失、工艺难度大、成果转化困难等重大挑战,导致研发与量产之间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上海交通大学无锡光子芯片研究院院长金贤敏教授,率领团队在无锡搭建起国内首条高端光子芯片中试线平台,针对这一痛点给出关键一击。今年6月5日,首片6英寸光子芯片晶圆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首条光子芯片中试线在滨湖实现规模化量产,一同实现规模化量产的,还有超低损耗、超高带宽的高性能薄膜铌酸锂调制器芯片。技术在谁手里,谁就有话语权。这项用“光”来代替“电”的尖端技术,正在努力突破传统电子芯片的性能极限,绕过重重技术封锁,成为继稀土之后,我们掌握的又一个战略优势。
无锡滨湖的故事,像一株从太湖石裂缝中生长出的藤蔓——看似依附于山水,实则以科技为根系,悄然编织着新的生态网络。这里没有非此即彼的割裂,反而演绎一种新的文明叙事范式:创新不必是狂飙突进的革命,也可以是山水与代码的温柔共振。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石冰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