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个村庄承载着一个村的历史文化与乡愁印迹,浓缩着村庄的过往,展示着当下与未来。今年我省启动“乡愁印迹——贵州村史村事征集”主题宣教活动,旨在记录展示乡村文化和发展成果。瓮安县融媒体中心“千年古邑 红色瓮安”微信公众号开设“咱们村的事er”专栏,以村史村事为脉络,带你一起追寻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

清晨的炊烟裹着米香漫过坝区,夜晚的灯火沿着溪流缀满村落,在瓮安县永和镇,后坝村就藏在这样一幅烟火画卷里。两山如臂环抱着平坦田畴,一条清澈溪流从山间淌出,穿坝而过,最终汇入乌江 —— 它不仅滋养着两岸的稻田与人家,更把后坝村的故事,带向了更辽阔的远方。
走进后坝:这片坝区藏着多少家底?
后坝村坐落在瓮安县城南边,永和镇西侧,平均海拔1100米,与白水河社区、洗马塘村为邻,到县城9公里,去镇政府7公里,不算偏远的区位,让村子既能守着田园风光,也能跟上外界节奏。
全村区域面积19平方公里,耕地有3081.46亩,其中水田 1418.65亩、旱地1662.81亩,9个村民组(蔡家寨组、洞头上组、垛雷组、马龙庄组、田坝组、湾子组、下坝组、小屯湾组、小庄组)共3393人。
农业是后坝村的 “老本行”,但如今早已不是 “靠天吃饭” 的旧模样:山上有1000余亩茶山,规模化养猪场1个、养牛场3个、养羊场5个;田里种着水稻、玉米、洋芋,还有应季蔬菜和中药材,“粮 + 经 + 畜” 的模式,让土地里长出了更多希望。
更值得一提的是,村里藏着两处 “宝贝”:田坝组的黄泥凼红军战斗遗址、下坝组的大丰洞摩崖,都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一处记着红色过往,一处藏着人文密码,让后坝村的故事更有厚度。
后坝的时光轴:从三个村落,到如今的幸福家园
后坝村的历史,能追溯到明清时期,甚至更早。元朝时,这里属播州军民宣抚司旧州草堂处长官司,推行土司制度;明朝初年,在土司制度基础上增设军事据点,归草塘安抚司管,后来经过 “军屯”“改土归流”,大量汉人迁入,慢慢形成了村落的雏形。
最早的时候,后坝村是三个自然村:上坝、中坝、下坝。因为两山夹一坝、溪流穿坝过,汉民依河而居,按区位分成了这三个聚居点。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行政划分调整,三个坝区整合为悦来村和后坝村;2009年撤乡并镇,两村合并,“后坝村” 这个名字才最终定下来,延续至今。
村里的人口变迁,更是一部微型社会史:明朝 “卫所移民” 时,因为靠近草塘安抚司,随军队迁来的人不少,打下了早期人口基础;明末到民国,受政策和战争影响,四川、湖广的群众陆续迁入,形成了多姓聚居的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兴水利、开荒地,农业条件变好,医疗水平提升,人口快速增长,一度突破3000人;改革开放后,年轻人被城市机会吸引,外出务工经商,常住人口减少,如今全村 3393人中,常住人口1258人,虽有外流,但也成了村子与外界连接的纽带。
教育方面,新中国成立后,村里先后办起后坝小学、悦来小学,鼎盛时两所村小撑起了孩子们的求学梦;随着教育资源整合,2024 年村小全部关停,孩子们现在去永和镇中心小学或瓮安城区小学读书,虽然距离远了点,但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破局与新生:从 “黑色经济” 到 “绿色田园”
说起后坝村的经济转型,老人们总会提起 “煤矿时代”—— 曾经,这片坝区因煤炭资源丰富,煤矿产业成了村级集体经济的 “主力”,一度带来短暂繁荣,但也让青山蒙尘、溪流变色,生态代价不小。
真正的转折,始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的落地。村两委以党建为引领,紧扣乡村振兴 “20字方针”,重新规划发展路径:两山发展茶产业、中草药和养殖业,中间坝区种应季蔬菜,要把后坝村打造成瓮安的 “菜园子” 。
如今再看后坝:山上有年出栏1000余头的生猪养殖场,3家养牛场年出栏 30余头,5家养羊场年出栏50余头,300余亩中药材长势正好,1000余亩茶山绿意盎然;坝区流转蔡家寨组 100亩高标准农田种辣椒,还带动村民种了500亩小葱、白菜等应季蔬菜,新鲜蔬菜一成熟,就能快速运往县城市场。
村里还计划整治贯穿坝区的溪流,保护河道环境,开发河道风光休闲旅游 —— 既要让生态更美,也要让村民从 “生态” 里赚到钱,实现 “生态宜居” 与 “群众创收” 双赢。
看得见的变化:树更绿了,路更通了
后坝村的 “绿色蜕变”,藏在漫山的树林里。1992年,村委会带着村民种下1000余亩杉树,这些树长在两山之间,成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 “生态屏障”;2016年,村里响应退耕还林政策,把 488亩坡度大、产量低的坡耕地改成林地,政府送种苗、请专家教技术,种上了果树和景观树;2017年,洞头上组种了113亩茶树,既治了荒坡,又添了产业;2019年,后坝村加入永和镇 3200亩刺梨基地建设,2021年就采收了 17吨刺梨鲜果,“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 的模式,让村民跟着受益。
现在走在村里,目之所及都是绿,林间溪水清澈,鸟鸣声声,曾经的 “荒山”,变成了如今的 “金山”。
路的变化,更是让村民幸福感满满。以前煤矿兴盛时,村里的路是 “黑色砂石路”,晴天跑煤车,粉尘漫天;雨天满是泥,车轮陷进去难动弹,还常出事故。2016年,白实线公路建成,砂石路变成了柏油路,贯穿坝区,连起县城和镇里;2017年 “组组通” 工程落地,修了14.2公里路,覆盖6个路段,路面宽3.5-4.5米,组组都能通汽车;2015年起,村里还修了4万余米产业路,从三教堂到马头边、从垛雷组到艳山红…… 这些路通到田间地头,蔬菜运输车能直接开到大棚前,极大方便了农产品运输。
“主干道 - 产业路 - 村道” 的三级路网,不仅解决了 “出行难”,更打通了 “产业发展路”。
忘不了的记忆:红色遗址与人文摩崖
后坝村的故事,不止有 “现在”,更有 “过去”。黄泥凼红军战斗遗址,在村里的映山红景区,是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935年1月,中央红军左路3军团进军瓮安,在这里遭遇了民团武装王玉恒部。当时敌人想凭山高坡陡、森林密布的地形阻止红军,红军却借着夜色掩护,突然发动攻击 —— 侦察排先交火,主力部队迅速抢占有利地形,最终击溃民团,顺利挺进瓮安县城,还保护了军委纵队侧翼安全,为猴场会议的召开立了功。现在站在这里,仿佛还能听见当年的枪声,感受到红军的英勇。
大丰洞摩崖,在艳山红林区,石刻年代已不可考,却藏着一段隐士传说。据传曾有位隐士云游至此,被这里的山水吸引,觉得 “洞深风自生”,是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的隐修佳地,便在此结庐,还把自己的感悟刻在洞内石壁上,形成了如今的摩崖。斑驳的石刻,就像岁月写的 “偈语”,默默诉说着这片土地的人文底蕴。
从明清时期的三个自然村,到如今的生态宜居村;从 “黑色煤矿” 到 “绿色产业”;从 “泥泞小路” 到 “柏油大道”,后坝村的每一步变化,都藏着村民的汗水与坚持。如今的后坝村,有红色记忆可寻,有绿水青山可赏,有产业兴旺可盼 —— 这就是黔南群山里,一个小村落的振兴答卷。

来源:永和镇后坝村
编辑:冉婷婷
一审:冉婷婷
二审:李永春
终审:顾 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