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小宓
11月3日17时,一支由33峰骆驼、3匹马、30名队员及4辆装备补给车组成的“东天山来的骆驼队”到达甘肃省古浪县。此时,距离这支驼队8月22日从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出发,已行走了近1600公里,他们最终的目的地是河南洛阳,完成全程约3000多公里的文化远征。
驼队预计12月初抵达终点洛阳。严新龙摄
驼铃声穿越时空。“东天山来的骆驼队”用脚步丈量历史,传递丝路精神与新疆物产之美。队伍数次登上热搜,行程动态与文化交融活动广受关注,成为当下最受瞩目的“丝路使者”。
把“不可能”走成“正在进行”
这支驼队的发起者,是58岁的蒋晓亮——巴里坤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原党组书记、副局长,也是驼商的后代。2005年进入文旅系统工作后,通过与考古人员、专家学者的交流,以及多年的文化推介经历,他在退休后萌发了用徒步加骆驼骑行的方式重走古丝绸之路这个念头。
蒋晓亮说,成立驼队并策划这个活动,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希望通过收集、查阅历史文献,同沿线文史学者进行历史文化座谈交流,加上实地考察的方式,首先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色与现代影响;其次通过实地考察,认识骆驼在古丝绸之上的运输作用并观察骆驼的行为习性、行进路线和生存环境;最后是沿途宣传新疆特色旅游与农副产品,推广巴里坤、哈密及新疆的文旅资源。
为了让想法落地,蒋晓亮从去年冬天就开始筹备。今年3月,他与副队长、哈密自媒体人程巍(网名大威)等人自驾探路900公里,反复规划路线、联系赞助。
招募队员时,不到半个月就有50多人报名,经过筛选,21名来自哈密本地的农牧民、志愿者、自媒体人组成了初始队伍,其中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67岁。
驼队每天行程约30公里。严新龙摄
出发后,这支队伍不断壮大,人数增至30人。他们的行进方式尽可能还原过去的驼队——白天赶路,晚上在空旷地带扎帐篷、自己做饭,优先选择土路前行,在举办欢迎或交流活动时,才会沿着规划路线在城区行进。
一路上,质疑声不断:“能不能走到松树塘都难说”“到星星峡肯定散伙”……但队员们用脚步回应。30岁的赛力克·哈热依是巴里坤县自由职业者、退伍军人,全程徒步随行。他说:“路上遇到的支持越来越多,有送水送挂面的群众,有主动带路的农牧民,这些温暖让我更有力量坚持。”
风雨兼程中的感动与成长
尽管准备充分,队伍仍面临诸多挑战:曾在无人区迷路,失联6小时,连续行走18小时;也曾遭遇地表超50摄氏度的高温,汗水浸透衣衫;更经历过12级大风,9顶帐篷被吹飞8顶,草料四散,大家只能用保障车围出挡风区,风势稍减继续前行。10月中旬后,队员常半夜冻醒,但无人抱怨。
困难面前,队员们愈发团结。各民族成员如一家,互相搭帐篷、扛物资、照顾骆驼。遇复杂路况,有经验者主动探路。
沿途各地的热情更让他们感动。文旅部门、舞蹈及摄影协会纷纷联动,举办开城仪式、入关仪式、发放“通关文牒”,再现汉唐场景;群众盛装迎接,献哈达、挂红绸,还有老人带孩子专程到营地看望。
驼队成为沿途一道美丽的风景。严新龙摄
“走一路,学一路,感动一路。我们感动别人,也被别人感动。”蒋晓亮说。最初计划每天行进50公里,实际因骆驼行进速度比预期慢,加上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每天行程约30公里,从9时一直持续到18时。虽然很辛苦,但队员们乐在其中,在行走中感受丝路的历史厚度与人文温度。
古老丝路的“现代传播”
驼队的行程丰富而充实。10月30日,驼队抵达甘肃省武威市,一场别开生面的文旅交流活动在此展开。天祝藏族自治县文旅部门专程带领40余名演职人员前来助阵。黑走马的欢快节奏、锅庄舞的热烈奔放、西凉乐舞的古典韵味轮番上演,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活动现场,凉州大月饼、面皮子等甘肃特色美食和哈密大枣、葡萄干等新疆特产同台亮相,在味觉与视觉的交融中,奏响了一曲文旅交流乐章。 10月31日,驼队探访了武威市沙漠公园和沙漠野生动物园等景区;11月1日,全体队员专程乘车前往民勤县参与植树活动;11月2日,驼队与武威市当地景区马队及游客开展了摔跤、登山、赛马、拔河等比赛,载歌载舞的篝火晚会更是将氛围推向高潮。
这支驼队不仅在重走历史,更传播着丝路文化。队里70%的队员在抖音等平台直播、制作短视频,用不同视角记录旅途。
蒋晓亮出发时,个人账号粉丝量有9万多,如今已增至12.9万,他每天用手机拍摄、剪辑,至少更新1条视频,几乎天天直播。
程巍已发布近200条视频,直播成为日常。他说:“以前骆驼是运输工具,现在我们用‘慢行+网络’的方式,让更多人看到沿线的精彩,了解真实的新疆,这特别有意义。”每到一地,他们还会和当地自媒体人交流,学习不同的传播技巧。
43岁的叶思木汗·卡买力汗是巴里坤县的牧民,家里早已换成汽车、摩托车代步,这次是他第一次长距离骑骆驼。一路上,他高举队旗,“队旗上之前印着‘东天山来的骆驼队’,很多人问‘东天山在哪儿’,所以我们后来特意在队旗上又加上了‘新疆’二字。”叶思木汗说,看着越来越多人通过驼队知道家乡,他满心骄傲。
如今,这支队伍正继续向东行进,用驼铃唤醒千年丝路记忆,让古老的丝路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