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琦
一声集结的号令,不再是紧急的任务,而是穿越数十载光阴的深情邀约。我们这些曾经在南彊硝烟弥漫的边防战斗过的侦察兵们从四面八方飞赴中原,虽是花甲之古稀的年龄,但依然军人气质不减,只为一场名为“豫缘情”的旅行相约。郑州,这座现代化的枢纽,成为了我们重温戎马岁月、再续战友深情的起点。当双手紧紧相握,当笑容彼此映照,我们知道,最美的风景,就在身边。
细雨霏霏中,我们的第一站驶向了千年古城开封。这座矗立在巨大台基之上的殿堂,虽非北宋原物,却屹立于大宋皇宫的心脏地带。我们这些花甲至古稀的老兵,踏着那象征七十二地煞的台阶,步履沉稳,一如当年。中间蟠龙石雕的御道,龙威犹在,无声诉说着往昔的皇家威严。极目远眺,潘杨二湖在雾雨中静静铺展,一浊一清,仿佛还在诉说着忠奸分明的古老传说。场展的万菊拥簇着孤高的龙亭,在雨雾中交织成一幅繁华与落寞的画卷。
如果说龙亭是供人仰望的王朝史诗,那么午后的清明上河园,便是任我们沉浸的市井长卷。以张择端名画为蓝本,这里复活了千年前汴京的繁华。横跨汴河的木质虹桥上,我们仿佛看见了宋朝的贩夫走卒,车马如龙;桥下舟楫穿梭,橹声欸乃。虽然没有看到《岳飞枪挑小梁王》的金戈铁马,但那身着宋装的商贩叫卖,勾栏瓦舍里的投壶、蹴鞠,以及一场场精彩的实景演出,将汴京的极致繁华与市井烟火,泼洒在我们眼前。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这“千年一梦”中的市井布衣,醉在画里,醉在情里。
告别开封,我们奔赴十三朝古都洛阳。在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我们探寻佛教传入中国的源流。这座拥有1900多年历史的“释源祖庭”,保存着珍贵的元代夹纻造像。行走其间,感受到的是一片宁静与祥和。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十万余尊佛像历经北魏至宋四百余年的雕琢,静静地注视着人间。行走在龙门的山色中,我们不仅为古代工匠的技艺所震撼,更为这穿越千年的信仰力量而动容。
当夜幕降临,洛邑古城的文峰塔与应天门、天堂明堂的绝美夜景,为我们展现了古都洛阳另一面的璀璨辉煌。历史与现代,在此刻交相辉映。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文化公园我们仰望高达106米的炎黄二帝巨塑,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和精神象征,它让我们心生崇敬。站在“地上悬河”的起点,眺望这条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我们心中涌起的是对家国山河最深沉的眷恋。
走进河南博物院。“一座博物院,半部华夏史”。在九大镇馆之宝面前,我们细细品味着中原大地的厚重与辉煌,感受着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华灯初上,“豫缘情”活动迎来了温馨的总结仪式。这一刻让我们充满了感动与不舍,欢庆宴会上,举杯换盏间,尽是说不尽的战友情,道不完的祝福语。
聚会终将散去,但情谊没有终点。
我们看的,是八朝古都的沧桑,是十三朝帝都的辉煌,是母亲河的壮阔。但我们相聚的,是跨越一生的战友之情,是刻在骨子里的军旅之魂。
龙亭的台阶与清明上河园的虹桥,龙门石窟的佛光与黄河的波涛,都成了我们此次相聚最恢弘的背景。
山河依旧,战友无恙。这次“美丽豫缘情”的旅程结束了,但我们心中的情谊,如黄河之水,滚滚不息,永存心间。
再见,郑州!珍重,战友!期待下一次,我们再集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