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深秋,京城西北的国家植物园北园,正是一年中最富诗意的时节。秋风拂过,枝头的叶片由绿染黄,继而转为赭红,纷纷扬扬,翩跹而落。层林尽染的景致,俨然一幅徐徐展开的古画“秋山行旅图”。湖水澄澈,波光潋滟,将高远的蓝天与璀璨的金叶一并纳入怀中,营造出北京之秋特有的静谧与深邃。
信步园中,一座古朴拙美的原木小桥横跨于尚未结冰的湖面。对岸,一隅村舍在疏朗的林木间若隐若现。虽无鸡鸣犬吠,亦少见炊烟,但这俗中含雅的山野趣味,却自有一种世外桃源的超然,引人入胜。村前,一扇以黄草覆顶、样式简朴的单挑原柴门静静伫立,门额上,“黄叶村”三个绿色清瘦的大字,仿佛在向游客低声诉说一段尘封的往事。
此地,便是曹雪芹挚友敦诚在《寄怀曹雪芹》诗中深情劝勉的“黄叶村”了——“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两百多年前,文学巨匠曹雪芹,正是在这般清贫而宁静的环境中,将一生的血泪悲欢,凝铸成了那部不朽的旷世奇书《红楼梦》。
黄叶村并非与世隔绝。木栅之外,一条引水的石槽蜿蜒向西北方,直达樱桃沟深处。追溯至清代,这石槽昼夜不息,绵延数十里,最终汇入金河与高水湖,成为滋养颐和园昆明湖的重要水源。石槽之上曾覆有石瓦,两侧遍植柳树。遥想当年,秋日柳叶泛黄,如烟似雾,景色令人心醉,也难怪此地得名“黄叶村”。
推开那扇朴素的柴门,一片繁茂的翠竹映入眼帘,瞬间将人引入《红楼梦》的意境。曹雪芹笔下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正是“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微风拂过,“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而在这片竹林的深处,曹雪芹的青石雕像默然伫立。他面容清瘦,目光沉静,仿佛刚刚携着那部“字字看来皆是血”的巨著,从历史的绿荫中昂然走来。
黄叶村与曹雪芹的紧密关联,并非空穴来风。1971年4月4日,一个偶然的发现,让这个京西小村成为了红学界的焦点。当时,居住于香山正白旗村三十九号的退休教师舒成勋,在修缮房屋时,无意间碰掉了西墙的一块墙皮,内里竟惊现大量墨笔题写的诗文。这些文字或行或草,布局或竖或横,或呈扇面,或呈菱形,内容有“有花无月恨茫茫,有月无花恨转长”等诗句,并落有“拙笔学书”字样。
此发现一经上报,立刻轰动学界。尽管至今仍有学者认为缺乏曹雪芹亲笔的直接证据,但因此地是曹公好友敦诚、敦敏诗文中所提及的著书之地,且曹公存世遗迹极为稀少,多数专家与公众情感上更倾向认可这一说法。因此,在1983年4月,曹雪芹纪念馆于此地辟建并对外开放。纪念馆本着审慎的态度,始终以“纪念馆”之名,守护着这段未完全定论的考证。
如今,在纪念馆展室的玻璃保护罩内,参观者可以清晰地欣赏到这堵著名的“题壁诗壁”。经文物专家清理,认定题壁诗多录自明代高启、唐伯虎等前人作品,但有节录与篡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居于墙壁中央、呈菱形排列的一副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后面还附缀着“真不错”三个字。这二十五个墨字笔力饱满,字体疏放、沉稳,透露出汉隶风韵。更关键的是,在一首节录并篡改的明代聂大年诗后,题壁者附识云:“岁在丙寅清和月下旬偶录于抗风轩之南几拙笔学书”。“抗风轩”之名,与《红楼梦》的创作环境有着微妙的联系,这些元素共同为黄叶村平添了无尽的历史想象空间。
纪念馆是一组仿清代风格的建筑,由前后两排共18间房舍组成。前排展室通过场景模型,生动呈现了清代旗人的生活环境、曹雪芹在西山创作时的情景,以及两百年来关于其身世的重大研究成果。后排则系统地展示了曹雪芹的生平家世,以及《红楼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步入庭院,映入眼帘的是学者邓云乡题写的敦敏诗句石匾:“衡门僻巷愁今雨,废馆颓楼梦旧家”。院中,还有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题额的“解味书屋”,其名取自《红楼梦》第一回中的题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之句。
此情此景,让人不禁心生感慨。若隐去为数不多的游客,此地才显露出它本来的模样:一代文学巨匠,一壶浊酒,一杯清茶,隅居于京西荒村的茅椽蓬牖之下。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顿中,他字斟句酌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完成了不朽之作。即便其著作已流芳百世,然而他身后的纪念之地,相较于近旁卧佛寺内那尊终年香火鼎盛的铜卧佛,仍不免显得格外冷清。
这份触目可见的寂寞,比任何言语都更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真相:文学,从来都是一项需要忍受极致孤独的事业。曹公晚景的凄凉、老年丧子的悲痛,以及那份将个人苦难升华为不朽艺术的坚韧,都在这古朴的院落中,变得可感可触。
当夕阳西下,暮色为西山群峦勾勒出金色的轮廓,此次的黄叶村之行也临近尾声。如若略感疲惫,可在村中“雪芹茶舍”小憩,沏一壶清香的菊花茶,静观西天日暮。在茶香氤氲中,感叹宝黛爱情的缠绵,体味曹公“阿谁买与猪肝食?日望西山餐暮霞”的孤寂与超然。
二百多年的沧桑巨变,许多昔日的华屋高阁、锦绣宫殿早已灰飞烟灭,而曹雪芹曾栖身的“茅椽蓬牖,绳床瓦灶”又能经历几多春秋?他在世间留下的绝大多数生活痕迹,确实已被岁月冲刷殆尽。然而,他倾注心血创作的《红楼梦》,却超越了物质的消亡,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永不褪色的瑰宝。
眼前这片土地,既是千古奇书的诞生悬念之地,亦是众多历史名人的汇聚长眠之所。距黄叶村不远处,尚有梁启超、周肇祥等更多名家的墓葬散落于西山各处,隐匿于渐浓的暮色中,等待着人们下一次的寻觅与探访。历史的厚重与文学的永恒,在这黄叶飘零的秋日,交织成一曲悠远而深沉的交响,令人回味无穷。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夏启 刘东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