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游到了莱芜的左家峪,本计划去山顶寻古石寨,但在左家峪打听一圈纷纷摇头说不知,也恍然大悟是我自个儿搞错了村子:山寨在老姑峪山顶,不在左家峪。可话说回来,左家峪也是极其值得游赏的一座美丽古山村。(左家峪游记请戳这里:「链接」)
我游古村的愿望实现了,该去寻山寨了,左家峪距离老姑峪极近,分分钟的事儿。
老姑峪里寻大寨
其实老姑峪也是一座古老的山村,【据《老姑峪村正名表记》记载,明嘉靖三年,朱姓建村。原名井泉村,因村中一女为抚养两孤侄儿,终生未嫁,乡里称颂,后建老姑庙供奉,因址在山峪中,改称老姑峪。】
但今日出游没有游赏古村老姑峪的计划,只能将来再有机会,也为自己留个古村老姑峪的念想----再者,人生大把的美好时光,远的咱没条件没时间去,近的不得一个个瞅瞅?如果一次性都游遍了,下次玩啥?
抵达老姑峪时已经下午一点半,谈不上太阳西斜----多云天气,哪来的太阳?自然也辨不清南北东西。
进村找空位停好车,村口刚巧一位大姨正用搬到屋外的老式洗衣机“晃荡衣服”,赶紧上前打听如何前往山寨。大姨说:出村、顺着外面沥青路到头、车停山下、上去就是----得嘞!
谢过大姨回到车上按键打火出村,沥青路行驶到尽头仍属于老姑峪村,只是到了村子靠山根位置,身后不远为老姑峪村委会。身旁两侧的田地里还有几位干农活的大姨大叔,又来到一位坐在路边石块上休息的大姨前,向她打听路线。
大姨那干瘦的身躯窝坐在石块上面,身后的树木正好遮挡了山风,看不出大姨的年纪,六十往上?七十不到?又瘦又小,头发凌乱,牙齿也掉了好几颗,干瘪瘪的嘴唇因着牙齿的缺失皱皱地窝进口中。问大姨山顶上的石头寨子怎么走?说了好几遍,大姨才听明白,“大寨啊?”然后告诉我怎么走,车也可以开上去,到哪里停车云云,但这是我归纳的。
实际上是:
把那里走啊!
把那条路走就行啊!
把那里上山啊!
把那里开车就能上去啊!
把哪里,车停山底下,上山就行啊!
----把,把,把。。。把我“把”傻咧。。。基本也听懂了:沥青路左侧水泥窄道开车上去,一直开到尽头没了路,车停山脚下,上山就行。谢过大姨,驾车往大姨说的那条水泥路驶去。
啊哟!朋友们,你们还是把车停沥青路尽头空地吧,千万别开上去,车大车小都不好开,偏偏老唐的车还不算是小的,那个直角拐弯太难为人。老唐驾车,我下车指挥,愣是拐了进去,但又愁走的时候怎么拐出来?“怎么开进去就怎么开出来呗。”----老唐倒是有信心。
换作土路,也开始了步行。
原来山寨、石城在当地人口中名为“大寨”,但前方都是高山,大寨位于哪座山头呢?幸运的是路边田地里有人在干活,说是正冲着的那座大山就是,顺着路往里走。然而顺路到前边一看分岔了呀。。。
手机里收藏的视频说是由木牌往右,去往山顶石寨有两条路线,一条由那几棵大桦树旁边上去,一条则是面前开矿的碎石路。
虽然标注了123,但哪条路也不对!我们先走了1,又走了3
老唐选了碎石路,虽然山势逐渐攀升,回首的景色却愈来愈美,沿着脚下前人踩出来的羊肠小径在石堆里、草丛里钻来找去,来到一片大碎石区,老唐说前面找不着路了,从这里上去,话毕扯着儿子就跟狗熊似的攀爬上去。开采过的碎石不同于大石块那般全是落脚点,小碎石子滑呀!他爷儿俩战战巍巍手脚并用到了碎石堆中间位置,“前面没路!上面是悬崖,根本走不了。”老唐悻悻地喊道,找个安全位置把小家伙安顿好,他自己继续探路,没一会儿又下来了,因为老唐探了个毛线。
无奈只得从碎石堆上下来,“你怎么乱带路呢,也不听我的意见。”不是我叨叨他,实在是他如同无头苍蝇般地到处撞,带领的我俩也乱撞。即使撞,也得找个软乎地方吧。从碎石堆上费劲滑下来,又领着我们钻进了杂草荆棘的林子里,沾了一身草籽和苍耳。
“苍耳治鼻炎,你带回家吧。”老唐给我个“友好提议”。
“怎么治?把苍耳直接塞鼻孔眼里吗?会不会有点扎鼻子?”边说着边把身上沾到的苍耳全部集中粘在胸前。
“你带路吧。”老唐泄气了。
“不听老婆言,吃亏在眼前”。翻看视频,说是那几棵高大的桦树边也有路。从圆形蓄水池右边的小路再次进发。
可能。。。大概。。。也许。。。貌似,应该是桦树下的草丛钻上去,而我们选择的看似很好走的土路真得很好走耶,因为俺仨下地啦,进了人家的地瓜田,满地扑拉着地瓜秧子,“你去地里刨拉刨拉,兴许还能刨拉点人家不要的地瓜,咱买回去。”老唐的鬼点子又冒出一个。
“我有毛病?我去扒拉土,直接买人家挖出来的地瓜不更好?”怼他一句。
“自己扒拉出来的有意义,吃得更香。”老唐的理由。
山寨始终显示在我们左侧,但我们钻山沟,进草丛,精疲力尽,累了个半死,自始至终都在山腰间转悠,那些成功上到山顶石寨的朋友们,不带这么玩的啊!你们倒是把路线描述得精确点哇,稍稍给点线索,您只说碎石路、您只说桦树林,可是由碎石路和桦树林过去全是死路。
西边的太阳越来越低了,照得西边的大山更是黑黢黢一片,身旁的黄色小野菊花却美得冒泡,置身小野菊丛中,淡淡的菊香围在身边也让人飘飘欲仙,我仨算不算“花仙子”?
带着一身草籽和苍耳,下山。不去了!反正出来玩嘛,重在享受家人一起钻小树林的乐呵时光,找不着山寨就找不着呗。
老姑峪的山寨建于清代,为防捻军而修建。而这座山寨在老姑峪叫作“老姑峪山石城”,在山那边的博山南沙井村,则被称作南坪山石城。想起了长白山上的摩诃峰,一说是章丘的,一说是邹平的,因为摩诃峰处于将章丘和邹平分界的长白山之巅。行吧,别管归属哪儿,老姑峪的大寨和长白山的摩诃峰对我仨都是可望不可及的的地方:一个也找着呗。
离开老姑峪会经过张家台,去年夏天也曾专程拜访过。正给老唐“普及”张家台村里的名人张道一和那座明代石桥之际,眼尖的老唐发现了山头上的红色屋子。屋子外墙涂成红色或黄色,大多都是庙宇,老姑峪的大寨没寻着,张家台的庙宇可以顺路看看。(张家台游记请戳这里:「链接」)
误打误撞跑到了张家台的麒麟寨
老唐这个大胆的家伙,直接将车子开进了幽深的巷道,七拐八拐,看着都心惊,严重担心能开出去吧,会不会原路再倒出来,这里倒车可不好搞。
就这张照片还被俩人盗了,AI杜撰了些文字,遗憾的是这俩人受众面太少,既没有粉丝量也没有阅读浏览量----靠剽窃别人成果,怎么可能会有收获?
最近几天在清理手机照片,剪辑了一堆视频,突然发现视频也被盗了。无所谓了,反正是视频里面都留了我的名字,就当帮我做推广了。
找到个略为宽绰的小地儿停下车,旁边还停着辆面包和白轿车,白轿车的主人是位本地大哥,他说刚从济南回来,前几天一直在内蒙。我说我以前来过张家台,但没走到这一片,也不知道村里的山头上有那座庙,并说莱芜章丘博山这片我都快游遍了,因为可以蹭免费的京沪高速。大哥说他走高速收了三十多块钱。我忙说您可以从港沟上莱芜高新下,咱都是济南的车牌,算算省不少高速费呢----听大哥那意思,貌似他还真不知道有这好事儿。
我讪讪地说,不小心把车开进来,也不知道巷子这么窄,还能开出去吧。
大哥说,能开出去!这些路都能开出去,他常走,没问题。
问了如何到那座老庙、用时多久后,俺仨小跑着寻了过去。
刚才看到的红色外墙的庙宇也叫作:麒麟寨。
【而麒麟寨,原名“银顶寨”,因山顶是白色巨石得名,与金顶山斜对,远观状如麒麟。古时筑墙圈绕,寨内现存的建筑:碧霞祠、玉皇殿、文昌殿等庙宇,均为近年新建。
麒麟寨的寨门保存较完好,与老虎嘴溶洞相邻,传说为风水要地。老虎嘴天然洞穴(又名窟窘山),呈南北贯通状,可容纳数十人,传说曾被用来堵住风水,后作为羊圈使用。】
以上两段话肯定是查的资料。
是这座洞窟么?
山上还留有几通清代古碑,其中一通同治九年所立的碑,上刻“此古避难处也。。。”大概记述的是咸丰辛酉年间(1860)流贼入寇莱邑,城破,后在此处修了山寨云云。----莱芜马鞍山不也有个咸丰十一年(1861)的避难处崖刻题记么。
昨天开始看的《瞭阳崮祭》,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光棍横行(蒙阴把土匪叫作光棍),普通老百姓咋办?要么死,要么参与进去当光棍,反正谁厉害谁能活到最后谁就是王,啥也干不了又不愿意与恶狼为伍的,唯有进山筑寨或者找个山洞猫起来。
麒麟寨所在山头只有四百来米,且不算高也不险峻,所谓避难,也没有多少安全防御性,但在冷兵器时代,凑合着能顶一气儿,古人不易啊。
本文总结:
1. 老姑峪村不错,村里还有不少可游景点,但我没进村,下次有机会必定重游。
2. 老姑峪山石城,再说吧,找不着就找不着,反正好多山头都有山寨。
3. 张家台村很不错,值得一游,顺带再去麒麟寨看看也蛮好。
回到车前,辞别那位大哥和围坐墙根下一溜晒太阳的老大爷们,俺仨驾车返回济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