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南方来了几位朋友,他们走南闯北,事业有成,周游风景名胜,人人见多识广,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第一次来河西走廊,都没有来过张掖。这一次是蓄谋已久,千里迢迢专程来大西北作暮秋之游。
下榻张掖宾馆,晚上接风洗尘时,我建议朋友们不妨手机里看看电视纪录片《河西走廊》,我喜欢这部片子,也是给大家推荐一点地理知识,
本着先远后近、先外后内的原则,五天时间里,我尽地主之谊,带朋友们游览了七彩丹霞、平山湖大峡谷、山丹马场、张掖市博物馆、红西路军梨园口战斗遗址、马蹄寺、大佛寺和湿地公园等景区。
期间没有安排太多正式宴请,轮换搭配着品尝地方特色,比如手抓羊肉、鸡肉卷子、臊子面、牛肉面、炒拨拉、炒炮仗、糊泊面筋、牛肉小饭、西北大菜等等,此味只在张掖有,他乡哪得机会尝,都是地地道道本地菜品,原汁原味人间烟火,友友们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
行程结束的前一天下午,从湿地公园芦苇荡出来,我特意带大家徒步跨越新黑河大桥,专门参观了新区西边的黑河林场。
秋末冬初时节,天高地迥,碧空如洗,中国第二大内陆河、张掖人民的母亲河黑河,安详宁静,款款西去;远处,祁连山和龙首山遥遥相对,守望相护;兰新高铁上动车矫若游龙、风驰电掣,高速公路上汽车动如脱兔,川流不息;田野里金风送爽,五彩斑斓,与滨河新区拔地而起、鳞次栉比的高楼交相辉映,如一幅壮美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秋天的黑河林场,草丰林茂,秋意浓郁,晚花生树,绚烂多彩,菊花热烈绽放、海棠红果累累、湖中鸭鸥悠然,枝头鸟鸣鹊跃,空气甘甜清香,何止心旷神怡?安宁祥和,岁月静好。
移步换景,峰回路转,一条条精致的步道如彩带般延伸,一步步把我们带到一片热情似火的胡杨林,这是黑河林场精心打造的、张掖人民家门口的、初具规模、前景无限美好的胡杨林风景区,碧云天黄叶地,西风吹,飘摇翻飞,秋色斑斓霜林辉,陶然惹人醉,眼前有景道不得,众人齐叹太美了……!
我和友友们调侃道,俗话说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你在南方露着腰,我在北方裹棉袄,你们身在江南温柔富贵之乡,看惯了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的温婉柔美,早就应该来见识大漠孤烟、戈壁绿洲的刚柔壮美了。
我特别告诉朋友们,十多年以前,甘州城区黑河西岸这一带,还是一片戈壁荒原,石头滩采砂场满目疮痍,鸟兽绝迹、草木不长,垃圾遍地,不忍直视,一年四季,西北风裹着沙尘越过黑河直扑城区……,我们就是见证人、亲历者,我们也亲自参与了这里改天换地的义务劳动。
我和朋友们达成共识,这样草绿花红、鸟语花香的景致,搁在南方,司空见惯,随处可见,但这在甘肃河西走廊、在唐人诗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大西北却弥足珍贵,殊为不易,这是张掖人民不屈不挠改造自然、守护家园的人间奇迹。
我还告诉朋友们,这里一米多厚的土,是从别的地方农田里一车一车拉运覆盖的,这里的每一滴水,是从黑河水里面科学滴灌的,这里的蓄水湖,是不能随便从黑河里面分水的……!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新的时代,呕心沥血,金张掖没有浪得虚名,我们的绿洲就是这样一寸一寸拓展的!
听着我的介绍,看着眼前美景,一位朋友说,你们去过张北吗,你们知道塞罕坝吗?这就是张掖的塞罕坝!说对了,有文化!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明末清初为蒙古游牧之地,康熙年间辟作围场猎苑。后来逐渐退化成荒原沙地,成为京津冀地区的风沙源。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起,几代塞罕坝人接力奋斗,栽种下五亿多棵各种树木,竖起巨大绿色屏障,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从黄沙遮天日,到绿海荡碧波,谱写了生态建设的壮丽史诗,铸就了伟大的塞罕坝精神。
张掖的黑河林场,张掖的黑河生态大林带、交通大林带、城市绿化带,没有塞罕坝那么大的规模,甚至水土条件比塞罕坝还要恶劣,但张掖人民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的气魄和塞罕坝精神一脉相承——
就是要在戈壁滩上把植树绿化与景观打造相配套、荒漠造林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纵深推进自然生态修复和张掖大地绿化,带动林草植被四面八方持续扩展,让山水景色更加优美,让河西走廊上这块最大的戈壁绿洲更加名副其实,让金张掖的金字招牌焕发新彩,熠熠生辉。有诗赞曰:立根原在破岩中,咬定植绿不放松,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临别依依,朋友们感慨万千,有人感言,没想到这次张掖之行,既是一次大美风景之旅,也是一次生态环境体验之旅,真是大开眼界。一位朋友回去以后,还给我发来微信说,西北游,最忆是甘州,我回复她,南方北方各有特色,各美其美吧,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盼青绿满乾坤,欢迎再来,欢迎常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