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西平原的版图上,“东阿” 二字始终散发着特殊的文化引力。但当人们追问 “东阿到底在哪里” 时,阳谷县的阿城、平阴县的东阿镇、聊城市的东阿县总会同时进入视野。这种 “一名三地” 的奇特现象,源于黄河改道的自然之力与行政区划调整的历史之手,更与阿胶这一传承三千年的文化瑰宝紧密交织。
阿城的古井、东阿镇的老街、东阿县的厂区,看似分属三地,实则共同构成了 “东阿” 的完整叙事 —— 阿城是文明起源的 “根”,东阿镇是文化鼎盛的 “脉”,东阿县是当代传承的 “体”。解开这三者的关系密码,才能真正读懂黄河岸边这座 “千年药乡” 的沧桑与荣光。
一、阿城:东阿之名的诞生原点,阿胶的地理基因库
如今隶属于山东省阳谷县的阿城镇,虽只是一个乡镇建制,却是 “东阿” 之名的最初载体,更是阿胶文化的地理原点。这片被古济水滋养的土地,早在春秋时期就以 “柯邑” 之名登上历史舞台,《春秋》中 “公会齐侯盟于柯” 的记载,印证了其早期的政治分量。
公元前 221 年秦统一六国后,在此设县定名 “东阿”,取 “齐之东阿” 之意(与赵国的西阿相对应),这一行政区划名称延续至今。西汉时,东阿县治正式落户阿城,开启了此地作为区域中心的六百年历史。而真正让阿城名留青史的,是一口被称为 “阿胶之源” 的古井 —— 古阿井。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这口井有着精准记载:“大城北门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供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这口由青石垒砌、井口刻有 “古阿井” 三字的古井,其水质含二十余种矿物质,与当地盛产的黑驴皮搭配,成就了阿胶的独特药性。在汉代《神农本草经》中,阿胶被列为 “上品”,明确标注 “生东平郡东阿县”,这里的 “东阿县” 即指县治在阿城的时期。
阿城的辉煌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设上、下二闸,使这里成为 “帆樯林立,商贾云集” 的水陆码头。南方的丝绸、北方的皮毛在此交汇,而阿胶则借着运河之便,从宫廷贡品走向民间市场。当时阿城的阿胶作坊达数十家,“福” 字牌阿胶更因治愈康熙皇帝的心悸之症而声名远播。
尽管南北朝时期东阿县治因黄河水患东迁,阿城逐渐失去行政中心地位,但古阿井始终是阿胶文化的精神象征。如今,这口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井,仍在滋养着周边的土地,井旁的 “阿胶源” 碑刻,默默诉说着此地作为东阿文化起点的厚重历史。
二、东阿镇:东阿治所的千年中枢,阿胶文化的鼎盛舞台
从阿城向东约 30 公里,济南市平阴县下辖的东阿镇,在东阿历史上扮演了 “承前启后” 的关键角色。这座被狼溪河环绕的古镇,自明洪武八年(1375 年)成为东阿县治后,延续了近六百年的行政中心历史,更将阿胶文化推向巅峰。
1375 年,为躲避黄河频繁改道的水患,时任东阿知县朱真主持将县治从阿城迁至谷城(今东阿镇)。这次迁徙看似是行政中心的转移,实则开启了阿胶产业的 “黄金时代”。东阿镇周边的自然条件堪称熬胶的 “天选之地”:城南狮耳山盛产远志、柴胡等数百种中草药,为黑驴提供了天然饲料;狼溪河源自洪范池泉群,水质清冽甘美,富含锶、镁等微量元素,与古阿井水形成 “阴阳互补” 的熬胶水源。
得天独厚的条件吸引了大批阿胶匠人聚集。至明末清初,东阿镇已形成 “妇孺皆通熬胶术” 的盛况,邓氏树德堂、涂氏怀德堂等十余家老字号声名远播。其中,邓氏阿胶因治愈慈禧太后的血症,获御赐 “黄马褂” 和 “福” 字牌匾,成为宫廷专用贡品。当时民间流传的 “小黑驴,白肚皮,吃了狮耳山的草,喝了狼溪河的水,拉的磨,炼的胶,东阿阿胶天下宝” 民谣,生动描绘了此地阿胶产业的繁荣景象。
1947 年,黄河成为天然的行政区划界限,东阿镇因地处黄河南岸,被划归平阴县管辖,而东阿县治则北迁至黄河以北的铜城镇。行政归属的改变,并未割裂东阿镇与阿胶文化的深度联结。1996 年,东阿镇被国家命名为全国唯一的 “中国阿胶之乡”;2008 年,“东阿阿胶制作技艺” 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阿镇作为核心传承地被重点标注。
如今漫步东阿镇老街,明清时期的阿胶古作坊遗址仍保存完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济桥横跨狼溪河,桥石上的凹槽记录着当年运胶车马的痕迹。镇上的阿胶博物馆内,从古代熬胶器具到近代老字号账本,完整展现了阿胶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鼎盛历程。
三、东阿县:东阿之名的当代延续,千年古县的传承新生
如今隶属于山东省聊城市的东阿县,是 “东阿” 之名的直接继承者,也是唯一以 “东阿” 命名的县级行政区。从西汉置县至今,尽管历经 11 次县治迁徙、十余次疆域调整,但其 “东阿” 之名从未更改,2014 年被认定为山东省 15 个 “千年古县” 之一。
现行的东阿县域格局形成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以黄河为界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原东阿县黄河以西区域保留为东阿县,县政府设于铜城镇(今铜城街道),同时将原属平阴、聊城的部分地域并入,形成今日辖 2 个街道、8 个镇的行政规模。这种 “跨河而治” 的格局,使得东阿县虽远离了最初的阿城与后来的东阿镇,却完整延续了 “东阿” 的文化血脉。
作为 “千年古县”,东阿县对阿胶文化的传承有着清晰的定位。县政府依托现代产业理念,将阿胶产业作为核心支柱产业培育,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阿胶生产基地。如今,东阿县拥有多家大型阿胶企业,形成了从黑驴养殖、阿胶生产到健康产品研发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值突破百亿。
在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东阿县同样不遗余力。投资数亿元建成的阿胶世界景区,通过沉浸式体验展现阿胶的历史与制作技艺;建立的黑驴繁育基地,严格遵循 “狮耳山草、狼溪河水” 的传统标准,确保阿胶原料的品质;每年举办的阿胶文化节,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文化学者与游客前来交流。这些举措,让阿胶文化在当代东阿县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历史脉络看,东阿县的疆域变迁堪称一部 “黄河治水史”。据东阿县政府官网记载的历史沿革显示,从西汉以阿城为中心,到明清以东阿镇为核心,再到如今以铜城镇为枢纽,每一次县治迁徙都与黄河水患的治理直接相关。这种与自然环境的持续博弈,造就了 “东阿” 之名跨行政区域的特殊现象,也让阿胶文化在迁徙中不断获得新生。
四、同源异流:三地共筑的阿胶文化共同体
阿城、东阿镇、东阿县的名称纠葛,本质上是自然之力与历史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阿胶文化则是将三者紧密联结的精神纽带。三者的关系可概括为:阿城是 “发源地”,奠定了阿胶的地理与品质基因;东阿镇是 “兴盛地”,成就了阿胶的文化与品牌高度;东阿县是 “传承地”,实现了阿胶的产业与现代转型。
这种 “同源异流” 的文化认同,在文物与非遗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阿城的古阿井被视为阿胶的 “源头活水”,东阿镇的古作坊遗址见证了阿胶技艺的成熟,东阿县的现代化生产线则展现了阿胶产业的未来。2023 年平阴县政府发布的《阿胶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明确指出:“阿胶因始产古东阿(今平阴县东阿镇)而得名,其渊源可追溯至阳谷阿城的古阿井,如今东阿县的阿胶产业是这一文化的现代延续”。
在当代发展中,三地已从 “名称之争” 转向 “文化共鸣”。阳谷县以古阿井为核心,打造阿胶文化溯源旅游;平阴县东阿镇依托非遗技艺,发展传统阿胶制作体验产业;东阿县则以现代产业为支撑,推动阿胶文化国际化。2024 年,三地联合申报 “东阿阿胶文化生态保护区”,试图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构建完整的阿胶文化保护体系。
这种跨越行政边界的文化协同,正是 “东阿” 之名历经两千年而不衰的核心密码。正如黄河之水虽多次改道,却始终滋养着鲁西大地;阿胶文化虽在不同地域传承发展,却始终坚守着 “天人合一” 的制作理念与 “滋补养生” 的文化内核。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