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骑龄二十多年的自行车运动老炮儿,经常被年轻骑友追问:“哥,你年轻时最狠的骑行是啥样?”每次我都得先喝口茶润润嗓——不是摆谱,是当年那些“硬核操作”,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自己“胆儿肥”;而现在的我,早就从“追求距离的卷王”变成了“主打养生的佛系党”,骑行的快乐,也从“征服山路”变成了“骑完不腿疼”。
今天就来唠唠我这二十年的骑行变迁:从刚入坑就猛冲100多公里,到每年几趟二三百公里的长途,再到N次硬刚薛城到临沂280公里山路,最后回归每天二三十公里的日常锻炼。里面既有骑友的热血,也有老炮儿的自嘲,还有那些让人笑到喷饭的“旅途奇遇”。
一、刚入坑就“放大招”:新手直接冲100公里,主打一个“不知天高地厚”
二十多年前,我刚接触骑行,完全没有“循序渐进”的概念——别人新手期先骑30公里练腿,我买了辆入门级自行车(还不是后来的捷安特),第二天就约了两个朋友,直接规划了一条120公里的城郊路线。现在想想,当时真是“无知者无畏”,连骑行裤都没有,穿条运动裤就敢上,坐垫硬得像块铁板,骑到50公里时,屁股疼得直咧嘴,还嘴硬说“没事,坚持就是胜利”。
更搞笑的是,当时完全不懂补给,就带了两瓶矿泉水,骑到后半程又渴又饿,看到路边有卖冰棍的,三个人抢着买,结果冰棒化得比骑得还快,手上、衣服上全是糖水,活像三个“逃难的”。最后花了6个多小时骑完120公里,回到家腿酸得下不了楼,第二天上班只能扶着墙走路,同事问我是不是被人打了,我还骄傲地说“骑了100多公里”,现在想想,真是又傻又热血。
从那以后,我就彻底爱上了骑行的“征服感”——越骑越上瘾,距离越拉越长,100公里成了“开胃菜”,二三百公里的长途每年都得安排个三四趟。有时候是和骑友组队,有时候是一个人“独闯”,不管是平路巡航还是乡间小道,只要跨上自行车,就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用现在的话说,当时的我,就是骑行圈的“卷王”,别人比速度,我比距离;别人比装备,我比耐力,主打一个“用里程说话”。
二、硬核操作:N次薛城到临沂280公里山路,捷安特雅可旅行车是我的“战友”
在我所有的长途骑行里,最难忘的就是薛城到临沂的280公里山路——这条路现在想起来,都得说一句“当年真是勇”。全程一半以上都是盘山公路,上坡接着下坡,有的路段坡度能到5%以上,骑起来又累又刺激,而我的“战友”,就是一辆捷安特雅克旅行车。
为啥选这辆车?当时就觉得旅行车靠谱——车架结实,能装行李,坐垫比公路车舒服,适合长途奔袭。事实证明,这辆车确实耐造,每次280公里骑下来,除了轮胎偶尔需要补补气,从来没掉过链子,陪我闯过了一次又一次山路,现在想起来,还得给捷安特点个赞。
每次骑这条路,我都得早上5点就出发,赶在中午之前骑到费县山里的乡村小饭店——不是为了吃多好,是实在骑不动了,得补充能量。说到这里,就必须提那次让人哭笑不得的“假酒奇遇记”:那家小饭店看着挺朴实,我点了一盘猪头肉,想配瓶啤酒解解乏,老板问我喝啥,我说“来点本地常喝的”,结果他拿出两瓶啤酒,一瓶叫“青鸟”,一瓶叫“崂仙”。
我当时还琢磨,这是啥新牌子?结果拧开瓶盖一闻,味道就不对——“青鸟”没有青岛啤酒的麦香,“崂仙”也没有崂山啤酒的清爽,喝起来寡淡无味,一看就是假冒名牌。但架不住当时又累又渴,猪头肉还挺香,我就着猪头肉,硬是把两瓶假啤酒喝光了。现在想想也挺后怕,万一喝坏肚子,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280公里的山路还没骑完,那可就麻烦了。万幸的是,我肠胃还算“给力”,喝完啥事儿没有,歇了半小时,接着蹬车赶路,现在跟骑友聊起这事儿,还被调侃“百毒不侵,适合长途骑行”。
那段路的骑行,每次都是对耐力的极致考验——上坡时蹬得腿发软,汗珠子顺着脸颊往下淌,衣服湿透了贴在身上,真想下来推车走;但到了下坡,风从耳边呼啸而过,看着山下的风景,所有的疲惫又都烟消云散。每次骑完280公里,回到家躺倒就睡,醒来后浑身酸痛,但心里却无比满足——那种“我做到了”的成就感,是任何事情都替代不了的。现在回头看,那些年的长途骑行,不仅练出了超强的耐力,更让我学会了坚持——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一步一步往前蹬,总能到达目的地。
三、心态转变:从“追求里程”到“锻炼身体”,日均20公里的快乐更长久
随着年龄增长,我发现自己的骑行心态慢慢变了——以前骑车,总想着“多骑点、骑快点”,跟别人比谁的里程长,谁的速度快;现在骑车,更看重“舒服、健康”,不再追求距离和速度,每天骑个二三十公里,微微出汗就收手,主打一个“养生骑行”。
为啥会变?还不是因为身体“发出警告”了——以前骑完280公里,歇一天就能恢复;现在要是硬骑100公里,得缓三四天,腿还酸得厉害。更重要的是,我慢慢明白,骑行的本质不是“卷”,而是为了快乐和健康。年轻时觉得“征服距离”很牛,但现在觉得,能长期坚持骑行,让身体保持健康,才是真的厉害。
现在的我,每天早上或者傍晚,骑上我的“老伙计”(还是那辆捷安特,只是保养得更好了),在城市绿道或者近郊的小路上慢悠悠地骑。不用赶时间,不用逼自己,累了就停下来歇歇,看看风景,遇到熟人聊两句,偶尔还能捡到别人掉的小宝贝(比如一颗好看的石头)。骑行装备也从“硬核”变成了“舒适”——以前穿专业骑行服,现在穿宽松的速干衣;以前追求锁鞋发力,现在穿普通运动鞋,怎么舒服怎么来。
作为自行车运动老炮儿,我得说句实在话:骑行的快乐,从来不是“骑多远、骑多快”,而是“适合自己”。年轻时身体好,能扛住长途骑行的强度,追求挑战没问题;但到了一定年纪,或者只是想锻炼身体,没必要硬撑,每天二三十公里的短途骑行,既能活动筋骨,又能放松心情,还不会给身体带来负担,才是最可持续的方式。
现在的我,骑完二三十公里,会慢悠悠地回家,泡杯茶,做点拉伸,晚上睡得香,白天精神足。偶尔遇到年轻骑友挑战长途,我会笑着给他们加油,也会提醒他们“注意安全,别硬撑”——毕竟,骑行是一辈子的事儿,没必要急于一时。有时候也会怀念当年骑280公里山路的热血,但更多的是享受现在的“佛系骑行”——这种不用跟别人比、不用跟自己较劲的快乐,更简单,也更长久。
四、老骑友的真心话:骑行二十年,我悟到的3个道理
二十多年的骑行生涯,从“卷王”到“养生党”,我不仅收获了健康的身体,更悟到了不少骑行和人生的道理,今天分享给大家,不管你是刚入坑的新手,还是骑了多年的老骑友,希望能给你带来一点启发:
1. 装备是辅助,身体才是“核心”
当年我用捷安特雅克旅行车骑280公里,靠的不仅是车子靠谱,更是年轻的身体;现在我每天骑二三十公里,虽然装备更舒适了,但更看重身体的感受。骑行的本质是锻炼身体,不是攀比装备,不管你骑的是几千块的高端车,还是几百块的入门车,只要能坚持骑,能让自己开心健康,就是好车。
2. 骑行的意义,在于过程而非结果
年轻时总想着“骑完多少公里”“拿到多少成绩”,但现在觉得,骑行中遇到的风景、遇到的人、发生的趣事,才是最珍贵的。就像那次费县山里的假啤酒和真猪头肉,比骑完280公里的成就感更让我难忘。不要太纠结于“骑了多少”,多看看路边的风景,多和骑友聊聊天,享受骑行的过程,才是最快乐的。
3. 坚持比“猛冲”更重要
骑行不是“一蹴而就”的运动,长期坚持比偶尔一次的“猛冲”更有意义。年轻时我能骑280公里,但如果只是偶尔骑一次,对身体的好处有限;现在我每天骑二三十公里,虽然距离短,但坚持下来,身体状态一直很好。不管是骑行还是人生,慢慢来,坚持下去,才能看到最好的结果。
结语:骑行二十年,热爱不减,快乐不变
骑行二十载,从“不知天高地厚”的新手,到“佛系养生”的老炮儿,我的骑行距离变了,心态变了,但对骑行的热爱,从来没变过。自行车就像我的老伙计,陪我走过了热血的青春,也陪我走进了从容的中年,它不仅带我看过了无数风景,更让我收获了健康、坚持和快乐。
现在的我,依然每天会跨上自行车,在熟悉的路上慢悠悠地骑。有时候会想起当年骑280公里山路的自己,会笑着摇摇头,觉得当年真傻,但也真热血;有时候会遇到年轻的骑友,他们像极了当年的我,充满干劲,我会给他们分享我的经历,告诉他们“骑行的快乐,从来都不复杂”。
最后,想对所有骑友说:不管你是喜欢长途挑战,还是偏爱短途养生,不管你骑了多少年,都请保持对骑行的热爱。骑行的意义,从来不是征服多少距离,而是在骑行中遇见更好的自己,享受简单纯粹的快乐。愿我们都能骑到老,快乐到老,让自行车陪我们走过更多美好的时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