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一城文脉
知古今春秋
今天18:20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
《文脉春秋》栏目
将带大家走进环太湖西部文明的缘起
无锡宜兴
这里是环太湖西部文明的缘起,震泽烟波,天目余脉,延续着7000年前的农耕智慧。
这里是苏东坡求而未得的“桃花源”,山水环绕,洞奇茶香,勾勒着“买田阳羡吾将老”的归隐生活。
这里是淬炼千年的陶都古城,紫玉金砂,一壶风雅,镌刻着化土成金的传奇。
文化荟萃,纸墨江南。壶中见天地,书画藏古今。
这里是无锡宜兴。
“氿”是宜兴的城市标签
“氿”,《辞海》中注解为“用于地名,东氿、西氿,湖名,均在无锡宜兴”,这个字,是这座城市的标签。
发源于三省交界处的荆溪,自西向东蜿蜒流淌,如串珠般串连起西氿、团氿、东氿三个重要水域。宜兴城,就坐落于团氿与东氿之间。
从团氿到东氿,由六条河流相连。一旦洪水来袭,六河共分水势,于东氿汇合后流入太湖。水过城而不淹,让宜兴如一片荷叶,安然“漂”在水上,也形成了宜兴“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独特格局。
约7000年前,宜兴人就吃上了大米饭
乌米饭,宜兴重要的时令美食。
每到春天,宜兴南部山区的南烛叶刚长出嫩芽,人们便开始采芽榨汁,待乌黑的汁水把糯米浸透,上锅蒸熟。制作好的乌米饭乌黑油亮,吃的时候撒上一些白糖,这便是宜兴人春季限定款的“甜蜜执念”。
利用时令风物,把米做出新奇吃法,是宜兴人“应时而食”的智慧。事实上,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的人们就已经吃上了大米饭。
西氿向南2公里左右的骆驼墩遗址,出土了2000多粒炭化稻米,是约7000年前人工驯化稻谷的遗存。同时,这里还出土了最具特色的文物——平底腰檐釜。它底部平稳,可随处放置;宽大的腰檐既能架在陶灶上阻隔灰烬,又能防止沸腾的食物溢出浇灭火源。
目前,宜兴已发现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涵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完整展现了环太湖西部文明的演进。
蛟桥:千年不变的中心位
不到6点,老城中心的青云菜场已热闹起来,城南山上的竹笋、城北圩田的粮食、城西池塘里的鱼虾,还有城东渎上的萝卜、水芹,新鲜水灵,等待食客们挑选。
宜兴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适合作物生长。“三山二水五分田”的地貌分布,使宜兴物产种类繁多。
各种各样的物产沿着蛟河运到宜兴城内,其中最热闹的地方,就在青云菜场附近的蛟桥。
昔日这里商铺林立,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此互通消息、交易货品,衣食玩用一应俱全。
蛟桥自东汉起便是宜兴地标。如今,贯穿南北的街道与穿城而过的蛟河,共同构成古城十字形轴线,而蛟桥始终稳居轴线交汇的繁华中心,千年未变。
这个神兽有点丑
南京博物院,一件西晋时期的镇墓祛邪器物,成为年轻人拍照打卡热点。它面目狰狞,双手外推,寓意“驱邪避祟”,被年轻人做成表情包,表达“远离坏事”的心愿。
这件丑萌的文物名为“西晋青瓷神兽尊”,是南京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出土于宜兴周氏家族墓,紧邻老城中心的周王庙。周氏家族墓和周王庙共同彰显着1700多年前,宜兴周氏家族的显赫功绩。
周王庙正殿内有一块被称为“三绝碑”的石碑,由陆机撰文、王羲之书写,记载了周家的事迹,是探究宜兴历史的重要切口。
西晋中后期,时局动荡,宜兴人平西将军周处之子周玘多次组织民间武装力量,平定江南叛乱,为东晋定都南京提供了条件。为表彰周氏“兴义兵,定江南”的功绩,阳羡县升级为义兴郡,后改称宜兴。
从西晋到明代,中央政权数次南迁南京、杭州,宜兴处于南京与杭州的中间位置,是护卫京畿的关键所在。
回荡在宜兴人舌尖的“岳家军粮”
据《岳氏宗谱》记载,岳飞后人已在宜兴生活800多年。公元1129年,金军攻占建康,直逼政治中心临安。宜兴作为拱卫临安的重要屏障,成为岳飞驻兵设防之地。
岳飞在宜兴14个月,与金军交战数百场,护卫了临安的安全,岳家军也迅速发展壮大为威震四方之师。
这段历史不仅铭刻于遗迹之中,更回荡在宜兴人的舌尖上。荤油糕,便是其中最生动的滋味。
制作荤油糕,需将糯米浸泡24小时,阴干后炒熟,研磨成粉,与猪油、糖混合成糕后,切成1毫米左右的薄片,入口即化。当年岳家军行军艰苦,这种高能量、易携带、耐储存的糕点成为理想军粮。
800多年后的今天,荤油糕已成为宜兴人节日庆典上必不可少的美食。甜蜜的荤油糕,寓意步步高升;夹上红包,寓意财源滚滚;插上松柏枝,寓意健康长寿。
600多年前太湖西岸的“人工导航”
宜兴城东20多公里的周铁镇,紧邻太湖西岸。明清时期起,这里的天空便常有风筝翩跹。
周铁人喜爱串放风筝,一串可挂10~20只。白天,他们在风筝上挂鹞笛,风越疾,声越响;夜晚则放鹞灯,镂空灯体下置纸引火,内置木块可燃二三十分钟。风起时,火星从网孔吹落,煞是好看。
事实上,周铁风筝并非仅为观赏,明代起便承担着太湖西岸“人工导航”的重要功能。
来自安徽南部、浙江北部和宜兴山区的山货沿着河道运到周铁,经由太湖销往无锡、苏州、上海。平原地区的稻米、棉纱也由太湖入周铁,转运到内陆山区,形成“山货下湖、湖货上山”的双向流通。
作为连接太湖西岸内陆腹地和太湖航运网络的物流枢纽,周铁镇推动了宜兴及周边城市的贸易发展。
东坡先生的宜兴“置业梦”
宜兴市博物馆珍藏着一封940多年前苏轼呈给皇帝的表文拓片。文中写明他已在宜兴置地,希望皇帝恩准他回宜兴归老。
北宋嘉祐二年琼林宴上,苏轼与宜兴籍进士蒋之奇立下“卜居阳羡”的鸡黍之约。熙宁六年他初访宜兴,即被此地山水深深吸引。东坡先生有180多篇诗词文章涉及宜兴,记录着这里的风物人情,视这里为归老之所。但不幸的是,因途中染疾,东坡先生病逝于离宜兴仅50多公里的常州孙氏旧宅。
“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如今,东坡先生的田地房舍犹在,他笔下的归隐生活也成为后世文人的向往。
一把壶走向世界
17世纪的欧洲贵族,热衷在庭院中建造一种特殊的亭子,专门供放紫砂壶,再放一些茶叶来招待客人,成为贵族社交的一种礼仪。
宜兴城南的青龙山与黄龙山,是紫砂泥的主要产地。这种深藏于沉积岩夹层中的泥土,历经亿万年风化而成。
紫砂由一个又一个团粒组成,团粒与团粒排列在一起,衔接的地方会形成相对较大的气孔。当紫砂在960~1000℃的高温淬炼,团粒中的矿物质被烧化,留下小气孔。两种气孔构成了紫砂器物内部的双向气孔结构,使宜兴紫砂透气不透水,最大限度锁住茶叶的香气,延长茶汤保鲜期。
宜兴水陆通达,毗邻南京、杭州,经太湖可抵苏沪,四方文人墨客常聚于此,他们积极参与紫砂的设计创作,推动其从朴拙日用器具蜕变为精致小巧的“掌上珍玩”。
16世纪末,紫砂壶经宁波、泉州、广州等港口,沿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欧亚,被誉为“东方陶器”。
今天18:20分
记得锁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
《文脉春秋》栏目
一起走进环太湖西部文明的缘起——无锡宜兴

来源:央视一套
编辑:张静
封面:严琳校对:李倩
责编:杨珍
分享小伙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