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朝阳区水务局消息,日前,备受瞩目的坝河通航工程已进入最后收尾阶段。船闸调试、滨水空间改造、配套设施完善及蓄洪区建设等多项工作正协同推进、全面提速,这条承载着千年漕运历史的文化之河将以全新姿态正式亮相。
串联商圈激活水岸经济 打造世界级滨水经济区
作为北京首条贯通中心城区与城市副中心的旅游航线,坝河颐堤港湾至温榆河段15公里航线,驼房营、北岗子、东坝、金盏4处双向船闸已完成建设,进入试航阶段。游船从颐堤港湾码头启航,沿途穿越将台、酒仙桥、东坝、金盏等核心组团,最终抵达通州副中心。
航线以“四季有景”的设计理念,打造出移动的水上景观长廊——春日里,河畔的山桃、碧桃竞相绽放,粉白花朵如云似雾漫坡铺展;秋日时,皓月桥边的金叶水蜡层林尽染,水杉枝叶橙红相间,宛如莫奈笔下的绚烂油画;而二月兰、波斯菊等花卉沿河岸次第开放,让坝河全年皆有繁花点缀,四季风光各有韵味。
这条航线不仅是一条观光通道,更成为激活水岸经济的“黄金水道”。航线将北京太古坊、798·751艺术区、郎园Station等沿岸商圈、文创园区依次串联。即将落成的北京太古坊,作为“太古坊”品牌内地首秀,以生物多样性理念融合滨水景观,将成为水城共融的商业新地标;而798·751艺术区、丽都商圈的联动,更让坝河沿线化作文旅商融合的消费热土,让流淌的河水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活力源泉”。这条拥有八百年历史的漕运古道,正逐步转型为世界级滨水经济区,实现从“单一河道”到“水城共融”的华丽蜕变。
“步道 + 骑行道” 坝河两岸21公里滨水慢行系统已实现贯通
据了解,坝河两岸21公里滨水慢行系统已实现贯通,形成“步道 + 骑行道”的复合型交通网络,13座跨河桥完成桥下联通,进一步提升了滨水空间的可达性。
目前,第四使馆区段1.5公里林草水岸、酒仙桥路至郎园段2.3公里山碧桃水岸已开放,机场第二高速至温榆河段6.7公里滨水空间也于9月30日建成并对外开放。沿线配套建设了综合驿站、游船码头及运动场地。
朝阳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力争“十五五”期间实现剩余慢行系统贯通,达到两岸43.4公里全线连通,上游连接北护城河,下游连接清河-温榆河和北运河的慢行系统。在垂直河流方向,将43.4公里滨水绿道与沿线公园绿道、市政慢行路网连通,实现水网、绿网和路网“三网融合”。
338万立方米雨洪调蓄能力 构筑城市安全“绿肺”
今年9月30日,坝河口蓄滞洪区建设工程已面向社会开放,目前正推进景观绿化、闸房装修等收尾工作,计划12 月底前全面完工。该工程治理范围为坝河机场第二高速路至入温榆河口段,全长6.7公里,建设面积达248.38公顷。
坝河作为温榆河支流,西起东北护城河,东至金盏乡沙窝汇入温榆河,全长 21.7 公里,流域面积 163.1 平方公里,是北京市“西蓄、东排、南北分洪”防洪排水体系中 “东排”与“北分洪” 的核心通道,直接承担中心城区及城市副中心的防洪排涝任务。
据了解,该工程新建了2处蓄滞洪区,总调蓄容量达338万立方米。目前3座分退洪闸、1座节制闸及1座船闸已完工,1座31米高的水情观测塔主体工程也已完工,既满足汛情精准监测需求,平时还能作为观光眺望设施,实现功能复用。
在保障防洪功能的同时,坝河口蓄滞洪区对河岸空间进行了全面生态重塑。沿着河岸线,1.15万株涵盖39种乡土观赏树种有序分布,形成了层次丰富、四季有景的生态绿廊,将成为秋季打卡坝河的最美风景线。此外,工程还保留了原有的成片林带与大树小岛,为白鹭、夜鹭等鸟类提供了栖息之所,并与周边农田形成了完整食物链的大美野趣生态空间。
滨水空间治理 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
坝河的蜕变,源于治理理念的全方位升级。生态修复层面,通过退堤缓坡、石笼挡墙与复绿护坡优化驳岸形态,保留现状树木并补植乡土树种,构建起“浅水种植区-近水步道-海绵绿地”立体生态体系。文化赋能层面,深入挖掘漕运历史,打造大运河历史文化名河。
此外,通过坝河滨水空间治理,纵向串联小区、公园绿地等城市资源,为市民提供优质的生态休闲空间,实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惠及沿线及腹地空间居民。横向实现水岸共治,打破“水是水、岸是岸”的旧格局,实现了河道、绿地、建筑物融为一体。
从漕运古道到生态廊道,从割裂水岸到共享空间,坝河的蜕变印证了“以水为媒”的城市更新哲学。这条流淌着千年文明的河道,正以生态、安全、文化的三维重塑,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书写新时代的“河城故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