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秦淮区立下打造“中国人文旅游第一区”的雄心。紧随其后的国庆中秋长假,成为检验这一战略的首场大考。八天时间,293万游客涌入秦淮,而这场考试的成绩单上,数字已不再是唯一答案。
喧嚣落定,真正的考题才刚刚开始。如何让一时的“流量”沉淀为长期的“留量”,让“网红”变身“长红”,让游客的“快门声”转化为经济的“算盘声”,秦淮要展示给外界的,不仅是人山人海的壮观景象,更是一种热度之后依然可感、可持续、可深入体验的城市温度。
02
串珠成链:
空间以文化重构
然而,单点的场景再精彩,若彼此孤立,也只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秦淮的雄心,是要将它们串联成一条璀璨的项链。
秋日午后的阳光,把老门东青石板路照得温润。一位刚从夫子庙过来的年轻游客,手里还拿着“天下文枢”的打卡照,转眼就坐进了一家由老宅改造的咖啡馆。窗外是马头墙的剪影,手边是一杯名为“月半秋”的特调。他并非匆匆过客,而是刚刚完成了一场从“儒学殿堂”到“潮流生活”的无缝转场。
这看似寻常的一幕,背后是一场静默而深刻的“空间革命”。秦淮试图将散落的明珠——夫子庙、门东、熙南里,甚至更南端的新城——编织成一条让游客脚步自然慢下来的“城市项链”。
规划,让每个片区都“长”出自己的性格。
几乎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这种性格的切换:穿过夫子庙高大的牌坊,入目的是庄重的殿宇和弥漫的香火气,耳边是导游讲述千年科举的洪亮声音;然而,只需向东漫步10分钟,拐进门东的巷弄,氛围瞬间松弛下来。
青砖黛瓦的肌理里,包裹着潮玩首店、独立设计师品牌和开心麻花剧场传来的阵阵笑声。一位街头艺人抱着吉他在唱民谣,听众就随意地坐在石阶上。
而若从门东再往西行,步入熙南里,空气中弥漫的又是另一种气息——廿一熙园的古戏台传来婉转的越剧,甘熙故居的深院中正上演沉浸式夜游,静谧中透着雅致。
与此同时,作为“中华第一商圈”的新街口,也在经历一场与文化的深度碰撞。这里不单是购物天堂,更成为秦淮文旅生态中现代性与国际化的展示窗口。
金鹰、新百、中央商场等传统商业巨擘正加速焕新,而今年新开业的港资商场金陵中环,则将国际奢侈品与本地文化元素巧妙融合,成为新兴的消费中心。据介绍,新街口商圈的升级改造正如火如荼。
有趣的是,这里的商业空间也成为了文化的展台——夫子庙的文创快闪店、南京老字号工坊体验展定期在此亮相,而部分国际品牌的首发热身活动,又会巧妙地将客流引向夫子庙或门东。这种双向引流,让“逛商圈”与“游景区”的界限逐渐模糊。
设计,让游客的脚步被“无形”地引导。
随手在夫子庙游客中心拿取一份手绘地图,上面并非单纯呈现孤立的景点,而是标注着诸如“文学寻踪”“非遗体验”的蜿蜒线路。它像一份藏宝图,引导游客从大成殿的礼乐,漫步至门东边营的书画小店,最后在熙南里的笪桥灯市里,亲手扎一盏荷花灯。
展望,一场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精彩上演。
老城南路边,即将亮相的金陵长乐坊,其黑白色调的外壳已初具规模,工人们正在安装仿木铝材制成的飞檐斗拱。可以想见,未来这里将是另一番光景:游客刚在瞻园感受过明清园林的精致,转身便可步入这“大明文化空间”,看一场殿试演绎,品一份文创糕点,仿佛完成了一次从历史到“仿若历史”的穿越。
金陵长乐坊效果图
秦淮的格局,早已越过明城墙的边界。在南部新城,巨大的塔吊在天际线上划出新的弧线。华东最大万象城的建筑轮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其立面设计灵感源于古城墙的砖石肌理。
它与那条承载了城市百年航空记忆的大校场机场跑道公园并肩而立,预示着一种全新的可能——未来,游客可以在老城南的深巷中听完白局,然后搭乘便捷的地铁,来这里看一场国际艺术展,在跑道上拥抱一场星空下的音乐节。
从点到线,再从线到面,秦淮将整座城区编织成一张疏密有致、古今交融的生态网络。在这里,游客的旅程不再是断点的集合,而是一幅连续的画面,每一个精彩的片段,都自然引向下一个更令人期待的场景。
文字来源:新华日报
部分图片来源:熙南里街区、门东街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