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着一身女侠式样的汉服来打卡,是想让现代镜头与这座百年庄园撞个满怀。”青瓦飞檐下,网络博主黎清馨在黔西南州兴义市刘氏庄园花厅前整理衣袂,镜头里池水的倒影与雕花木窗相映成趣。

11月5日,由专家学者、中央及省市级媒体代表组成的屯堡文化调研采风团走进兴义刘氏庄园这座规模罕见,中国西南地区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群。从其见证的贵州近代风云、独特的防御美学,到活化利用的传播新路,展开了全面深入的实地探访。
刘氏庄园坐落于兴义市城南峰林大道中段西侧庄园路,当地人俗称“堡里头”,原名永康堡,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60年),同治年间初具规模,民国时期扩建至约110亩,是融军事、居住、娱乐、祭祀功能于一体的庞大建筑群。这座庄园的背后,是刘氏家族跨越百年的兴衰史,更是贵州近代史的生动缩影。

刘氏家族入黔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间。当时,湖南邵阳的刘泰元、刘泰和、刘泰兴三兄弟往来于湘、黔两地,经营笔墨、纸张等文具生意。至乾隆后期,大哥刘泰元年事已高返回老家养老,三弟刘泰兴入赘毕节黄门,只有老二刘泰和留了下来,定居黄草坝,与当地女子罗氏结婚,刘氏家族由此在兴义繁衍开来。
清末乱世中,刘官礼带领家族兴办团练,镇压白旗军,四次从白旗军手中夺回兴义城,庄园由此成为家族权力的根基。而真正让刘氏家族声名远播的,是刘官礼之子刘显世,凭借兵权掌控贵州军政大权近二十年,建立兴义系军阀统治,成为贵州“军绅文化典型”。2013年,这座保存完好的庄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刘氏庄园不仅是体量较大的屯堡建筑群,更在风格上独树一帜。”黔西南州地方文化教育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陈应秋介绍。庄园1.6公里长的城墙环绕四周,碉楼林立,围墙兼具防御功能,完美展现了屯堡军事建筑的特色。同时,青石铺路、廊柱雕花、窗棂透雕等细节精巧绝伦,花厅旁的太平池更添雅致,形成“刚柔并济”的建筑美学。
与安顺屯堡保留明代文化特点不同,兴义刘氏庄园更凸显文化融合的特质。这里既有汉族传统建筑的对称格局,又融入布依族、苗族的石板、石柱工艺;民国时期,刘显厚之子刘暾吾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在庄园建筑中引入法式建筑元素,拱形门与石头建筑碰撞出独特风情。

“它既是中原文化扎根西南的见证,也是汉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的典范。”陈应秋强调,庄园保存的完整性在全国都属罕见,其建筑价值远超一般民居遗存。
近年来,刘氏庄园不再是沉默的历史遗迹,而是通过多元举措实现文化活态传播。“我们以‘文旅+教育’为核心,让庄园的历史文化‘活’起来、传出去。”兴义市刘氏庄园陈列馆馆长毕宇强介绍,依托刘氏家族重视教育的深厚底蕴,庄园与周边学校合作开展研学活动,每年世界博物馆日都会组织学生参与拓印、传统手作等体验。在文化传播方面,庄园精准对接新媒体趋势,打造古风旅拍打卡地,花厅、法式建筑区域成为新人婚纱照和博主创作的热门场景,园内还提供汉服、民国服租赁服务,让游客在拍照打卡中感知文化魅力。

“同时,庄园开发冰箱贴等文创产品,结合话剧、沉浸式体验项目,借助传统节日的舞龙舞狮、非遗围鼓舞表演,让屯堡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采风活动结束时,博主黎清馨已构思好了她的传播计划。“我准备创作一组‘古今对话’式的短视频和图文,”她分享道,“让身着汉服的现代身影,漫步在这座集军事堡垒、中西建筑、家族史诗于一体的空间里,通过强烈的视觉对比,引导我的粉丝去关注背后所承载的屯堡文化故事。我相信,视觉是吸引人的第一入口,而故事本身,才拥有打动人心、实现传承的真正力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若佩
编辑 何涛
二审 李劼
三审 闵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