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地区一批以文旅生态为市场卖点的项目(经营主体)先后倒闭,关门“大吉”,引发了大量的网络讨论。一股席卷全国的文旅幻觉正在退潮,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那些曾被寄予厚望、动辄投资数十亿的宏伟项目,它们作为人造风景、康养生态、古风民俗等项目的延伸,如今正接二连三地陷入沉寂,甚至走向崩盘。
图片源于网络
如,杭州兰里景区,投资200亿元,运营不足一年倒闭;张家界大庸古城投资24.43亿元,亏损超10.8亿元,沦为“鬼城”,商铺空置率高达98%,唯一盈利来源是停车场,日前宣布倒闭。桂林旅游坐拥漓江30%的星级游船,但2019-2024年累计亏损9.62亿元。西安大唐不夜城年接待7475万人次,但人均消费仅1元,游客直言“逛一圈没觉得值”。洛阳孟津那个号称投资5.13亿打造的三彩小镇,如今也被当地人戏称为“鬼城”。南方某个号称“江南第一古城”的项目,投资20亿,如今亏损也超过了10个亿。还有北方一个投资15亿的古镇,也是开业不到半年就迅速冷却,最后只能靠给婚纱摄影当背景板来勉强维持。
另据报道,2025年,青海省旅游投资集团及13家子公司破产,投入2371万元建设无产权的露营地,收购资不抵债企业倒贴3000万元,最终8.52亿元总资产中仅有1.77亿元流动资产。董事长喇积元、党委副书记马尚德等高管因腐败被“团灭”,资金链断裂后无法维持运营。
图片源于网络
这些项目的共同特点是:设计千篇一律,建设粗制滥造,内容大同小异,其本身就是一个笑话。建筑上,都是钢筋混凝土的骨架,外面贴上一层仿古的皮,成了不折不扣的“假古董”。设计上,是相互抄袭,以至于全国各地的仿古小镇,看起来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毫无特色可言。布局上,这里抄一点丽江的元素,那里搬一段平遥的风格;这里仿一面徽州的古墙,那里造一个苏抗的池塘;再融合一些乌镇的影子和民族的装饰,最终拼凑出一个毫无灵魂的四不像。
各个所谓的“古镇”都规划了长街,分布大小几百间商铺,但本质上,既无历史,又无文化,就是一条新建的商业街。放眼望去,几乎所有商铺里卖的都是从义乌批发来的“统一款”纪念品,空气中飘散着是廉价淀粉加烤肠的味道。连街上放的音乐几乎都是相似的。这种“千镇一面”的场景,让游客感觉自己仿佛只是在不同的地方逛同一个批发市场。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那种被“坑”的感觉。外面卖两块钱一瓶的矿泉水,到了古镇里摇身一变就成了五块十块,外面一两元的冰掍,到“老街”上立马要收八元十元。即使是一些真正的古镇古巷,也弄成了纯粹的商业街,大商小贩,一个挨着一个,反而是真有一些历史文化说道的地点,还不让游客进入。
另一方面,从“五一”、“十一”等几个长假可以看出,中国的旅游市场是非常旺盛的。各大著名的风景区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上山看屁股,下山看人头”成为常态。另有一些具有特色的新名胜区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比如上面提到的西安大唐不夜城等。此外,一些颇能吸睛的特色消费项目曾经也一度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例如山东淄博的烧烤,那么,在这么旺盛的背景下,为什么还有许多本以为可以很火的生态文旅项目会难以为继,而不得不宣布倒闭关门,甚至有很多项目还没建设完成就已经“烂尾”呢?另一方面,这些看起来很火爆的文旅项目到底对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拉动了多少呢?怎样才能使以生态和文旅为主题的项目(产业)发挥充的经济效应和维持健康可持续发展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到如下基本问题。
图片源于网络
一是第三产业低附加值服务业态的基本定位。生态、康养、旅游、观光等做为重要的服务业业态,其本身的经济效应总体是有限的。搞得好时,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对周边关联产业(上下游、左右岸)带动或拉动远不及其他。由于消费群体对此类项目的追求各异,很难做到大众性、普及性。
二是应充分认清生态文旅类项目的基本特点。该类项目多数是静态项目,依托自然山水,背靠历史文化,以特色为本、质量为根。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季节性、群体性和时效性。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可以搞的。这决定了一些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盲目跟从的项目不可能有生命力。很多项目能够“火一时”,很难“火一世”。
三是客观评价项目在当下的基本规律和潜力。生态好不好,从根本上取决于地球自身的演化。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不完全依赖对自然的索取时,生态就会更加自然。应该说,咱们的经济发展还没有到那样的程度,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仍然很强。当人们还不得不为过上更好一点的日子而到处奔波、加班加点工作时,他们难有放松的心情、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财力去完全沉浸于自然、充分享受自然。这决定了此类项目如果没有特别之处的话,其总体市场潜力是有限的。
图片源于网络
四是正确引导政府和社会资金对产业的基本投向。当前,政府也好、社会也好,要用钱的地方非常多,同时,相关的资金也非常多。由于治理理念、发展思维等不同,出台的政策也不同。有些钱想花花不出或不知道花在哪,有些事情很想做但不敢做或做不了,而能做的又没有可预期的结果,这就造成了当前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不适合项目上的尴尬。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是要回归到与地区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上去,政策要对冲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因地制宜地引导资金投向到真正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体业态上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