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的第一个秋日,我抛开案头的琐碎,背着简单行囊踏上旅途。地图上圈出的几座城,藏着散落多年的老同学,原想借山水为媒,重拾年少情谊,却在一路风景与文化的浸润中,悄然发现:那些曾以为刻骨铭心的同学情,早已在岁月流转里淡成了一汪清水。
第一站是杭州。高铁驶入浙北平原,窗外的绿意便愈发温润。西湖的晨雾还未散尽,我沿着苏堤缓步前行,两岸的垂柳拖着细软的枝条,拂过微凉的湖面,泛起圈圈涟漪。堤上的石板路被往来游人磨得光滑,每隔不远便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石亭,亭柱上的楹联字迹斑驳,隐约能辨出“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意境。
杭州的灵秀藏在山水与人文的交融里。孤山脚下,西泠印社的白墙黛瓦隐在茂林修竹间,廊下陈列的历代印章,篆、隶、楷、行各体兼备,石材的肌理与刻刀的力道相映成趣,让人读懂“以石为纸,以刀为笔”的匠心。湖边的茶寮里,点一杯明前龙井,茶汤清澈透亮,入口是淡淡的兰花香,回甘悠长。茶老板说,龙井讲究“色绿、香郁、味甘、形美”,采摘需在清明前,炒制要用“抓、抖、搭、拓”等十种手法,每一步都藏着老祖宗的智慧。
杭帮菜的精致也让人难忘。东坡肉色泽红亮,用绍兴黄酒慢炖数小时,肥而不腻;宋嫂鱼羹汤色奶白,笋丝、火腿丝与鱼肉丝交织,鲜醇入味。据说杭帮菜讲究“清淡鲜嫩,原汁原味”,既保留食材本味,又暗藏火候的精妙,就像这座城市的气质,温婉中藏着底蕴。
与老同学陈峰见面时,我们约在湖滨的一家餐厅。他穿着挺括的衬衫,言谈间满是职场的干练,话题总绕着孩子的学业、房产的涨跌,对窗外的西湖盛景毫无波澜。我说起西泠印社的印章、龙井的回甘,他只是礼貌点头,转而谈起自己的工作应酬。一顿饭下来,客套多于真心,那些年少时的趣事,竟一句也未曾提起。
离开杭州,一路向南抵达昆明。这座“春城”果然名不虚传,十月的阳光温暖和煦,街头的三角梅开得热烈,蓝花楹的枝叶舒展,空气里满是草木的清新。滇池湖畔,成群的红嘴鸥在水面盘旋,它们每年从西伯利亚迁徙而来,与游人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湖边的渔民正整理渔网,竹编的渔网纹路细密,是当地传承百年的手艺,据说这种渔网既能网住鱼虾,又能避免误伤幼鱼,暗含着古人的生态智慧。
昆明的石林堪称地质奇观。成片的石灰岩经过亿万年的流水侵蚀,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石峰、石柱,有的如刀剑林立,有的如鸟兽伫立。导游介绍,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每一块石头都在诉说着地球的变迁,而彝族人民的火把节、阿诗玛的传说,更给这片奇石增添了神秘色彩。在石林附近的彝族村寨,我看到妇女们正在刺绣,她们用五彩丝线在土布上绣出花鸟鱼虫,针法细腻,图案精美,这种彝族刺绣不仅是装饰,更是承载民族文化的载体。
老同学李莉在昆明定居多年,见面时她带着我逛了花鸟市场。她熟练地挑选着花草,谈论着养花的技巧,却对石林的奇观、滇池的鸥鸣兴致缺缺。她说自己平时忙于家庭,很少出门游玩,这座城市的美景于她而言,不过是寻常背景。我们并肩走着,话题断断续续,曾经无话不谈的亲密,早已被各自的生活轨迹磨得模糊。
一路行来,杭州的湖光山色、昆明的四季如春,都成了刻在记忆里的风景。我读懂了龙井炒制的匠心、石林形成的地质密码,领略了杭帮菜的精致、彝族刺绣的灵动,这些关于自然与人文的认知,让旅途充满了分量。而那些老同学,就像旅途中的匆匆过客,我们曾在青春里同行,却终究在岁月里渐行渐远。
同学情淡如水,并非坏事。它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是在各自的生活里慢慢沉淀,化作一份遥远的问候。而旅行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既能在山水间开阔眼界,在文化中丰富认知,也能在人情冷暖中学会释然。那些风景与文化的增量,那些对生活的新感悟,终将成为退休生活里最珍贵的财富,让往后的日子,愈发丰盈而从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