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致敬《沉默的荣耀》,不少外地游客近期专程“打飞的”赴福州,跟着影视IP寻访吴石将军故居;感受《北平的秋》,诸多市民游客走进老舍先生故居“丹柿小院”,观赏一代文豪手植老树结出的累累硕果。名人故居借力“季节限定”景观,火热“出圈”,也有不少地方创新推出夜场灯光秀、沉浸式剧本杀,为故居活化利用解锁全新“打开方式”,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儿。
名人故居何以打动人心?大抵是切中了公众对于人杰地灵的无限遐想。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以斋、庵、屋、庐等居住地雅称自号:聊斋先生蒲松龄在家门口煮茶待客,记录过往路人讲述的大千故事,不少歌迷跟着热门歌曲《罗刹海市》到此一游;随园老人袁枚在南京购置宅院经营私房菜,舌尖上的《随园食单》至今仍吸引诸多食客饕友打卡;云南蒙自有座“何妨一下楼”,因闻一多在此居住时潜心学术、极少下楼而得名,闻之让人莞尔;还有纪晓岚的阅微草堂、鲁迅的百草园等等,皆耳熟能详。故居种种,共同构成我们走近古圣先贤的空间载体。
室名斋号,自勉亦示人,标榜主人的志趣,更吸引后人慕名而来。叶圣陶用稿酬购置土地并亲手设计的苏州老宅“未厌居”,寄寓着他对人世总抱着希望而绝不“厌世”、对工作总感到不满意而永不“厌足”的人生信条。他晚年将老宅捐给国家,如今“未厌居”内座落着《苏州杂志》社编辑部,定期举办文人雅集活动。这不仅让老宅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让叶老为作家提供创作空间的遗愿得以实现。
探寻人的“故”事,感受“居”的气息,为的不仅是看看建筑、凑凑热闹,更是追忆先贤、汲取精神滋养。天津梁启超故居是其晚年的主要著述地,饮冰室,语出《庄子》的“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藉此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人余光中来此参观时,特留下一句话“其室名冰,其人犹热”,可谓恰如其分。名人故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精神的传承者。从这个角度而言,名人故居的精神作用不可小觑,让我们在追忆先贤的过程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
如今,在故居听故事,也有了越来越多新形式。梁启超故居创新推出换装演出、沉浸式戏剧和灯光秀等夜场活动,观众可“客串”梁启超的学生请教学问,在百年饮冰室里感受热血沸腾。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昆明梁思成林徽因旧居正式开放,还引入了北京舞蹈学院原创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再现烽火抗战中的历史时刻。上海地下党员刘长胜故居推出“剧本杀”《黎明破晓前》,游客可换装出演历史人物,在这座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陈列馆内解锁红色教育新体验。
从打卡到共情、从静态展览到沉浸互动,各地探索文旅深度融合,一改过去单纯展览、一成不变的模式,把名人故居打造成复合型文化体验空间。这其中的关键点不仅在于形式创新,更重要的是切中与人们的情感共鸣点,“仿佛能穿越时空,与他们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故人故居故事多,新景新剧新意浓,活态演绎让市民游客与百年故居记忆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撞个满怀”,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情感链接。
名人故居的“打开方式”不拘一格,但“家”是永恒的价值内核。巴金故居开放前,巴金的女儿李小林曾叮嘱:“这里过去是巴金的家,今后也要是家的样子,有家的氛围……”这一定位看似朴素,实则蕴含着对故居文化价值的深刻理解。因此,巴金故居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貌,室内的鲜花经常换,连沙发套也分春夏和秋冬两季按时更换。这种细腻守护,将家的模样藏在生活微光中,让故居不再只是凝固的历史,更成为可感可触的鲜活记忆。
这正是:
故人何所故,觅故人故处。
故居频上新,故事续新篇。
大家晚安!
(文 | 戴林峰)
福州螺洲吴石故居门口的吴石雕像。图片来源:福建省方志馆微信公众号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